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忠報國歷史故事
精忠報國講的是岳飛的歷史故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精忠報國歷史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一、歷史故事精忠報國
岳飛是南宋名將。岳飛小時候家里非常窮,母親用樹枝在沙上寫字教導他,還鼓勵他好好鍛煉身體。后來岳飛勤奮好學,并煉了一身好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人才。
當時,在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母親又鼓勵他報效國家,在他要去從軍之前,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了“ 精忠報國 ”四個大字。孝順的岳飛不敢忘記母親的教訓,那四個字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每戰必勝,立了很多功勞,名聲傳遍了大江南北。岳飛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英勇的抗金軍隊“岳家軍”,岳家軍的士兵都真心遵守紀律,寧可忍住饑餓,不敢打擾人民;晚上如果借住在民家或商店,天一亮就起來,為主人打掃衛生,清洗餐具后才離去。留下“ 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的美名。百姓們為了感謝岳飛的功德,建了岳飛祠,并塑了他的像放在祠內,早晚對他禮拜。
“岳家軍“的旗幟,讓金軍聞風喪膽,金兵統帥長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當岳飛追到距金兵大本營只有45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收復江山了,這時皇帝趙構怕岳飛打敗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那自己的王位就不保了;又怕岳家軍強大起來,成為自己政權的威脅,因此和奸相秦檜,連發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退兵。岳飛揮淚退兵時,中原人民攔住軍馬,哭聲充滿了原野。
秦檜誣告岳飛謀反,將他關入監獄。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死時僅三十九歲。
在杭州岳飛墓旁,有四具跪著的人像,千百年來遭人唾罵。秦檜等四人,陷害忠良,罪責難逃,人們讓他們在岳飛墓前長跪來贖罪。
二、關于精忠報國
岳飛,字鵬舉,是南宋抗金著名軍事將領、我國著名民族英雄。宋徽宗崇寧二年,即西元1103年農歷2月15日出生在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岳家莊(今河南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岳飛出生后,恰逢金兵入主中原,社會動蕩不安,岳飛從20歲起三次從軍,先抗遼兵,后抗金兵,在近20年的從戎生涯中,他以其特有的"精忠報國"精神,身經百戰,英勇殺敵,軍功卓著,成為當時著名的抗金將領。正當岳飛收復河山、壯志將酬,預備"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之時,卻被以南宋皇帝趙構為首的投資派害死在杭州風波亭。39歲英年早逝,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痛事和遺憾。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后,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 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于一旦。于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看了精忠報國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