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的評價
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年4月2日 --- 1875年8月4日),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徒生的評價,歡迎大家閱讀。
安徒生的評價
中國作家周作人:“安徒生以孩童的眼光和詩人的手筆寫下了文學世界中的極品。”
列夫·托爾斯泰說:“半年之前,我讀安徒生的作品,沒有讀懂。半年之后,我重讀,這一次我讀懂了。安徒生很孤獨,強烈的孤獨。”
翻譯家林樺:“安徒生童話在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于《圣經》,《圣經》發現的是神,而安徒生發現的是人,神最終要歸結到人,而安徒生卻是直接從人到人。”
安徒生童話
安徒生童話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童話作品集之一。
他最著名的童話故事有《海的女兒》、《小錫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和《紅鞋》等。盡管創作體裁屬于童話,但是其中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
分期特點
早期:多充滿綺麗的幻想、樂觀的精神,體現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特點。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海的女兒》、《野天鵝》、《丑小鴨》、《豌豆上的公主》等。
中期:幻想成分減弱,現實成分相對增強。在鞭撻丑惡、歌頌善良中,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憂郁情緒。代表作有《賣火柴的小女孩》、《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演木偶戲的人》等。
晚期:比中期更加面對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生活的陰冷、黑暗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代表作有《柳樹下的夢》、《她是一個廢物》、《單身漢的睡帽》、《幸運的貝兒》《天燕》。
圣經原型
安徒生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位將童話當作嚴肅文學進行創作的作家。他憑著對西方傳統的深刻了解,用巧妙的藝術手法將大量圣經原型與隱喻游刃有余地運用于作品中,使得作品比傳統的童話更為厚重。另一方面,安徒生有著豐富的創造力,沒有進行僵硬的說教,也沒有照搬《圣經》的情節與邏輯關系,因此沒有成為教理的圖解,而是具有獨立價值的藝術品。這就使安徒生童話調和了文學中可能存在的“審美”與“道德”之間“非此即彼”的矛盾。安徒生是柔弱而善良的。他相信的是一位全然的“愛的上帝”。安徒生童話中更多的是來自《新約》而非《舊約》的原型。在作品中,一如在生活中,面對世間的苦難與不幸,安徒生沒有選擇仇恨、暴力和反抗,只是從他的情仰中汲取受與盼望,如同他的一首詩中所說,“你不懂世界上最激烈的斗爭而只認識愛”。安徒生的童話中從無絕望的氣息;雖然常常是感傷的,卻是充滿盼望的感傷。這種盼望賦予他的作品超乎時空的慰藉力量。安徒生在他的自傳中所說,“無論對上帝還是對所有的人,我都充滿愛意!”并且他認為,自己的一生證明了“有一個可親可愛的上帝把—切引導得盡善盡美”。這委實在他的童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看了“安徒生的評價”還想看:
1.關于安徒生成功的故事讀后感
2.安徒生英文簡介
3.寫給安徒生的一封信800字
4.安徒生的個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