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那么關于《三國演義》的一些相關知識大家了解嗎?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作者簡介
羅貫中(約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山西太原府,一說山西省祁縣、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14歲時母親病故,于是輟學隨父親去蘇州、杭州一帶做生意。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羅貫中也曾參與其中。“有志圖王”的羅貫中在蘇州結識施耐庵,以師徒相稱,兩人一同參加位于平江(即蘇州)的張士誠反元起義政權,做過一段時間幕僚后離開。由于曾與另一位吳王朱元璋為敵,在明朝成立之后,羅貫中放棄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創作《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羅貫中的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云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隋唐志傳》據說和施耐庵合著《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羅貫中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賈仲明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
但從羅貫中的傳世之作《三國演義》中,體現出羅貫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經天緯地之氣。他精通軍事學、心理學、智謀學、公關學、人才學……如果沒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實踐,執著的追求,何以能成為這般全才?他主張國家統一,熱愛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痛恨奸詐邪惡。在《殘唐五代史演義》中,我們看到了羅貫中依戀故土、緬懷英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是十四世紀中國為數不多的偉大作家之一。
《三國演義》成書過程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共24卷,每卷10則,共240則。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增加評點,修改成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版本流變路線:
①現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國志通俗演義》24卷240則,每則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②萬歷《新刊按鑒全相批評三國志》20卷 240則
③萬歷間吳觀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240則合并為120回,回目由單句變為偶句
④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綱父子以李卓吾評本為基礎,參考了“三國志傳”本,對回目和正文進行了較大修改,并作詳細評點,毛本《三國》即后來《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經典臺詞
1、昔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關于揮淚斬馬謖一事,諸葛亮語
2、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呂布對允語
3、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后世對趙子龍的評價
4、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曹操誤入麥田,割發代罰,以示懲戒一事
5、一鳳并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某童謠語
6、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操曰:吾若再生,汝之力也。
7、豎子不足與謀!——關于殺董卓一事,曹操語
8、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南華老仙對張角語
9、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曹操對眾將語
10、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漢室相傳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王朗對帝語
11、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快樂異鄉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后世對劉禪的評價
12、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身處危難,不拋棄百姓,后世對劉備的評價。
看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的人還會看:
1.三國演義經典故事梗概
2.三國演義知識點總結
3.三國演義故事梗概
4.三國演義的所有故事精選
5.三國演義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