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背后的秘密
四大名著又稱四大小說,是指《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及《紅樓夢》四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這四部著作歷久不衰,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四大名著背后的秘密。
四大名著背后的秘密解密
看四大名著,不能只看到其中神魔亂舞的有趣,英雄好漢懲惡揚善的痛快淋漓,帝王將相縱橫捭闔的權謀秘計,才子佳人蕩人心魄的情孽纏綿。我們還可以看到,這里面明明白白寫著:中國已經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
孫悟空大鬧天宮,很是讓一潭死水的天宮鬧騰了一陣子。他提出的革命理論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這一革命理論,與歷來農民起義提出的號召如出一轍。陳勝吳廣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就是孫大圣的輪流坐莊的理論么?大概孫大圣看到玉帝的排場,心向往之,豪言壯語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或者吃天鵝肉的心理作祟:“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率領他的猴子猴孫,攻占天庭,把天庭改朝換代成猢猻王朝,這就是孫悟空的革命理想。坐天下的是王,搶天下的是賊;在天庭里,坐天下的是神仙,搶天下的是妖孽,人間天上,奉行同一道德規條。
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斗不過妖猴,于是借師助剿,請來如來佛,妖猴斗不過佛祖,于是猴子被洗腦,跟隨唐僧,充當了鎮壓各路反叛勢力的急先鋒,一路降妖除怪,最后官封斗戰勝佛。從現有體制的反叛者到忠實維護者,進而變成現有體制的受益者,孫悟空用了五百多年。天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最后雙方妥協,互相利用。孫悟空在當初跟他一樣身份的妖魔前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稱仙佛,口含天憲,大展神威,實現終極自我價值。天庭也可以利用他充當打手,掃蕩其他對現有體制構成挑戰的各路反叛勢力。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怎么都比不上他這第七十三變實在,能得更多實惠。
歷代農民起義領袖的嘴臉,在這里被照妖鏡照得毫發無隱。斗得過現有體制,就把玉帝的張姓朝廷改姓孫,斗不過就投降,自己的反叛實力就是跟朝廷談判的本錢,兄弟隊伍的頭顱就是投名狀,幾番含嬌弄態之后,即漂白了自己的出身。唐末朱全忠玩的是這一套,《水滸》里宋江玩的也是這一套。農民起義救中國?癡人說夢而已。
《水滸》里的宋江,玩的也是這一套,不過一在天上,一在地下。世人都怪宋江,怪他不該投降,他不投降又能怎樣呢?梁山事業,實在無路可走。梁山政權,只不過是東京趙家朝廷的山寨版。想當年,趙匡胤在位時,也跟他們的宋大哥一樣英明,一樣講義氣,一樣替天行道,到如今子孫不肖,宋徽宗趙佶昏庸無比,貪官墨吏擾亂天下,假設梁山事業百年長青,誰能保證宋江的子孫比趙佶一定強,好漢們的后代一定比高俅雄起?投降了倒好,中國歷史省去了一個不必要的循環節。好漢們的理想不過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貪官們的理想不過是大肆撈權大把撈錢多睡女人,后者是前者的衍生品,他們只相隔一張紙的距離。梁山與祝家莊,一個由好地主領導,一個由壞地主領導,好地主與壞地主的距離,也不過一張紙而已。
梁山道路,走下去將無路可走。只可憐了那魯莽得天真可愛的李逵,為了“替天行道”的杏黃旗永續飄揚,拎著一對大斧排頭價砍來去,不知他端的要砍誰?
梁山道路,最終無路可走。
《三國演義》宣揚的是圣主賢相救國論,翻譯成無產階級口吻,就是只有劉備諸葛亮才能救中國。可惜梟雄斗不過奸雄,賢相斗不過奸相,仁義斗不過厚黑,劉姓天下無可奈何花落去,圣主賢相的理想一江春水向東流。仁義事業實在讓人悲催,劉備諸葛亮只給后人留下一個欲哭無淚的背影。最終一統天下的司馬氏,一點仁義的影子都找不到。
劉備諸葛亮事業的流產,意味著圣賢救國論的破產。
把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分為兩撥,《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超世獨立,一個人站一邊,其他所有人站另一邊。中國歷史上所有讀書人的腦袋湊在一起也比不過他思想的深刻。曹雪芹通過賈寶玉告訴我們,封建社會已是窮途末路。身處康乾盛世而能認識到這一點的,絕無僅有。比他稍前的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人,痛心于明朝的滅亡,沉痛反思的結果無非是皇帝太昏庸,大臣太貪婪顧私利,不去從根本上否定制度,沒有從我們固有文化中查找致命之處,反而抱殘守缺,對傳統儒家沾沾自喜,以為明的滅亡,不是儒家文化的失敗,而是不能遵守儒家戒律的結果。
就像《舊約圣經》里的猶太人,每受一次打擊,每遭一次失敗,都認為是對上帝篤信不堅的后果,是上帝因為他們在異教間搖擺不定而降罰,因而每一次反思的結果都是更加信仰上帝。鴉片戰爭后很長一段時間,先進的中國人反思落后挨打原因,還認為我們只是技不如人,而不是體制不如人,文化已落后。曹雪芹超越了他以前和以后所有的舊式知識分子精英。
他通過賈寶玉的口告訴我們,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文化已是走投無路。賈府里面的男人,從上到下全都靈魂爛透了,封建社會的大廈靠這些人支撐,傾倒是必然的事。不僅如此,賈寶玉還以戲謔的口吻否定了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教條,所謂的“文死諫武死戰”。這一條認識是從根基上否定了我們引以為豪的封建道德和封建文化。最崇高的東西都被他看穿看透了,他還能跟周圍的男人沆瀣一氣么?他還能從父命讀八股考科舉光耀門庭為這一腐爛的家族提供繼續腐爛下去的養分么?所以賈寶玉清醒堅決地拒絕了合作,不愿為這個注定要爛掉的社會陪葬。可惜寶玉的心思書中無人理解,就連他深愛的林妹妹也半點不知,他只能“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了。他的愁恨,他的傻與狂,是出于絕望,他找不到新的道路。
《紅樓夢》所深刻揭示的,不是曹雪芹所處的朝代已瀕臨絕境,此時是大清盛世,正是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無限風光的時代,他揭示給我們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的走投無路。林妹妹的葬花詞,在賈寶玉聽來,在后世的我們聽來,是唱給所有中國人的一首挽歌。
《西游記》《水滸傳》告訴我們,農民起義,革命造反不能救中國;《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偉大領袖不能救中國;《紅樓夢》告訴我們,我們真的已走投無路。
我們的文化沒有內生性的力量,靠我們的固有文明來救中國,就好像是用中藥來救治需要開膛破肚的病人一樣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