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成吉思汗是哪朝皇帝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歷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介紹成吉思汗是哪朝皇帝,希望能幫到你。
介紹成吉思汗是哪朝皇帝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歷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無疑是卓越的組織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戰略家。其才能絕不限于毛澤東所說的“只識彎弓射大雕”而已。他將松散的蒙古人--乃至所有的游牧民族--組織成號令統一、勇猛善戰的鐵軍。作為一個統帥,他不僅是勇將,而且是智將。他能從大處著眼,擬定戰術與戰略,并且善于利用間諜與外交,分化敵人。在戰場之外,有如格魯塞所指出,雖然成吉思汗終身為一文盲,他卻能接受來自文明世界的顧問,如塔塔統阿、耶律楚材及牙剌瓦赤父子等的建言,突破蒙古原有的文化局限,不僅使蒙古人由城市之破壞者轉化為保護者,而且為其征服的定居地區建立常規行政制度, 并且對不同宗教與文化皆加包容,才能將其兼含游牧民族與定居民族的廣大帝國置于穩定的基礎之上。
成吉思汗有著雙重身份,皇帝和大汗這兩種稱號,意思并不一樣的,一個指集權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另一個則是盟主或霸主的意思,為軍事首腦,底下各邦盟高度自理且有互相攻擊的可能,同樣的在秦以前中國并沒有皇帝,大汗則類似春秋五霸的盟主;亦相同的情形清初對于旗民一樣有自己的旗主,后以“天無二日”廢除旗主,大清皇帝才在意思上成為旗民的皇帝,并規定稱汗不得進貢。
現存的13世紀和14世紀期的眾多史料以及考古文物和摩崖石刻證明,1206年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后,已經擁有皇帝和大汗的雙重身份,對于生活在草原地區的蒙古人等民族而言,他們用蒙古語稱呼他為“大汗”,對于生活在西北地區的突厥和其他民族而言,他們用突厥語和其他語言稱他為“汗”或者“可汗”。對于生活在漠南漢地和東北地區的契丹人、女真人、黨項人等民族而言,他們建立過擁有“皇帝”稱號的遼朝、金朝、西夏等政權,而且他們在13世紀前期的時候,大部分已經漢化,通用漢語,本民族文字基本不再使用,完全可能用非母語的漢語稱呼他為“皇帝”。至于生活在漠南漢地和東北地區的漢人臣民而言,他們則一直使用漢語“成吉思皇帝”一詞稱呼他。
元成宗時期,元朝皇帝作為整個蒙古帝國共主的身份獲得四大汗國承認,通用于漢地的“皇帝”稱號也被四大汗國真正意義上承認,如同唐太宗被漢人用漢語稱呼為大唐皇帝,同時又被西北各族用突厥語等語言尊稱為“天可汗”,事實上是兩個職位,與歐洲神圣羅馬帝國兼任某國國王或大公相同。
1219年農歷五月,鐵木真派劉仲祿邀請長春真人丘處機前往蒙古草原的詔書中,自稱為“朕”,將自己建國登基稱為“踐祚”。
1220年,鐵木真第二次派曷剌邀請丘處機前往中亞草原的詔書中,仍然以“朕”自稱。
1227年全真教道士__常寫成的《長春真人西游記》,記錄了丘處機從1219年受邀西行直至1227年去世的事跡,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將他下的命令稱為“圣旨”。
1221年南宋使者趙珙出使大蒙古國,回來后著有《蒙韃備錄》,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
《蒙韃備錄》中提到,鐵木真在位時期,朝廷使用的金牌,帶兩虎相向,曰虎頭金牌,用漢字曰:“天賜成吉思皇帝圣旨,當便宜行事”。其次素金牌,曰:“天賜成吉思皇帝圣旨疾。”
1998年,一塊“圣旨金牌”發現于河北廊坊,正面刻雙鉤漢字:“天賜成吉思皇帝圣旨疾。”和《蒙韃備錄》所記載的素金牌上漢文完全相同。背面牌心刻雙鉤契丹文,其漢語意思為:“速、走馬,或快馬”[23]。“圣旨牌”是皇帝的象征,代表皇帝,一般和圣旨同行,見圣旨牌如見皇帝,是圣旨真實的權威證明。朝廷頒發各種詔敕,包括調發軍旅,都是圣旨與“圣旨牌”一起下達的。這塊圣旨牌的發現,說明鐵木真在世時,已稱“成吉思皇帝”,這是值得重視的歷史事實。
1232年南宋使者彭大雅隨奉使到大蒙古國,使者徐霆1235年—1236年隨奉使到大蒙古國,二人返回南宋后,彭大雅撰寫,并由徐霆作疏,合著《黑韃事略》,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
2010年,刻有多位蒙古皇帝圣旨的全真教煉神庵摩崖石刻于山東徂徠山被發現,石刻一共四方,文字均為漢語,其中一方石刻上刻有成吉思皇帝、合罕皇帝(窩闊臺)、貴由皇帝(貴由)三位蒙古皇帝的圣旨,以及窩闊臺的孛羅真皇后、唆魯古唐妃懿旨,以及窩闊臺的昔列門、和皙兩位太子的令旨,還有一道皇帝圣旨是在乃馬真后(稱制)三年(甲辰年,1244年)頒發,乃馬真后為元太宗窩闊臺的皇后,1241年窩闊臺去世后臨朝稱制,直到1246年貴由即位為止。根據石刻上的文字,該石刻刻于海迷失后(稱制)二年(庚戌年,1250年),海迷失后為元定宗貴由的皇后,1248年貴由去世后她臨朝稱制,直到1251年蒙哥即位為止。圣旨石刻中,用漢語稱鐵木真為“成吉思皇帝”,稱窩闊臺為“合罕皇帝”,稱貴由為“貴由皇帝”,這是大蒙古國時期漢地臣民稱呼鐵木真為“成吉思皇帝”的又一有力文物證據。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給日本的國書中,國書開頭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在后面的內容中,自稱為“朕”,此時距離他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還有五年時間。“大蒙古國”這一國號首次出現于1206年,由1266年忽必烈自稱大蒙古國皇帝可推斷出1206年建國后鐵木真是皇帝身份。
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十一月修成的法律《至正條格》,書中對鐵木真的稱呼是“成吉思皇帝”。將他下的命令稱為“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