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俄羅斯族(中國標準羅馬字母:Rus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等地,也有部分分散在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等地,通用俄羅斯語和漢語,至2000年約有1.56萬人。那么俄羅斯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民族介紹
俄羅斯族是俄羅斯移民的后裔,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俄羅斯族總人口為15609人。俄羅斯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黑龍江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等地共約1.4萬人,占俄羅斯族總人口的89.40%
“俄羅斯”一詞起源于歐洲古代一個東斯拉夫部落的名稱“羅斯”,俄羅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歐洲東部,公元1世紀時被羅馬史家稱為“維勒底人”,他們居住在維斯杜拉河及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牧業,公元6世紀時,已有羅斯之稱。10世紀,羅斯大公奧列格控制了以基輔為中心的周圍部落,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吞并,歸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元朝文宗皇帝時,曾征調金帳汗國境內的1萬名羅斯軍人入大都充扈衛親軍,并賜給土地令其耕種,這是歷史上俄羅斯人大批進入中國的最早記載,中國的史書中稱他們為色目人。從1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在種族分類上,俄羅斯族屬于歐羅巴人種(白種人)。人體特點是膚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藍色,鼻高、唇薄、細軟黃發、身材高大,第三類毛發(胡須、腋毛等)中等發達。中國的俄羅斯族由于與周圍民族通婚,體質逐漸變化,具有黃種人特征。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涌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東北各地和內蒙古東北地區。俄國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爭,進入中國。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力。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
由于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并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里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多了。[2]
民族語言
俄羅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使用俄語俄文,使用斯拉夫基里爾字母,共有33個字母,有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區別。語言屬印歐語系斯拉夫語族。在社會上,他們都講漢語,使用漢文,在家庭中,在與本民族人交往時,他們也講俄語,使用俄文 。俄羅斯族語言的特點是:分為元音和輔音兩種。輔音又分為清輔音(聲帶不振動)和濁輔音(聲帶震動)。此外,俄語的輔音還可以分為軟輔音和硬輔音,二者發音動作基本相同,區別主要在于發軟輔音時,舌中部需要向上顎抬起。名詞分單數和復數,有詞性的變化,有格的變化,動詞有式、時、人稱、體的范疇。
生產技術
1949年前中國俄羅斯族,居住在城鎮的,大多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的還兼營農業。他們擅長經營園藝和養蜂,有些人專門經營園藝、飼養家畜、養蜂專業。在農村的俄羅斯族人,大多是數十戶聚居在一起,獨自成為一個村落,他們多在伊犁河、特克斯河兩岸墾荒種地。在靠近牧區的一些地方,也有從事畜牧業的。
解放后,俄羅斯族與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在全國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俄羅斯族代表。俄羅斯族人民積極參加了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城鎮居民通過勞動就業,大多成為工交、財貿、衛生各條戰線上的職工。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一些俄羅斯族群眾參加了當地的國營農場,成為農業職工。
民族飲食
俄羅斯族人的主食主要是自己烤制的列巴(一種較硬的面包)和煎餅,副食有肉、雞蛋 列巴(面包)、灌腸、牛奶、黃油等,他們喜歡吃俄式夾餡面包和無餡面包及各種糕點,喜歡吃烤鵝、烤牛肉片、牛肉煮土豆、雞蛋腌豬肉片等俄式熱菜,喜歡吃黃瓜、西紅柿、土豆、胡蘿卜、圓白菜等蔬菜。愛喝加有牛肉和土豆的各種菜蘇波湯、白酒(伏特加)和自己釀制的醇香甜美的啤酒。他們的日常飯菜主要有俄羅斯風味的黑列巴、布拉其尕、魯列特、古力其、比羅哥、蘇波、尕德列得、土豆燒牛肉、比羅什給、布里內、阿拉嘰等。
黑列巴是一種面包,是俄羅斯族最古老、最尊貴的食物。它的作法不同于一般面包的烤制,制作時先將酵母在溫水盆中化開,然后加糖鹽各一勺,再加入適量的干面粉攪拌成糊狀,放置在較暖和的地方使其發酵,待盆里的面糊成泡沫狀時,再加入干面粉和成團繼續讓其發酵。等面再次發酵后,取出來揉成圓形或長圓條,放進烤盤蓋上蓋布再使之發酵,然后才放入烤爐或烤箱中烤熟,等其冷卻后食用。
布拉其尕也是一種面包,是用面粉、奶油、砂糖和雞蛋等原料攪拌發酵后烤制而成的,酥軟香甜,營養價值很高,是俄羅斯族人常吃的一種早點。
“比羅什給”在俄語中是“餡餅”之意。作法是:先將米飯蒸熟,牛肉切碎炒,放蔥頭及花椒、大料等調料。然后把炒熟的牛肉與米飯混在一塊攪拌成餡,和好面,用手拍成很薄的皮,包上餡,又拍成扁形的餡餅,烘烤至熟。
“蘇波”在俄語中是“湯”或“湯菜”之意。是俄羅斯族人最普通、最常吃的一道湯菜,分葷素兩種。
尕德列得,又叫紅燜肉餅,是用牛肉或羊肉、土豆、雞蛋、干面包等原料制作而成,略帶酸味,香而不膩,色澤亮麗,深受俄羅斯族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