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
河北省定州市,不僅保存著文物古跡雪浪石和東坡槐,而且一直在傳唱著地方戲曲“定州秧歌”。這些,都與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東坡有關。
蘇東坡,號東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縣,嘉佑年間進士。宋朝熙寧年間,他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貶。后又因“愛性剛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諫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禮部尚書貶為定州知州(刺史)。那時,定州北臨契丹,是宋朝的邊防重鎮,蘇東坡上任后,首先整飭軍紀,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氣。他在定州任職雖然只有八個月,但做了大量利國利民的好事,至今傳為佳話。
蘇東坡在定州勤於察訪民情。一天,他來到定州城北的蘇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帶巡訪,看到這些地方地勢低洼,沼澤片片,茂密叢生的雜草掩蓋著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產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來個“南稻北移”,定會將定州變為富庶之地。於是,他責成專人,到南方運來稻種,并親自向農民傳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術,使昔日的荒野水灘開出了一塊塊稻禾競秀的水田。
過了些日子,蘇東坡下鄉巡訪又路過這里,聽到插秧的農民在唱:“蛟子咬哇螞鱉鉆,撓洼苦哇插秧難,眼看水荒變成了米糧川。唱不盡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動樸實的`歌詞和活潑動聽的曲調,吸引了這位既擅長詩畫,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將詞曲記錄下來,稍加整理,定名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間傳唱不息。后來,蘇東坡又填過幾首“插秧歌”歌詞,以“水上白鶴驚飛處,稻田千里盡秧歌”的詞句,描繪當年秧歌在定州一帶的普及情況。“插秧歌”開始時民間歌舞,后發展為有人物、有情節的河北地方戲曲“定州秧歌”。
蘇東坡在定州除鼓勵農民改良土壤、治理荒灘外,還廣為植樹造林。他非常喜歡北方的大槐樹。這種樹木質堅實,枝葉茂盛,夏季里黃花滿枝清香怡人,并且耐嚴寒抗風雪。蘇東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齋”院里栽種了兩棵。此樹雖歷經千載,但至今枝繁葉茂,東面那棵的側枝向兩側伸展,猶如鳳凰展翅;西面那棵則挺拔高聳,猶如神龍游天,故定名為“神龍”、“舞鳳”,成為當今定州市一大景觀。現在,“神龍”歷經千載風雨已有“龍鍾之態”、“舞鳳蔥蘢如蓋”。樹下邊還挖有一口“龍井”,正好將架轆轤安在枝椏上。
至于蘇東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蘇東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樸實、幽深;又有江南園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體建筑的代表之作。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2
漢朝的時候,有一位歷史學家叫司馬遷。他祖上幾輩都是國家的史官,負責記錄歷史。司馬遷年輕時立志繼承家業,寫出一部完整的史書。他離開長安,到各地遠游,考察歷史古跡,搜集到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眾的動人事跡。這使他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決心把那些豐功偉績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的人們。后來他父親去世了,他接著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開始寫作。
沒想到這時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進去。司馬遷為國家著想,說了幾句真心話,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錢贖身或接受腐刑。司馬遷家里沒錢。他萬不得已,接受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殘忍的刑罰,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類的人。這對司馬遷是多大的.打擊呀!有的人認為他不該怕死貪生,甘受污辱;朋友們也疏遠了他。司馬遷不去辯解,只是夜以繼日地寫作。多少年后,他終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記》。這時候,他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為了寫這部史書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們國家的歷史在我手里中斷,英雄的事跡在我心中埋沒。現在書寫成了,就是讓我死千次萬次,我也不怕了!”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3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1914年畢業于金陵大學,后赴美留學。1917年回國后推行平民教育,認為“教育是共和國的保障”,并把畢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陶行知在擔任一所學校校長時,一次,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
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
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4
明代,江寧湖熟鎮有十三個門,門門都有木柵欄開關,還造了五座更樓:東、西、北面各一座,南面有兩座,都造在柵欄門上頭。白天行人出入,夜晚有地甲看更,二更天一過,十三個門就關門上鎖,不許通行了。
東面的大門叫獅子門。一天,二更敲過,門外來了位客人叫門。老更夫就著月光一看,叫門的是位文弱書生,心里想:人家說不定是遠道來的,方便他一下吧,就下樓打開柵欄門,讓他進來了。更夫問相公了:“你找哪家?”相公回說:“我是游玩到此地的,哪個也不認得。”更夫心好,就說:“深更半夜的,相公不嫌臟,就在我這更樓上避避風吧。”那相公沒有去處,也只好跟他上更樓。一看,更樓雖小,東西也沒幾樣,睡的是地鋪,卻生著一盆火,火上吊著一把紫銅茶壺,暖氣當中夾著一股茶香。更夫拿圍裙把桌子、板凳一陣擦,就請書生坐下來歇著。更夫又拿來一只杯子,擦擦干凈,從火盆邊上拿來酒倒滿,還捧出一把花生米,笑笑說:“相公,吃點酒解解寒氣吧。”那書生早已餓了,也不客氣,端起杯子就喝,花生米吃得津津有味,連聲說:“好酒,好酒,好菜,好菜!”
書生吃喝夠了,精神大好,拿出隨身帶的文房四寶,對更夫說:“老人家,難得你這一片好心關照,我畫幅畫送你,表表心意吧!”更夫一聽蠻高興,連忙把油燈捻亮,看他畫。只見那相公紙一鋪,墨一磨,提筆三畫四畫,就畫成棵大樹,樹上分出五個岔枝,樹正中一個大窩,窩里伸出五只畫眉頭。相公收筆對更夫道:“有了這幅畫,以后你看更就用不著點香來計時辰了。”更夫想不明白,書生就指著畫里的五只畫眉說:“每到一更,窩里的.畫眉就有一只飛到樹枝上,一飛就叫一聲。五只畫眉飛出后,也就是五更天了。以后,它們又會飛回窩里去。白天,你把畫收好,晚上再掛,放心睡覺,誤不了打更的事!”老更夫嘴上不說,心里疑惑:“年輕輕的,說的比唱的好聽吶。”將信將疑地把畫收下了。第二天大早,相公臨走,更夫才想起來問問他尊姓大名。書生笑笑道:“我叫唐伯虎。”等老更夫回過神來去追,唐伯虎已經沒影子了。
當天晚上,老更夫吃過晚飯,就把畫畫打開,剛剛掛上墻,那畫上已經有只畫眉歇在枝頭上了。二更剛到,第二只畫眉又叫喳喳地飛上枝頭。就這么著,三更、四更;五更,五只畫眉前前后后都飛出了窩,神得叫人不敢相信。老更夫笑得合不攏嘴。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5
晉代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我國書畫是極負盛名的。他所寫的《蘭亭帖》流傳至今,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蘭亭帖》集中體現了王羲之的文學才華和書法藝術的成就。
《蘭亭帖》是對自己所作的《蘭亭集序》的書寫。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孫統、孫綽、謝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縣)的蘭亭。這一天春光明媚,與會的人詩興大發,紛紛吟出一些詩來。王羲之為這些詩作所感動,欣然命筆寫了一篇序,這就是后來傳誦的《蘭亭集序》。序中記下了集會的盛況,反映與會諸人的觀感。《蘭亭帖》就是對于《蘭亭集序》的精書,寫得遒媚勁健,為后世學習書法的楷模。
王羲之書法的高超成就來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學習。
王羲之幼年學書的時候,非常羨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張芝,字伯英,他的書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據說張芝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在衣帛上寫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張芝還經常到水池邊上去寫字,用池水磨墨涮筆,結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這樣用功,所以字寫得非常好,特別是草書更為出名。當時的人稱他為“草圣”。王羲之決心學習張芝的精神,并認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趕上或者超過張芝。
王羲之不僅學習張芝的精神,而且還學習張芝寫字的.方法。他也像張芝那樣,經常到水池邊上學習寫字。
王羲之家鄉臨川城下有一條河,靠河的邊上有一塊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個很深的長方形水池,這就是他經常學習寫字的地方。每當春天到來的時候,他就帶上紙筆硯墨來到這里學習寫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筆,每當他的黑黑的墨筆投入池水的時候,水里立刻出現一片黑云似的水墨。這樣,天長日久,池水也就漸漸變黑了。隨著池水的一天天變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長進了。不久,他寫的字就超過了當時的書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書給庾翼的哥哥庾亮寫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為嘆服。他說王羲之的字“真可以與張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終于成為當時的書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邊建立了一個州學的校舍。州學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為怕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被世人所遺忘,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請當時的大散文家曾鞏寫了一篇《墨池記》。
曾鞏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記》里除了記述王羲之當時臨池學書的事跡之外,還闡述了有關學習的一些思想。他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這也就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結果;后人之所以趕不上他,并不是后來的人不能趕上他,而是后人學習艱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這也是王羲之臨池學書的事跡給予后人的有益啟示。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6
司馬遷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史官家庭,父親司馬炎在司馬書院教書,4歲時司馬遷就已經是書院的學生了。司馬遷聰明好學,從小就學到了很多知識。
有一次外祖父楊鼎要去出席鄉間文人的聚會,便把年僅7歲的司馬遷也帶上了。“今天,鄉間要舉辦文人聚會,我帶你一起去見識見識吧。”
“真的嗎?那真是太好了。”司馬遷隨外祖父參加了聚會。很多的文人學士聚在一起飲酒,作詩,好不熱鬧。這時,儒士杜明把司馬遷叫到面前問:“你今年7歲了,對吧?”
“是呀”
“聽人講你能把《詩經》中的145首《國風》全部背出來,這是真的么?”
司馬遷落落大方的回答到:“那還有假嗎。”
杜明想當場考一下司馬遷,便說:“那能不能請你現在背給我們大家聽聽?”
“當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順背還是倒背呢?”
司馬遷語出驚人,在場的人都十分驚訝。“能倒著背《國風》,真了不起呀。”
“我們看看,他是怎樣背的。”周圍的人全都慢慢的聚攏過來,把這張桌子圍得水泄不通。
“你們不相信,我就倒背給你們聽吧。”于是,司馬遷非常熟練地倒背起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曰觱發,二之曰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司馬遷聲調抑揚頓挫,周圍文人不由嘖嘖稱道:“嗯,不錯。”“嗯,真是了不起啊。小小年紀就能倒背如流。”司馬遷越背越起勁,145首《國風》在眾人的掌聲中全部倒背下來,眾人無不驚嘆:“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10歲時,司馬遷便隨父親去了京都長安,在父親的嚴厲教導下,他遍讀史書,受父親的熏陶,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歷史學家。“我長大了一定要做一名有名的歷史學家。”
長大后,為了搜集史料,司馬遷遍游祖國各地,了解了各地歷史和風土人情。做太史令后,他讀遍宮廷里的藏書,常隨皇帝在全國巡游,整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最后運用所學及掌握的大量史料,用10年編寫了歷史巨著《史記》。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7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禁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
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8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yā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
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rù,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9
戰國末期,秦國實力強盛,攻滅了韓、趙兩國后,又向燕國進軍。為此,燕太子丹決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轉局勢。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荊軻。他擅長劍術,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選。為了使荊軻能接近秦王,特地為他準備了兩樣秦王急于想獲得的東西:一是從秦國叛逃到燕國的將領樊於期的頭顱,二是燕國的地圖,表示燕國愿將這塊地方獻給秦國。這兩樣東西分別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著的地圖的最里面。此外,還為荊軻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陽。臨行時,太子丹等身穿喪服,將荊軻送到易水邊。
秦王得知燕國派人來獻兩樣他最需要的東西,非常高興。在都城咸陽宮內隆重接見。荊軻捧著裝有樊於期頭顱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舞陽在上臺階時,緊張得雙手顫抖,臉色變白。荊軻趕緊作了解釋,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里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但是,荊軻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劍自衛,卻又一時拔不出來。于是兩人繞著柱子轉。衛兵因沒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就在這緊張的時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將醫袋抽打荊軻,并提醒秦王把劍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頓時醒悟過來,迅速拔出劍來,一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地后,將匕首投向秦王。結果未中,被擁上來的衛兵殺死。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0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于家境貧寒,家里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伙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歐陽修歐陽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寫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極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說:何必這樣折磨自己?難道還怕老師責罵?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后人笑。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1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頭山,山上有一塊牛眠石,石上有一個很大的牛腳印。傳說那是朱元璋為結交天下豪杰義士,積蓄起義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東闖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趕著牛來到靈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爛爛,一個個瘦得"洞簫腳、筆管手"。他們縮在一塊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問他們,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因為旱災,山上的草都枯。孩子們死了。牛沒有吃飽,回家又要挨財主的毒打了,還不給飯吃。他們已經二頓飯沒吃了,一個個餓得連動也不能動了。
朱元璋聽了很同情這些窮孩子,就說:"他不讓你們飯吃,我們殺他的牛吃吧!"說完,他一劍把牛頭砍下來,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撿來柴草,燒火烤起牛肉來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們一個個吃得肚子圓圓的,直打飽嗝。可是,一個孩子卻說:"咱們把財主的牛殺了,回家怎么交代?"聽他這樣說,孩子們一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教給他們一個好辦法。
朱元璋叫一個孩子跑到財主家,對財主說:"老爺,事情不好了。那條大黑牛跑到懸崖上,前腳掉下崖去了,我們小伙伴拉著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來,請老爺快去。"
財主聽了,急忙往山上跑,來到山上,牛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牛尾巴。孩子們告訴他,牛的前腳掉下崖,他們拉著牛尾巴,想把牛拉下來,誰知把牛尾巴拉斷了,牛摔下崖去了。財主跑到崖邊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頭、牛皮。牛摔死了,財主罵罵咧咧回去了。
其實,那牛頭、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丟下山去欺騙財主的。
據說,這些放牛孩子就跟著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頭牛,在靈秀山踩出一個大腳印。這腳印至今還在哩。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2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里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并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于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并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營后,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后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后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3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學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4
我國醫學源遠流長,歷曾涌現出許多名醫。扁鵲便是其中的一位。扁鵲年輕時跟隨師傅學醫,非常用功。他學成后醫術高超,到各地治病救人,被人們稱為“神醫”。
有一次,扁鵲到齊國見到齊桓侯,通過觀察,扁鵲知道齊桓侯生病了,就對他說:“您生病了,如今病在皮膚里,如果耽誤了,病情將會加重。”
齊桓侯不相信扁鵲的話,說:“我沒病。你們醫生貪功好利,總想靠醫治沒病的人來顯示自己的醫術。”
過了五天,扁鵲又見到齊桓侯,他真誠地說:“您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療會加重。”齊桓侯不高興地說:“我沒病。”又過了五天,扁鵲對齊桓侯說:“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不治療后果會很嚴重。”齊桓侯仍覺得扁鵲在騙他,沒有理會。
五天后,扁鵲再見到齊桓侯,他轉身就跑開了。齊桓侯感到很疑惑,就派身邊的人去問扁鵲。
扁鵲說:“以前齊桓侯的病我能治好。可現在病已經到了骨髓,我治不好,只能趕緊跑開了。”
不久,齊桓侯果然生病了。他的病情越來越重,沒一個醫生能治好。臨終前,他后悔地說:“要是聽扁鵲的話該多好啊!”
扁鵲還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診斷疾病的四種方法:望氣色、聞氣味、問病情、把脈,為祖國醫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歷史名人事跡材料篇15
司馬光從小就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司馬光努力改掉“記憶差”這個壞毛病,每當先生講完課,其他人勉強背下來,就扔下書本去玩了;而司馬光則關上門窗,聚精會神的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背的滾瓜爛熟。自己檢查一遍,合上書背得一字不錯,并且很流利,才肯合上書本,休息一小會。
司馬光從小到老這一生,一直堅持學習,做官之后,并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更加刻苦地學習。終于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