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原文: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2】
高鳳,字文通,家里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院里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覺雨后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原文: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3】
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里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么多書里,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原文:
余幼嗜學,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4】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原文: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5】
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肉耳!”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6】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后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原文: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7】
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好構思啊。”
原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8】
曹操命劉備伐袁術,劉備臨行時為由誰留守徐州拿不定主意。這時,張飛請求留守徐州。劉備卻說:你一是愛喝酒、耍威風、鞭打士兵,二是辦事草率不聽人勸。讓你留守,放心不下。
張飛愿改過并再三請求,劉備答應張飛,并派陳登協助。一日,張飛請留守各將赴宴,說:我大哥臨走時不讓我喝酒,怕酒后誤事,今天請你們來一醉方休,從明天起全都戒酒,幫我守好城池。
說罷便輪番敬酒,當二次到曹豹面前勸酒時,遭曹豹拒絕。這時張飛已醉,命鞭打曹豹五十鞭。散席后,曹豹懷恨在心,便連夜派人送信給呂布,讓他今夜乘張飛大醉偷襲徐州。
呂布當夜領五百輕騎取得徐州。吶喊聲震醒張飛,知徐州已失,顧不得劉備的家眷,邊戰邊逃。后張飛見到劉備,悔恨萬分,欲抽劍自刎,被劉備死死攔住。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9】
“我國的歷史文化豐富多彩;我國的歷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諸葛亮,花木蘭,荊軻;今天,就讓我們聽聽歷史人物的事跡;”主持人宣布“歷史人物故事會”開始,伴隨著一陣熱烈的掌聲,本次活動拉開了帷幕。
同學們的故事豐富多彩,有講《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講《匡衡鑿壁借光》的、有講《荊軻刺秦王》的等等。同學們在臺上大顯身手,有的激情滿滿、神采飛揚,有的`聲情并茂、滔滔不絕……教室里氣氛熱烈而緊張,雷鳴般的掌聲此起彼伏。通過評委公開公正評分、復評,最終,郝天欣同學的《唐玄宗開元之治》獲得了一等獎,吳博同學的《詩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學的《紙上談兵》獲得了二等獎。臺下同學們紛紛點評,說幾位獲獎同學講故事時姿態大方、故事完整、感情飽滿。
活動結束后,同學們暢談本次活動的收獲和總結,這不僅使同學們看到別人的優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確定自己的努力方向,還使大家有了一定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次活動,從策劃、組織到點評、采訪,都是同學們自己完成的,這樣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學習生活,也鍛煉了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還使同學們的合作、交流、組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0】
羌瘣——俘趙王遷,滅趙國
羌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名猛將。公元前229年(秦王政18年),羌瘣伐趙。公元前228年(秦王政19年),隨王翦攻趙國,在東陽俘獲趙王遷,滅趙。攻燕國時駐屯中山。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趙國大旱,國內缺糧,人心浮動。秦國在穩定占領區形勢,將韓地改建為潁川郡后,立即轉用兵力于趙國;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羌瘣伐趙。王翦率上地(今陜西北部)兵,羌瘣率羌兵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楊端和率河內(今河南新鄉一帶)兵,分由南北夾擊邯鄲。趙王遷派李牧和司馬尚率軍抵抗。李牧仍采用筑壘固守,避免倉促決戰的方針。秦軍屢攻不勝,形成相持。十月,王翦、羌瘣軍攻破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公子嘉帶領宗族數百人逃代(今河北蔚縣四北),自立為王。秦國在趙地設置邯鄲郡。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三月,王翦軍乘勢猛攻,一舉擊敗趙軍,殺趙蔥,占東陽(太行山以東)。顏聚懼逃。
史料
《史記·秦始皇本紀》(司馬遷):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楊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1】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于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為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為"冷面寒鐵"。后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以后,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后,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于-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為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只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后知道了這件事,為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只烤鵝高掛在家里很顯眼的地方。以后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著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2】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說:“(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唯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益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后人眼里,商紂王的這種“裸奔”癖好是無法容忍的,紂王也因此成了蕩君王的代言人。
其實,紂王是讓男女在沙丘苑囿里裸奔,未必就是蕩。古代有“歡樂谷”的遺俗,為的是解決未婚男女的性問題。周代時,也依然組織男女于桑林里“奔”。《周禮》規定:“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節,周朝官方就會指定某些地方作為歡樂谷,令未結婚的男女聚到此處,結識性的伴侶,不必履行結婚手續就可同居。
原始人類是沒有婚姻一說的,也就是無婚姻制度的產生。到了氏族社會,才開始采用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者女性集體的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的倫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到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固定夫妻關系,于是也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3】
劉基,字敬輿,是漢高祖劉邦的庶長子劉肥的后代。劉肥可是被我們大名鼎鼎的呂雉太后帶大的,雖然后來他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卻得到了漢惠帝劉盈的禮遇。劉盈敬他是長兄,就算當了皇帝,見到劉肥也依然主動把上座讓出來,還給他敬酒。不過也就是因為這一幕,才讓呂雉對他起了殺心,還好劉盈替他擋住了那杯毒酒,否則就沒有千年后的劉基了。
劉基是漢末軍閥揚州牧劉繇的長子,史載其姿容美好,是個難得一見的美男子,深得孫權喜愛。
最初,劉繇和孫策大軍對抗,不過失敗了,于是他帶著家人投奔了豫章劉表。劉繇去世的時候,劉基只有十四歲,為父親辦葬禮的時候,劉基就表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他不收劉繇下屬們饋贈的禮物,一切行為都合乎禮節。都說長兄為父,劉繇死后,劉基就成為了幾個弟弟們的.依靠,他帶著他們隱居鄉里,日子過得很拮據。后來孫策經過豫章,也為劉繇治喪,還把劉基兄弟帶回了東吳,禮遇他們。
221年,孫權稱吳王,劉基被升任為大農令。有一次,孫權舉辦宴會,邀請了很多謀士武將。在宴會上孫權表現得很是興奮,還收起了架子親自起身勸酒。可是宴會上的虞翻卻故意裝醉,孫權來勸酒時他就趴在地上,孫權一離開他就又坐起來。
虞翻的行為徹底惹怒了孫權,再加上喝了酒的緣故,孫權拔出佩劍就要殺掉虞翻,在場的人無不驚恐,一動不動。只有劉基在這個時候還敢說話,說的還是替虞翻求情的話。劉基攔住孫權說:“大王喝醉了就要殺掉有名的賢士嗎?就算虞翻真的有罪,他在這種情況下被殺,天下間誰人肯信?再說大王素來敬重賢士才使得那么多人前來歸附,今天您打算一下子功敗垂成嗎?”
孫權正在氣頭上,他憤怒的說:“曹孟德(曹操)都能殺孔文舉(孔融),我殺個虞翻怎么了!”劉基不怕死的繼續勸:“曹操是曹操,大王是大王,曹操輕易殺掉士人,如今已遭天下人非議。大王還打算效仿他?如今大王更應該做的難道不是推行德義?”孫權聽了劉基的話,是想了又想,最后還是放下劍,饒了虞翻一命。
又有一次,孫權在游船上行酒宴,夏季炎熱,這大雨也是說來就來,孫權用御蓋遮住了自己,又趕緊命令侍從也遮住一旁的劉基,船上的其他官員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
想來也是,如果不是因為被孫權深深寵信著,劉基有幾個膽子敢攔住孫權殺人?孫權稱帝以后,劉基被封為光祿勛,與顧雍分掌尚書事務。孫權是個長壽之人,劉基可不是,他比孫權早死了整整二十年。劉基死后,孫權替兒子孫霸求娶了劉基之女,不但賞賜了府宅,還時不時就賞賜錢財寶物,榮寵不衰。另外,劉基的弟弟劉鑠、劉尚也受到了孫權的禮遇。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4】
孔子很喜歡一個叫顏琛弟子,因為他非常聰明,悟性極高。顏琛也很尊敬孔子,經常向孔子請教問題。一天,顏琛又拿著本書來找孔子,走到房門口時聽見孔子正與東門長老聊天。
東門長老說:總聽您夸顏琛聰明,我想他將來會很有出息吧?
孔子嘆了口氣回答:他的確得很聰明,可惜不肯下苦功夫讀書,我從沒指望他能有什么大成就啊!
顏琛聽到這話,臉騰地一下紅了,轉身跑回宿舍,留下一張字條三年后再見,然后打起行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一頭扎進書房用起功來,心里暗下決心:將來一定要讓老師看看,我到底有沒有出息。
轉眼就是一年。一天,顏琛的.妻子跑過來說:來客人啦!顏琛生氣地說:不是說過誰也不見嗎?妻子說:是尊敬的孔老先生啊!顏琛不為所動,就說我不在家。妻子只好按他的話回復孔子。
第二年年底,孔子又來了,顏琛仍然拒不接見。孔子微笑著告辭了。很快三年期滿。這天還沒等妻子開口,顏琛就問:是老師來了嗎?我去迎接。說完興沖沖地迎到門外。原來東門長老也一起來了。
孔子考查了顏琛的學問,只聽他對答如流。顏琛說:三年前我聽到了您們的談話,正是這些話激勵著我努力上進。孔子哈哈大笑:我見你聰明,有志氣,只是不愛獨立思考,才跟長老定下這條計策啊。
杰出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5】
屈原是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愛國者。屈原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家鄉在現在湖北的秭歸(zǐguī),離長江三峽不遠。這里風景奇美,山影水聲迷人動聽,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故鄉,熱愛楚國。可是楚國統治者腐敗無能,不圖進取,使國力漸漸衰弱,百姓生活也很痛苦。屈原非常著急,來到都城勸楚王改革圖強。不料屈原受到奸臣的陷害和攻擊,一度信任他的楚
王竟把屈原趕出都城,流放到了遠方。
屈原一片愛國心不被人理解,難過極了。有人勸屈原:“楚國既然不需要你,你何不到別國去,照樣可以施展才能啊!”
屈原回答說:“我愛我的'楚國,為它的命運擔憂,為百姓的痛苦傷心。明知自己的處境很危險,可是舍不得我的故土。我希望有一天還能為它出力。”
屈原寫了許多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屈原想象著自己乘著龍駕著象,在天空中翱翔,就要飛往遠方,離開楚國,忽然回頭看到了可愛的家鄉,立刻停住了腳步。屈原的仆人哭了,連馬也不肯再往前走。他又回到了楚國,并下決心:“如果不能實現我的愿望,我就投江而死,用生命殉我的祖國!”
不久,屈原懷著對楚國深深的眷戀,投入了汩羅江(在現在湖南)。他對楚國的愛也就是對中國的愛,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愛。所以全國人民至今還懷念屈原,每年端午節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就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