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是怎么死的
朱自清是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這位民主戰士朱自清是怎么死的呢?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朱自清是怎么死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朱自清是怎么死的:
一代文學家朱自清與世長辭,年僅50歲。在絕大多數人印象中,朱自清是因為不領美國面粉餓死的。這個印象哪里來的呢?沒錯,中學課本。
在我們小時候的中學課本中,有一篇毛澤東的著名文章《別了,司徒雷登》。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這就是朱自清被“餓死”的出處。
毛澤東在這里寫了兩個人,聞一多和朱自清。聞一多確實是被國民黨暗殺的,朱自清重病不假,不領美國救濟糧也不假,但卻不是餓死的。那么朱自清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他的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也都入選中學課本,為世人所熟知。朱自清畢業于北大哲學系,卻因為對文學的熱愛而成為一代文壇大師。1925年起,朱自清開始在清華大學中文系任教。1932年英國留學回國后,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
抗戰勝利后,民主運動高漲,國民黨當局對此采取了暴力鎮壓的手段。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樸、聞一多的先后遇害,使他悲憤萬分。此時因為內戰,國內經濟崩潰,國民黨當局發行大量金圓券,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為了安撫知識分子,國民黨政府發行了一種配購證,可低價購到由美國援助的面粉。這個陪購證遭到了很多大學教授的抵制。
1948年6月18日,吳晗來到朱自清家,帶來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這個時候,朱自清因為嚴重的胃病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但是依然鄭重地在《宣言》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朱自清在這天的日記上寫道:“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決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
可見,不領政府低價配額的美國面粉,對于朱自清的家庭經濟是有大影響的。但是這并不影響朱自清一家的正常飲食和開銷。在晚年的日記上,朱自清寫下了諸如“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欲佳,終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飽”、“仍貪食,需當心”、“食藕粉,即嘔吐”等話。朱自清吃喝不愁,但是因為嚴重的胃病,他不能多吃,卻也忍不住吃多。
1948年8月12日,也就在他簽下不領美國面粉宣言之后不到兩個月,朱自清嚴重的胃潰瘍最終導致胃穿孔,醫治無效,不幸逝世。
朱自清簡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今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現代杰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僅50歲。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族戰士,文學研究會早期的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200多萬字。他的作品文字質樸,蘊意深刻,風格沉郁。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佳作世代相傳,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說揚州》、《春》、《春暉的一月》、《蹤跡》、 《你我》、《溫州的蹤跡》......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蘇東海縣平明鎮。他六歲那年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那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朱自清先生從小讀私塾,繼承了父輩的家學淵源。江南古鎮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這些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來的詩歌與散文創作中。
1916年,十八歲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這使他有更多機會接受新文藝思潮的影響,而 “五四”運動的爆發,則推動他堅定地走上文學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從北京大學畢業,先后在江、浙兩省的多所中學擔任國文教員。1922年,為生計所迫,他只身一人來到浙江臺州第六師范學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會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緒中。有一回,他在給俞平伯的信中寫道:“我想將這宗心緒寫成一詩,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廣為流傳的散文詩就這樣誕生了。 [1]
相傳兩千多年前,孔子在山東尼山,看到一條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寫《匆匆》時也才24歲,因為早早悟到了時光的飛逝和短暫,因而,對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學之余更加勤奮地從事文學創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創辦了《詩》月刊,這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1923年,他又發表了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毀滅》,在當時的詩壇產生了巨大影響。同年他還發表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顯示出他散文創作的才能。從此以后,他便開始專心致力于寫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愛敘事和抒情。敘事散文主要以描寫社會現實為主;而抒情散文,一類是以《背影》、《兒女》為代表、描寫個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濃厚的人情味;還有一類就是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抒發個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綠》、《春》、《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說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著對舊時光、老景致的回憶,抒發了自己對故人的深切懷念之情,這就是《白馬湖》。
在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憶起1924年應夏丏尊先生之邀,來到寧波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任教的情形。那時的春暉中學,匯集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眾多驕子——夏丏尊、朱自清、豐子愷、朱光潛、俞平伯、葉圣陶、弘一法師……他們或以文學為業、或借文學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筆下的白馬湖溫馨依舊,卻又略帶了幾分淡淡的感傷……
1931年,朱先生留學英國,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漫游了歐洲。回國后將旅歐歷程寫成散文,陸續發表在《中學生》雜志上,后結集為《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這段時期,他的作品里展現出一種輕松愉快、充滿活力的抒情格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應約為中學語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是因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風趣,被公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創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傳世之作《背影》強烈感染了幾代讀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寫道:“《背影》用樸素和流暢的文字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情感,這又是談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夠達到這一點,肯定就會長久地打動讀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醫院辭世,終年五十一歲。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為人、樸實為文的品格卻為后人景仰。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盡職的、勝任的國文教師和文學教師。”
1992年10月,位于揚州安樂巷27號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蘇東海(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因祖父,父親長期定居揚州,故自稱“揚州人”(原籍實為浙江紹興)。朱自清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今揚州中學),并且在揚州當過教師(朱自清的孫子現也定居于揚州,從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臺州中學任教,親手種下紫藤花,后來此花成為了臺州中學的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