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系軍閥簡介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主要派系之一。因首領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故稱奉系。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奉系正式接管北洋政府。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奉系軍閥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奉系軍閥張作霖圖片
奉系軍閥簡介
奉系軍閥是北洋軍閥派系之一,因其首領張作霖系奉天(今遼寧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吳俊升、張作相、孫烈臣、張景惠、楊宇霆、張宗昌等。奉系利用民國初年的混亂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實行地方割據和武力擴張,逐步建立了對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統治。日本則取得了在東北筑路、開礦、設廠、租地等特權。
奉系軍閥歷史背景
1907年,清政府將東北地區改建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行省,稱“東三省”,徐世昌為總督,調北洋新軍一部分分駐各省。駐奉天省新軍為第二混成協,奉天省原有舊軍八路四十營,1909年改為中、前、左、右、后五路,統由巡防營務處節制,張作霖任中、前兩路統領。后巡防營中、前兩路改編為第二十七師,張作霖任該師師長。如果因此以為張作霖是個行伍出身的軍人,那就錯了,對于他的身世和發跡,還須細細道來。
張作霖,字雨亭,1875年生天奉天海城一個小商之家。其父張有財嗜賭,在張作霖十四歲時,在賭場與人結仇,被人打死。父親死后,張作霖投奔外祖父家。由于他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且嗜賭如命,結果一事無成。他讀過幾天書,做過賣貨郎,當過流浪兒,也曾入清兵營當過兵。二十歲時,有幸娶了趙家廟地主趙占元之女,住到了岳父家。婚后過了一段時間,張作霖又禁不住賭癮,便去弄錢參賭,結果輸多贏少,還結下不少仇家,最后只好串聯了十幾個散兵游勇和地痞無賴,結為一幫,當起土匪來。不到半年,張作霖手下已擴充到四、五十人。另一匪首金壽山,勢力比張作霖大,想把他的一幫招收歸己,但張作霖不干。金壽山便突襲張作霖,張作霖狼狽逃往八角臺,八角臺的匪首張景惠接納了他,因賞識他的才干,還把第一把交椅讓給了他。不久,張作霖與另一匪首湯玉麟結成綠林伙伴,勢力不斷擴充,成了遼西一霸。
張作霖雖然當上了匪首,但也深知難成大氣候,所以他也時時尋找招安的機會,企望將來能在軍界政壇一展鴻圖。1902年,機會終于到來,清朝增琪家眷路過八角臺回奉天,張作霖與湯玉麟商議,將增琪老婆一行中途劫奪,押解到新立屯,好生招待。增琪老婆大惑不解,只求饒命,張作霖卻下跪道:“張作霖冒犯夫人,你老多多海涵。我們是八角臺的大團,是保境安民的,夫人有何吩咐,在下愿為效命。”增琪老婆安下心來,說:“只要你能保證我們一行平安到奉天,我一定向增琪建議收編你們。”張作霖立即稱謝,第二天派人護送增琪老婆上路,平安到達奉天。增琪老婆將此事告之,增琪亦為之動容,奏明朝廷,將張作霖的部眾收編入省巡防營,張作霖任新民府游擊馬隊管帶。從此,張作霖由匪首變成了清朝地方軍官和堂堂營官。
1909年,奉天軍隊改為中、前、左、右、后五路,張作霖升任中、前兩路統領。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張作霖所部改編為陸軍第二十七師,張作霖升任該師師長。除二十七師外,當時奉天還有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而奉天督軍則是段芝貴。
張作霖早就想獨霸奉天,第一步,他要想辦法趕走督軍段芝貴。1916年,袁世凱稱帝,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段芝貴是帝制的積極支持者。張作霖與馮德麟密商,彼此配合,用威逼恐嚇手段將段芝貴趕走。馮德麟先讓軍隊在夜間在城內放槍,然后張作霖親自跑到督軍府告訴段芝貴說,馮德麟把二十八師開過來,要懲辦帝制禍首。段芝貴嚇得渾身發抖,懇求張作霖想辦法。張作霖勸他出走。段芝貴立即電請中央到天津養病,并從銀行取出公款200萬及軍伙若干,調專車離奉。張作霖即致電馮德麟,讓他派兵攔截段芝貴的專車,沒收其公款及軍火。段芝貴到北京后,大罵馮德麟是土匪,當即向袁世凱提出辭職,并推薦張作霖作奉天督軍。于是,袁世凱發布命令,任張作霖為奉天督軍,任馮德麟為軍務督辦。
驅段是張作霖和馮德麟共同密商行動的,馮德麟還出了大力,皆因他唱黑臉,張作霖唱白臉,結果督軍一職讓張作霖撈去,馮德麟當然不甘心,兩人又開始了明爭暗斗。1917年7月,張勛在北京搞起復辟。張作霖得知后,便與謀士袁金鎧商量,決定讓馮德麟以奉天全權代表身份前往北京與張勛接洽。張作霖的打算是,若復辟成功,自己是有功之臣;倘若失敗,便把責任推到馮德麟身上,正好除去一個心腹之患。馮德麟不知是計,欣然前往。結果,張勛復辟失敗,張作霖馬上發電擁護共和,而馮德麟在京則以“背叛共和罪”被免職罷官。張作霖假意為他說情,替他在北京謀了個總統府軍事顧問的閑職。馮德麟的二十八師被張作霖控制,張作霖獨攬奉天的大權。
張作霖獨攬奉天大權后,加緊投靠日本帝國主義,加緊與段祺瑞相勾結,1918年9月,段祺瑞任命張作霖為東三省巡閱使,使他的權力又提高了一步。吉林督軍孟恩遠,素與張作霖不和,張作霖為了達到由奉系統一全東北的目的,千方百計促使北京段祺瑞政府罷黜孟恩遠。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調孟恩遠赴京供職。孟恩遠拒不服從調動。張作霖以武力相威脅,派軍隊分四路討伐吉林。孟恩遠的部將、吉林督軍總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高士儐等軍官,堅決抵制北京政府的命令的張作霖的軍事進攻,率吉軍萬余人集結在長春、農安、伊通一帶與奉軍對抗。7月19日,日本駐軍故意在吉軍駐地寬城子挑起武裝沖突,雙方互有傷亡。事件發生后,日軍即以此為借口,要吉軍撤離長春三十里以外。吉軍被迫撤出長春。接著,日本公使又向北京政府提出抗議。段祺瑞立即下令將孟恩遠、高士儐免職。高士儐還想繼續抵抗,但吉軍中許多官兵已被奉系收買,整個事軍陷于崩潰狀態。孟恩遠、高士儐不得不先后卸職,離開吉林。寬城子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支持奉系軍閥張作霖稱霸東北的一個重大事件。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助下,張作霖不戰而勝,趕走了孟恩遠,奪取了吉林的政權,進而控制黑龍江,完成了稱霸東北的事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雖已成為獨霸東三省的大帥,然而他還心猶未足,他還想進取中原,主政北京,只不過在當時,直、皖兩大軍閥正在激烈爭斗,而以他為首的奉系軍閥,暫時還只能充當配角。張作霖原來是追隨皖系段祺瑞的,后來皖系聲名狼藉,張作霖也見風使舵,加入反皖的行列。尤其是1919年6月徐樹錚出任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總司令,控制了西北地區以后,對奉系構成了直接的威脅。于是,1919年底到1920年初,張作霖與曹錕組織了北方八省反皖同盟。
奉系軍閥戰爭概況
在1920年的直皖戰爭中,奉系與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聯合,擊敗皖系軍閥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但直、奉兩系矛盾逐漸加劇,奉系轉而與皖系合作,并聯合孫中山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1922年4 月首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戰敗,撤回關外,宣布“東北自治”。此后,張作霖倚重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郭松齡等新派軍人,編練新式軍隊,并在日本支持下建立海、空軍和兵工廠。1924年 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直、奉兩軍在山海關、熱河激戰。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直系總統曹錕,吳佩孚兵敗南逃。11月,張作霖、馮玉祥推戴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奉系重新控制北京政權后,勢力擴張到熱河、直隸(今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及上海市,與地方軍閥產生矛盾。
1925年11月,浙江軍閥孫傳芳聯合閩、贛、蘇、皖等省軍閥將奉軍驅逐出江蘇、安徽和淞滬地區。奉系與馮玉祥的國民軍的關系也日趨緊張,同年11月下旬,駐守河北的奉系將領郭松齡在馮玉祥策動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會沈陽推進,張作霖得到日本的支持,郭兵敗被殺。
1926年初,奉系與直系重新聯合,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同年11月,為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張作霖組織安國軍,自任總司令。1927年4月,奉系當局搜查蘇聯駐北京大使館,逮捕并殺害了李大釗等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國民黨左派人士。同年6月,張作霖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組織安國軍政府。
1928年 6月,國民黨軍隊進逼京、津,張作霖敗退出關。由于他未能完全滿足日本對滿蒙地區的權益要求,被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炸死于沈陽近郊的皇姑屯(見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繼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張學良不顧日本的反對,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協議,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張學良任國民政府委員兼東北邊防長官。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至此結束。
奉系軍閥戰爭經過
4月9日,蔣介石下達總攻擊令,國民革命軍與奉軍展開激戰。不久,張宗昌軍與孫傳芳軍即遭受重創,損失了山東大部。4月30日,張宗昌、孫傳芳棄濟南而逃。當北代軍進占濟南,準備繼續北進時,日本政府決定進行武裝干涉,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濟南慘案。北伐軍對日采取妥協讓步方針,決定繞道北進。5月中、下旬,張作霖丟失了邯鄣、保定、石家莊、大同、張家口等地。張作霖不得已向南京方面發出“息爭議和”通電,蔣介石也有心與張作霖妥協,因馮玉祥堅決反對,只得作罷。張作霖又想勾結英美,以取得支持。但英美等見張作霖大勢已去,不愿與之交往,就連長期與張作霖勾結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也準備除掉張作霖,以乘亂進占東北。
6月1日,北伐部隊占領滄州、河間后,分三路由津浦、京漢、京綏等線大舉向京津全面推進,逼近北京郊區。張作霖見大勢已去,6月3日,命張學良留守北京,當夜帶著吳俊升等乘專車離開北京,同時下達總退卻命令。6月4日五時三十分,張作霖乘坐的專車行至沈陽附近的皇姑屯時,被日軍埋設的炸藥炸毀。吳俊升當場被炸死。張作霖受重傷,被急救回帥府,于上午九時三十分死去。這就是震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發生時,張學良正與南京政府的代表在北京舉行和平談判,接到奉天督署“立即返奉”的電報后,即化裝乘車馳返沈陽。6月19日,在奉軍元老的推戴下,張學良出任奉天軍務督辦。7月4日,張學良出任東三省保安司令,兼東三省巡閱使,年僅二十七歲的陸軍張學良,從此開始主政東北,人稱“少帥”。
張作霖被炸死后,奉軍全線向東北撤退,集結于灤河以東,東北局勢一片混亂。自張學良回東北以后,東北局勢初步得到穩定。但東北地區何去何從,則是擺在張學良面前的一件必須立即解決的大事。張學良鑒于皇姑屯事件的教訓,國恥家仇集于一身,他決定不顧日本的軍事、政治、經濟的壓力,通電宣布與南京方面停止軍事行動,謀求國家統一。
日本帝國主義原本企圖乘皇姑屯事件后的混亂之機,攫取東北更多利益,誰料張學良竟能平靜無事地繼續大業,穩定局勢。日本見無機可乘,便改變手法,引誘張學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權,與南京政府對抗,但遭到張學良的斷然拒絕。張學良派出王樹翰、邢士廉、徐燕謀為代表與蔣方聯絡,于是南京和沈陽之間信使往來。日本力圖阻止中國南北統一,干涉東北易幟,派出原駐華公使林權助赴沈陽向張學良施加壓力,聲言“如東三省蔑視日本警告,率行易幟,日本將采取自由行動。”張學良義正詞嚴加以駁斥,不管日本威逼利誘,均未動搖他易幟和統一的決心。
東北易幟,不僅外受日本阻撓,奉軍內部也不一致。老派的張作相,新派的楊宇霆等,都擔心易幟后,日本會進行武力干涉;奉軍也會受南京政府吞并,失去自主地位。張學良苦口婆心,曉以大義,取得內部的一致。
1928年10月,張學良代表邢士廉第三次赴寧,終于與南京方面達成四點協議:(一)東北設邊防司令長官公署,以張學良為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二)設置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人選須經中央同意。(三)東三省及熱河員人選,由張學良推薦,中央明令任命。(四)易幟不能待至民國十八年元旦,應提前數日辦理。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與張作相、萬福麟聯名通電,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東三省、熱河省同時“改旗易幟”,即將過去時東北懸掛的五色旗取消,改懸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作相、萬福麟為副司令長官。奉軍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翟文選、張作相、常蔭槐、湯玉麟分別出任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省政府主席。不久,將奉天省改稱遼寧省,省會奉天改稱沈陽,全國出現了統一的局面。
東北易幟雖然實現了,但是東北集團的內部并不完全統一,特別是張學良與楊宇霆的矛盾,積漸已久。楊宇霆,1886年生,奉天法庫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歷任奉軍參謀長、東北陸軍訓練總監、奉軍軍團長、安國軍總參議等要職,是張作霖的“智囊”及左右手,奉軍新派首領。由于他所處地位的特殊,養成了專斷跋扈、盛氣凌人的作風,對張學良也全不放在眼里。在張作霖被炸前后,楊宇霆與常蔭槐結成死黨,私自擴編自己的武裝實力,并有意駕空張學良,反對東北易幟。1929年1月10日下午,楊宇霆、常蔭槐一同見張學良,要求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以常蔭槐為督辦。張學良認為此事涉及外交,要慎重處理。楊宇霆不但不聽,反而逼張學良馬上簽字。張學良痛下決心,要芟除楊、常,以穩定東北政權。于是,借口晚飯后再談。晚上,當楊、常再次來見張學良時,被早已做好準備的衛士雙雙擊斃在大帥府老虎廳。楊常事件后,張學良的權力更集中,并樹起了少帥的威嚴,提高了聲望,鞏固了易幟后的東北政局。
張學良雖然易幟,服從中央政府,但蔣介石仍擔心張學良的勢力日漸強大,不受指揮,于是有意煽動張學良強制接收由中蘇共管的中東鐵路,挑起與蘇聯的火并,使張學良陷于困境,不得不依賴南京政府。而張學良不知是計,果然于5月間派兵搜查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逮捕三十九名蘇聯人。7月又下令解除中東路蘇方局長、副局長以及各處處長職務,并驅逐回國,以武力回收中東路。7月14日,蘇聯政府發出最后通牒,要求恢復中東路現狀。張學良不予理睬。7月18日,蘇聯宣布與中國絕交。7月20日,兵分三路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東北軍慘遭失敗,傷亡嚴重,被俘八千多人,旅長韓光第等戰死,張學良被迫派代表與蘇聯政府談判,12月22日簽署《伯力會議草約》,兩國息爭,恢復沖突以前狀態。
中東路事件使張學良吃了一虧長一智,此后,他致力于發展中東的經濟,振興實業,同時,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親自兼任東北大學校長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