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高爾基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是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的筆名,他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歷史人物高爾基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歷史人物高爾基簡介:
高爾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俄語: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政治活動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主要著名作品與小說有:《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散文:《海燕》。
生平經歷
馬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今俄羅斯)作家,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他的筆名(“高爾基”在俄語中是“苦難、痛苦”的意思)。高爾基是“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諾夫哥羅德(曾名高爾基城)。父親在高爾基3歲時去世。高爾基后隨母親寄居外祖父家。
11歲開始走向“人間”,曾當過學徒、搬運工、面包工人等。19世紀80年代在喀山參加持民粹派觀點的知識分子秘密學習小組,1883年開始過流浪生活。
高爾基從小就有強烈的讀書愿望,他在學校時,成績很好,獲得過最優秀獎,然而貧窮使他只上了兩年學。
為了養家糊口,他四處奔波,干過各種的工作,但他始終沒忘記過讀書,他常常冒著危險找書看。為了躲避老板的監禁,他常常利用深夜看書。他用罐頭做了個油燈,收集主人燭盤里的殘油,躲在貯藏室、板棚等處苦讀。實在找不到油燈,他就在月光下看書。
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里,高爾基發奮自學,從而掌握了很高的文化水平,為他的文學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主要作品
高爾基刻苦自學文化知識,并積極投身革命活動,探求改造現實的途徑。
1892年發表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登上文壇,他的早期作品,雜存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風格,這是他無產階級世界觀形成前必然經歷的階段。
高爾基的成名作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成為世界無產階級作家描述個人成長,奮斗經歷的經典作品。
浪漫主義作品如《馬卡爾·楚德拉》《伊則吉爾老婆子》(1895)、《鷹之歌》(1895)等,贊美了熱愛自由、向往光明與英雄業績的堅強個性,表現了渴望戰斗的激情;現實主義作品如《契爾卡什》、《淪落的人們》、《柯諾瓦洛夫》等,描寫了人民的苦難生活及他們的崇高品德,表達了他們的激憤與抗爭。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義并充滿激烈內心沖突的人物。
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高爾基的創作轉向了戲劇,1901~1905年,他先后寫出了《小市民》《底層》《避暑客》《太陽的孩子們》和《野蠻人》等劇本。特別是《小市民》《底層》展現了現實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與新的精神面貌,表現了他們為自己權利而斗爭的決心與樂觀情緒,它們的上演,在當時俄國的劇壇上引起了轟動。
1906年高爾基寫成長篇小說《母親》和劇本《敵人》兩部最重要的作品——標志著其創作達到了新的高峰。《母親》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批自覺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列寧肯定了它的現實意義。他(高爾基)又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
1901年他親自參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創作了著名的散文詩《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風擊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預告革命風暴即將到來,鼓舞人們去迎接偉大的戰斗,這是一篇無產階級革命戰斗的檄文與頌歌,受到列寧的熱情稱贊。
1905年革命失敗后,高爾基赴美國及意大利寫了一系列政論文章,抨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學界的形形色色反動思潮。1908年創作的中篇小說《懺悔》流露出唯心主義的造神論思想,受到列寧的嚴肅批評 。盡管如此,高爾基的主導傾向仍然是積極的,富于革命的戰斗精神。對新的無產階級文學創作方法的特征從理論上進行了許多探索,提出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觀點。他在兩次革命之間的創作成果頗豐,如《奧古洛夫鎮》(1909)、《夏天》(1909)、《馬特維·柯熱米亞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話》(1911~1913)、《俄羅斯童話》(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童年》和《在人間》(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間,高爾基因健康欠佳,僅寫了關于列寧及一些作家的獨具藝術風格與重要文獻價值的回憶錄及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學》(1922~1923)、《阿爾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4~1925)等幾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寧忠告,到國外養病。1925年回國之后,從1931年起著手創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詩氣魄的長篇巨著《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還寫了《蘇聯游記》(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劇作《耶戈爾·布雷喬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薩·日烈茲諾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藝理論、文學批評和政論文章,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高爾基之死
1934年5月,高爾基的兒子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對高爾基晚年的沉重打擊。隨后,高爾基的家庭醫生維諾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對馬克西姆的死因調查中斷。克里姆林宮醫療局長柯多洛夫斯基在調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生命最后兩年,高爾基完全成為政府的馴服工具,他不倦地頌揚斯大林,可是后者對他已毫不在意。他建議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惡魔》,《真理報》立刻發表一個御用文人的文章批判他犯了“自由主義”。甚至,高爾基看不到報紙,克格勃有幾次還專門為他印了一份報紙,高爾基紀念館就保存著這樣一份報紙。
高爾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準。他被鎖入囚籠。表面上他的名聲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憶中,談到高爾基絕望地喃喃自語:“我實在太疲倦了。好像他們把我圈在籬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進退不得!我不習慣這種生活……”
高爾基在克里米亞的別墅度過最后一個春天。法國作家安德列·馬爾羅去那里訪問他。在蘇聯秘密警察總部保存的巴貝爾審訊檔案證辭中,提供了此次會見的細節。馬爾羅問高爾基,蘇聯文學現是否正處于衰落階段,高爾基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時《真理報》正在批判什柯洛夫斯基等人的文學形式理論,以及蕭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高爾基非常關心,他不同意那些批評;他心情抑郁而孤獨,多次說有人不許他回莫斯科,去從事他熱愛的工作。雅果達和克魯奇科夫安排一些行跡可疑的女人和高爾基一起徹夜縱酒狂歡,直到高爾基昏昏睡去。克魯奇科夫控制了高爾基的日常生活,那些來訪者都得經他挑選,使高爾基只能見到雅果達秘密警察圈子里的人物和一些文化騙子。
這位無產階級“文學之父”之死,官方的解釋是一樁罪惡的謀殺,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團龐大陰謀的一部分,由布哈林、里科夫、雅果達以及托洛茨基等人直接操縱,陰謀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權。連他的死也被斯大林用來大做文章。高爾基死后,他的房子被徹底搜查,而且不只一次。他的秘書克魯奇科夫被捕時,秘密警察甚至把土豆一個個切開,尋找他們需要的材料。
高爾基的可悲命運,耐人深思。他順從于斯大林政權,享受最高的名譽和地位,卻付出一個知識分子最高的代價——人格的喪失和良知的扭曲。他參與殘酷,宣揚虐殺,既是虐政的受害者,也成為虐政的工具。
高爾基童年故居至今仍完好保留著,并已辟為作家紀念館,當地人依高爾基原姓親切地稱其為“彼什科夫小屋”。他是個很偉大的人,為了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向他致敬。
腐敗問題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于1935年到莫斯科訪問,驚訝地發現連“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也置身于深深的特權腐敗之中,在金碧輝煌的別墅里,為高爾基服務者多達四五十人。
羅曼·羅蘭感慨道:“身為國家與民族衛士的偉大共產黨人隊伍與其領導者們,正在不顧一切地把自己變成一種特殊的階級。……而人民則不得不依然為弄到一塊面包與一股空氣(住房)而處于艱難斗爭的狀況之中”。
人物爭議:
高爾基著名的自傳三部曲,以及他后來發表的自傳性質的作品。都無一例外把自己描寫成一位出身底層的勞動人民,但是不少學者對此都比較質疑。例如伊萬·蒲寧就說“一個關于他的神話。為什么宣布那些他是最偉大的天才的出版社,出版他的多達幾百萬冊的作品的出版社不提供他的傳記”。按他的觀點,高爾基并沒有完全把自己的生平告訴讀者。而據布洛克豪斯詞典記載,高爾基出身于一個完全的資產階級。這讓人質疑。眾說紛紜。
據托洛茨基回憶,高爾基屬于某一“中間階層”,他位于政權和知識界之間,以調解人的身份出現。而按照蒲寧的觀點,他則是一個永遠的半知識分子。而關于高爾基是否是知識分子評論家這一點,學者往往各抒己見。
蒲寧認為高爾基聲名遠播的背后某種不知名的因素,“已經有多少年的世界聲譽了。這種聲譽就其無功受祿而言是完全不可比擬的,它是建立在不僅是政治上的、而且也是在許多其他情況(例如,群眾對他生平的完全不知情……)匯集的基礎上的,而對于享有者來說則是無法估量的幸運。”
高爾基快速成名的例子在俄羅斯文學界是獨一無二的。但是他快速成名的原因絕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梅什科夫認為,他的迅速成名還是另有原因的。首先,“人們對他這些不平常的人生經歷感興趣”。另外,當高爾基的流浪漢用“有教養的語言,而且是詩一樣的語言”向那些所謂的“正派人”敘述自己悲慘的不幸時,“他們是多么吃驚”這種現象不單單是文學的,它不是用文學的方式打動人們的。”而馬克思主義者對高爾基的評價到了言過其實的地步,同樣有著某種政治考量在里面。
高爾基作為革命前的左派作家是布爾什維克的老朋友,但在十月革命后初期因同情被鎮壓的孟什級克和其他派別的社會主義者而一度與布爾什維克鬧翻。他抗議對知識界的大逮捕,尤其對俄共政府1918年1月武力解散全民參選的議會并屠殺抗議的工人感到痛心疾首,把這一天比為沙皇時期的“流血星期日。并激憤地寫下“來復槍驅散了近百年來俄國員優秀分子為之奮斗的夢想”等文字,成為著名的“不合時宜”者,而于1921年出走國外。但是隨著蘇俄政權的日漸鞏固、民主希望已經破滅,蘇聯工業化成就與國力的發展引起了他的民族主義認同,尤其是國外生活的不順利等種種原因,使得高爾基在1920年代后期逐漸“轉彎”。開始不斷回國參觀。
在斯大林異乎尋常的隆重“禮遇”下,他終于在1931年回國定居,從此“痛改前非”,從“不合時宜”者轉變成為斯大林在意識形態方面重要的宣傳家。基于“補償式表忠心態”,高爾基此時在宣傳上特別高調。大清洗的初潮時期,他以那“敵人不投降,就叫他滅亡”的名言。對無數“人民的敵人” (許多是他過去的朋友)落井下石。血流成河的清洗高潮雖然是在他死后,但那輿論的制造他無疑功不可沒。
關于晚年高爾基的爭議甚多。即使在批判斯大林的人中也形成了兩種相反觀點;一種認為高爾基晚年一直在以曲折的方式與斯大林斗爭,甚至他的死都可能是斯大林所害。另一種認為他晚年完全聽命于斯大林,是后者的奴才與工具。事實上人是復雜的。高爾基的“痛改前非”不能說一點沒有真正思想轉變的因素,但個人利益的權衡是主要動機應當毫無提問。
高爾基的經典名言:
1.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松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快樂。
2.不要慨嘆生活的痛苦!---慨嘆是弱者。
3.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4.我撲在書上,就像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
5.人的天賦就象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逼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
6. 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就是“愚蠢”。
7.理智要比心靈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8.一切出色的東西都是樸素的,它們之令人傾倒,正是由于自己的富有智慧的樸素。
9.每個人都知道,把語言化為行動,比把行動化為語言困難得多。
10.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
11.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
12.青春是一個普通的名稱,它是幸福美好的,但它也充滿著艱苦的磨煉。
13.真正希望過“很寬闊、很美好的生活”,就創造它吧,和那一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偉的事業的人手攜手地去工作吧。在生活中,堆積了許多美好的、實際的工作,這些工作會使我們的土地富饒,會把人從偏頗、成見和迷信的可恥的俘虜中解放出來。
15.孩子們,不要害怕現實,不要向現實低頭,你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要服從老朽的東西,而是要創造新的,有理智的、光輝的東西。
16.反省是一面瑩澈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污點。
17.人應該裝飾的是心靈,不是肉體。
18.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候,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鐘。
19.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
20.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21.當上帝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
22.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展得越快。
23.生活中最大的享受,最高的樂趣就在于覺得自己是為人們所需要的,使人們感到親切的。
24. 在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時,他的頭腦會很像樣的膨脹起來,忘乎所以,妄自尊大。
25.每個人都希望真理站在他那一邊,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誠懇地愿意站到真理的那一邊。
27.真理是認識事物的工具,是人們前進和上升的道路上的階梯,真理都是從人類的勞動中產生的。
28.凡是堅信自己,并且堅信自己的思想具有生命力的人,一定會跨過一切障礙。
29.人必須像天上的星星,永遠很清楚地看出一切希望和愿望的火光,在地上永遠不熄地燃燒著火光。
30.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語言的美產生于言辭的準確、明晰和動聽。
31.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暫的歲月要求我好好領會生活的進程。
32.生活的意義在于創造,而創造是獨立自在、沒有止境的。
33.一個做主角的非有天才不可。可是天才在于自信,在于自己的力量。
34.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35.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虛鑲邊,就會燦爛奪目。
36.志在頂峰的人,決不會因留戀半山腰的奇花異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
37.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38.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39.沒有太陽,花朵不會開放;沒有愛便沒有幸福;沒有婦女也就沒有愛,沒有母親,既不會有詩人,也不會有英雄。
40.最愛發牢騷的人就是沒有能力反抗,不會或不愿工作的人。
41.天才出于勤奮。
42.你要記得,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里拿取。
43.人類最不道德訂戶,是不誠實與懦弱。
44.在重視勞動和尊重勞動者的基礎上,我們有可能來創造自己的新的道德。勞動和科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種力量。
45.華麗的裝飾,精美的食品,填補不了精神的空虛;一個真正的革命者,首先追求的是思想上的充實和豐富。這一點,是任何珍貴的東西都不能代替的。
46.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時間。
47.時間給勤勞者留下串串的果實,而給懶漢只留下一頭白發和空空的雙手。
48.世上再沒有比時鐘更加冷漠的東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盡情地摘取幻夢的時刻,它都是分秒不差地滴答著。
49.時間是最公開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份,勤勞者能叫時間留給串串的果實,懶惰者時間給予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
50.真實的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美好的無價之寶。
51.一個人的價值,全決定于他自己。
52.在艱苦的日子里要堅強,在幸福的日子里要謹慎。
53.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人的自我完善。
54.生活的價值在于創造。
55.要是人沒有了恐懼心就一切全完了!一切全毀了!一切全垮了!據說,世界就是靠人們的恐懼心來維持的啊!
56.做一個善良的人,為群眾謀幸福。
57.出現了不少空談家,他們讀書只是為了“駁斥”別人,高聲宣揚自己的革命精神,以便跳到那些比較謙虛,比較嚴肅的同志面前去。
58.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樣。
59.科學家的成果是全人類的財產,而科學是最無私的領域。
60.科學的大膽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應該有止境。
61.一個人如果單靠自己,如果置身于集體的關系之外,置身于任何團結民眾的偉大思想的范圍之外,就會變成怠惰的、保守的、與生活發展相敵對的人。
62.一個人占用任何一件東西,都是用他自己作代價換來的!譬如用他的智慧,他的氣力,有時候甚至用他的生命。
63.不用管別人怎么議論,誰都是自己過自己的日子。
64.一個人應該在自己靈魂深處樹立一根標桿,從而把自己個性中與眾不同的東西匯集在他的周圍,顯示出自己鮮明的特點。
65.一個人應該不矢自己的本色地才對。您是一個所謂敘事詩般的人物,抒情詩對于您是不適合的。
66.如果你不認得路,又如何替別人引路呢?
67.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
68.人們不太看重自己的力量。
69.凡是與虛偽相矛盾的東西都是極其重要而且有價值的。
70.世界上只有兩種生活方式:腐爛和燃燒。膽小如鼠、貪得無厭之徒選擇前者;見義勇為、慷慨無私之士選擇后者。
71.對于生活,必須有一貫的、巨大的、使它變得有生氣的行動。
72.所有的人毫無例外都是為了美好的將來活著,所以一定要尊重每個人。
73.在這個一切都基于競爭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沒有童話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的。
74.當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時候,這種感情就會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75.人要想在別人面前敞開心房,卻痛感言辭貧乏,生活中很多偉大、重要的智慧都湮滅了,完全歸咎于不能及時找到所需的表達形式。
76.誰需要的越小,他的幸福就越大,誰希望的越少,他的自由就越多。
77.創造靠智慧,處世靠常識;有常識而無智慧,謂之平庸,有智慧而無常識,謂之笨拙。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力量。
78.勞動使人建立起對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
79.科學是一種強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錮著我的神秘的桎梏。
80.應當熱愛科學,因為人類沒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學更強大、更所向無敵的了。
81.“給”永遠比“拿”愉快。
82.書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靈,它幫助我從腐臭的泥潭中脫身出來,如果沒有它們,我就會溺死在那里面,會被愚笨和鄙陋的東西嗆住。
83.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
84.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泉源!只有知識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夠使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哀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85.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
86.懶于思索,不愿意鉆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字來稱呼,這就是"愚蠢"。
87.當勞動是種快樂時,生活是美的;當勞動是一種責任時,生活就是奴役。
88.我一向憎惡為自己的溫飽打算的人。人是高于溫飽的。
89.毫無辛苦地賺錢的人不勝枚舉,但是,毫無辛苦地揮霍的人則絕無僅有。
90.我們的錢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