著名的歷史故事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著名的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著名的歷史故事故事篇一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在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推倒大總統曹錕,邀“起共和而終帝制”的孫中山北上共襄國事。此時,孫中山健康已急轉直下,但為了國家的前途,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作斗爭,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
1924年11月,孫中山離開廣州,繞道日本,開始北上之行。1924年12月31日,孫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飯店后,次年1月即開始病發。1月26日,被確診為肝癌,在協和醫院接受手術。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館接受中醫治療,3月11日,自知不起,臨終時由夫人宋慶齡扶腕,在汪兆銘(即汪精衛)所代筆的《遺訓》及《致蘇聯政府書》上簽字。1925年3月12日9時30分,孫中山因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協和醫院,享年59歲。
在孫中山彌留之際,守護在旁的宋慶齡、孫科、汪精衛、何香凝、張靜江見其昏睡了,急著悄聲議論起其后事。汪精衛提出:萬一不測,是否就葬于北京景山為妥。豈料此話被從彌留之際醒來的孫中山聽到了,他急切地連聲說:“不,不,我要紫金山。”
在場者對孫中山突然啟口無不感到驚喜,可對要葬紫金山一事一時面面相覷,一個個感到茫然,因為沒人知道紫金山究竟在哪里。而這時其中一位名叫陳去病的孫中山的追隨者站了起來,他向在場者明確地道明了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鐘山。汪精衛聽后隨即要陳去病寫一篇考證文章。陳去病受命后,很快撰寫了闡述紫金山歷史沿革及其狀貌特征的《紫金山考》,并發表于當時的全國各大報紙上。
于是,根據孫中山的遺愿,南京國民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先是推定了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季陶、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傖、林葉明、陳去病為喪事籌備委員。不久,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孫中山葬事籌備組織。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筑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也稱:警世鐘)式圖案榮獲首獎。“鐘”含有警示之意,象征了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呂彥直的方案融會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筑的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南洋大學校長凌鴻勛在評判報告中稱贊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樸渾厚,最適合于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鐘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筑師。
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后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后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書的碑文:“陵墓建筑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陵園管理委員會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中山陵自1926年1月動工,至1929年主體建成。1929年5月28日,孫中山靈柩由北京運抵南京。三天公祭結束后,已定都南京的國民黨政府于6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中山陵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環繞中山陵的主體建筑,還有一系列紀念性建筑,如為便于孫中山先生家屬守靈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廬、存儲奉安大典紀念物品的奉安紀念館以及寶鼎、音樂臺、流徽榭、仰止亭、光華亭、行健亭、藏經樓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的“自由鐘”。這組建筑,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孫中山是廣東中山人士,南方的活動時間長,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僅3個月,為什么死后要葬于紫金山呢?原來,孫中山深深愛著南京的山山水水。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對南京是這樣描述的:“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鐘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孫中山對其死后葬于南京的愿望,其實曾向部屬明確透露過。那是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與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等隨員,到南京東郊打獵,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處)下馬休息,孫中山舉目環顧,遠處群山和腳下秦淮的壯美景色,盡收眼底。他感嘆地說:“這里的地勢要比明孝陵還要好,待我他日辭世時,向國民乞上一捧土,以安置軀殼耳。”
曾寫出《紫金山考》的民國名士陳去病曾這樣解釋孫中山歸葬紫金山之遺愿:“所以擇南京紫金山為其長眠之地,不僅是因為這里山水相對氣勢恢弘,還在于當時北方尚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將來定都南京,自己葬于紫金山,這是暗示人們革命尚未成功,仍需繼續努力。”
孫中山歸葬的紫金山在南京市東郊,漢代稱鍾山,有“鍾阜龍盤”之譽。因山坡露出紫色頁巖,在陽光照射下閃耀金色光芒,東晉時改稱紫金山。東西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主峰北高峰海拔448公尺。東邊的小茅山海拔350公尺,其南坡建有孫中山陵墓,其西側有明孝陵,東側有靈谷寺等名勝。西邊的天堡山海拔250公尺,建有紫金山天文臺。紫金山還葬有歷代名人孫權、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廖仲愷和何香凝、鄧演達等。
著名的歷史故事故事篇二
在國民黨“五大”、“六大”、“七大”會議上,谷氏三兄弟(谷正倫,其弟谷正綱,三弟谷正鼎)都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三兄弟同時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在國民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當時曾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谷門三中委、宋家三姊妹。”蔣介石曾給谷氏寫了一副這樣的對聯:“一門三中委、天下第一家。”
谷正倫、谷正綱、谷正鼎三兄弟是貴州省安順大箭道人,谷氏為黔中望族,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其父谷用遷是前清舉人。谷氏三兄弟既非蔣介石的“門生”、“故吏”,也不是蔣介石的同鄉、好友,但是,他們卻受到蔣介石的重用,都被委以要職。谷正倫不僅擔任國民黨憲兵司令部司令長達十年之久,在國民黨內有“憲兵之父”之稱,而且還曾先后任過甘肅省和貴州省主席,做過蔣家王朝的“封疆大吏”。谷正倫的弟弟谷正綱曾任過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行政院社會等職務;谷正倫的另一個弟弟谷正鼎曾任過國民黨中央黨政軍聯席會議秘書長、國民黨中央組織等職務。
谷氏三兄弟都身居要職,都是國民黨當政時期顯赫一世的人物,但彼此來往很少。這是因為在國民黨內復雜的派系斗爭中,三兄弟所處位置和職位的派系不盡相同,擔心來往過密會引起非議。
花開三枝,各表一枝。
谷正倫生于1889年,字紀常,1905年畢業于貴州陸軍小學,后保送武昌陸軍中學學習三年,這時,正逢清王朝選拔一批青年出國留學,他由此得以東渡日本,他先在東京振武學校完成基礎學業,又到陸軍士官學校炮校就讀,參加了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谷正倫因為對黃興非常敬佩,回國追隨黃興參加革命,任漢陽總指揮部副官。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獨立二師兼一旅旅長,率部北伐克九江。1927年3月,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參與了進攻南京雨花臺高地的戰斗,炮兵幾攻不下,谷正倫因為學過炮兵知識,便親自上陣開炮,發發命中目標,為攻占南京打開了缺口。克城的當天晚上,震驚中外的“寧案”發生了,一時南京秩序大亂。蔣介石急令谷正倫擔任第四十軍師長。北伐軍攻占南京后,谷受命正式擔任南京衛戍司令。1929年,谷正倫以南京衛戍司令部的名義,設立了憲兵教練所兼所長。次年,他又向蔣介石提出成立憲兵司令部,充實憲兵教練所,擴建憲兵部隊的建議.蔣介石很快批準了他的方案,蔣派谷正倫兼任憲兵司令。1939年任鄂湘川黔綏靖主任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任中清查戶口,建全保甲,鞏固抗戰后方。1940年,調任甘肅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1946年年底,蔣介石為了適應發動全面內戰的需要,又將谷正倫調任南京國民政府糧食。1948年谷正倫轉任貴州省政府主席。谷正倫在貴州省政府主席任期內,主持發行了問世最晚、流通時間最短的貴州省造的甲秀樓銀元。該幣設計新穎別致,鑄工甚為精湛,正面中央為貴陽有名的甲秀樓風景圖,上環為“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字樣,下環為“貴州省造”字樣,在樓柱的右側下特別鑄了一個很小的“谷”字,該字很隱蔽,只有仔細察看才能發現;此“谷”字是谷正倫費盡心機策劃的,目的是要顯耀一下自己的家姓,以傳播黔中內外甚至整個中華大地,這種銀元存世稀少,已成珍品,現在只有在一些大型的銀幣拍賣會上才偶有露面。
1949年年初,蔣介石獲悉云南省主席盧漢有準備起義的跡象,即在重慶召見谷正倫,任命其為“川黔援滇軍總司令”,要谷正倫率領羅廣文的十六兵團和十九兵團去攻打盧漢。谷正倫接此重任,受寵若驚、回到貴陽,他便在甲秀樓擺了一桌豐盛的酒宴。酒到酣暢時他說:“我這一生中有三件得意之事:一是我在中學畢業時考試成績得了第一名;二是在南京雨花臺打孫傳芳、張宗昌時,我大顯身手;再就是這次受委員長之命援滇。因為,歷史上總是云南人打咱們貴州人(指辛亥革命后云南軍閥三次入黔),這次我非要好好地收拾一下他們不可。”但是由于盧漢巧妙應付,云南起義成功了,谷正倫攻滇之“宏愿”沒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