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有哪些
金融危機是金融資產或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歷史上的金融危機有哪些?
金融危機:1637年郁金香狂熱
1637年發生在荷蘭,是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這就是現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機泡沫。當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的郁金香球根異常地吸引人,引起大眾搶購,導致價格瘋狂飆高,當郁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時,價格已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在泡沫化過后,價格僅剩下泡沫時的百分之一,讓荷蘭各大都市陷入混亂。這個事件和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法國的密西西比公司并稱為近代歐洲三大泡沫事件。
金融危機: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7世紀英國經濟興起,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私下發行股票,由于股票供不應求導致價格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真實業績與人們預期嚴重背離。后來因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金融危機:1837年的恐慌
1836年,在馬丁·范市倫(Martin Van Buren)未成為美國總統之前,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杰克遜(Andrew Jackson)關閉了美國的聯邦銀行,以使美國經濟擺脫其嚴格的信貸監管,杰克遜將資金轉移到了一些州銀行。
到了1837年,美國銀行系統出現混亂,馬丁·范市倫并沒有成功穩定市場。其也在1840年的總統競選中失敗。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于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如下幾點: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金融危機:1907年銀行家的恐慌
1907年,美國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大肆舉債,在股市上收購聯合銅業公司(United Copper)股票,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但此舉失利,引發了華爾街的大恐慌和關于尼克伯克即將破產的傳言。
銀行紛紛收回貸款,股市暴跌,民眾擠兌,幾家大銀行瀕臨倒閉。在這樣的情況下,曾經攻擊過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銀行家摩根組建了一支救援團隊穩定了市場,該團隊的成員還包括美國政府的官員以及部分銀行的總裁。
金融危機:1929的大蕭條
1929年10月24日華爾街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于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這一天就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采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云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到了1932年股價已經縮水近90%。
金融危機: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黑色星期一是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的股災。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日前緊張的中東局勢,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當日全球股市在紐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帶頭暴跌下全面下瀉, 引發金融市場恐慌,標普指數下跌了20%,一夜間,無數投資者被深深套牢,并陷入了痛苦境地,及隨之而來1980年代末的經濟衰退。
1987年10月16日 (星期五),紐約股市經過夏季連創新高后, 在當日下跌逾 91 點 (約 5%)。但因時差, 美國東岸時間較其他各主要金融市場遲開市, 當紐約股市暴跌時, 其他市場己休市, 并未被波及, 甚至與紐約股市同步的多倫多股市也未受影響。
1987年10月19日 (星期一),當日悉尼股市首先開市未見異動。
香港時間早上10時, 香港股市準時開市, 惟恒生指數一開市即受紐約影響恐慌性下瀉120點,中午收市下跌235點,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點,收市報3362.39 (超過 10%),各月份期指均下跌超過300點跌停板。受香港暴跌影響, 各亞太地區股市全面下瀉, 效應并如骨牌般隨各時區陸續開市擴展至歐洲市場, 并最終繞地球一圈回到紐約: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10月19日大幅下跌508點 (逾 20%)。
金融危機:1990年儲蓄和貸款危機
19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銀行業自大蕭條以來出現了最嚴重的崩塌,超過1000家的互助儲蓄銀行倒閉,其資產更是超過了5000億美元。
最終,為挽救此次危機所付出的代價超過了1500億美元,其中1240億美元由美國政府以及納稅人承擔,只有290億美元是由互助銀行行業本身承擔。
金融危機:1996年的日本樓市泡沫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長達10多年的經濟低迷。
房產價格跌幅超過75%。日本政府為了拯救倒閉的房貸公司,動用了公共資金,10000示威者因此在東京集結進行抗議。
金融危機: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卷泰國,泰銖貶值。不久,這場風暴掃過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
這是繼三十年代大危機之后,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這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都暴露出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進行反思。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則和組織形式的問題。本書試圖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本書研究的中心問題是如何解脫本世紀初貨幣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兌現的紙幣本位制條件下各國形成的貨幣供應體制和企業之間在新形勢下形成的債務衍生機制帶來的幾個世紀性的經濟難題,包括:
企業債務重負,銀行壞賬叢生,金融和債務危機頻繁;
社會貨幣供應過多,銀行業務過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政府稅收困難,財政危機與金融危機相拌;
通貨膨脹纏繞著社會經濟,泡沫經濟時有發生,經濟波動頻繁,經濟增長經常受阻;
企業資金不足帶來經營困難,提高了破產和倒閉率,企業兼并活動頻繁,降低了企業的穩定性,增加了失業,不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的穩定。
不平等的國際貨幣關系給世界大多數國家帶來重負并造成許許多多國際經濟問題。
金融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
Indymac銀行的倒閉
儲蓄貸款銀行IndyMac Bancorp Inc成為美國次貸危機以來關閉的最大抵押貸款商,它也是倒下的第二大由聯邦保險的金融機構。
該銀行的倒閉震驚了華爾街眾多的投資人。早前,該銀行并沒有被列入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圈定的有麻煩的銀行名單之中
“兩房”被接管
2008年9月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美財長亨利·保爾森以及聯邦住房金融局局長盧卡特(James B.Lockhart)準備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
“兩房”持有或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債券總額高達近5萬億美元,而美國政府拯救“兩房”的資金也達到了2000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金融救援計劃。
雷曼兄弟破產
2008年9月15日,華爾街擁有158年歷史的國際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請破產保護,拉開了世界金融危機的序幕,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中國政府在本輪危機中蒙受的損失高達幾千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