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的結果及影響
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或''贛寧之役'')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是被袁世凱所殺)。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二次革命的結果及影響,希望對你有用!
二次革命的歷史背景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同盟會在南北和談之際,早于隆裕太后的詔書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方獨立各省最終選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1913年2月,中國首次根據《臨時約法》的規定,舉行國會選舉。由同盟會為骨干組成的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后去世。 兇手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同時被搜出與國務趙秉鈞的通訊。革命黨聲稱袁世凱則是暗殺背后的策動者。江蘇都督程德全、民政長應德閎在收到租界會審公堂移交的證據后,把罪犯應桂馨和國務兼內務總長趙秉鈞、內務部秘書洪述祖之間來往的秘密電報和函件的要點以“通電”的形式向海內外公布,迫使趙秉鈞不得不發出公開電報為自己辯解。上海地方檢察廳也公開傳訊在位的國務趙秉鈞。趙氏拒絕到上海應訊,但迫于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袁世凱批準他辭去,由段祺瑞代理。
時任中國鐵路總公司總裁的孫中山于事發后立即中斷在日本的訪問,返回中國,于上海開會,主張以武力討伐袁世凱。但國民黨內意見不一,部分領導人(如黃興)傾向使用和平手法,在不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方法抗爭。
國家建設急需資金,4月26日,袁世凱北洋政府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國民黨人聲稱袁意在擴張北洋軍隊,而借款未經現任國會批準屬非法。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電反對貸款。黎元洪居中斡旋,希望化解北京及國民黨之爭。
6月9日,李烈鈞因專制殘毒、違法殃民、恣睢暴戾等罪名被袁世凱免職,令其到北京聽候酌用;6月13日胡漢民被任命為西藏宣撫使,胡漢民廣東都督職位由陳炯明代替。免柏文蔚都督職務。在九江要塞司令陳廷訓的請求下,7月3號袁世凱派北洋軍第六師李純部進入江西。
二次革命的經過
發起“二次革命”的江西討袁軍總司令李烈鈞7月12日,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氐浇鳎诤谡偌f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并發表電告討袁。7月15日,黃興抵達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隨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闿、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獨立。浙江朱瑞、云南蔡鍔中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
二次革命的結果
10月6日,國會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以“叛亂”罪名下令解散國民黨,并驅逐國會內國民黨籍議員。國會由于人數不足而無法運作,不久即被解散。袁世凱從此成為寡頭總統。應桂馨、趙秉鈞不久即被滅口,宋教仁案不了了之。
由宋教仁遇刺引發兵戎相見的二次革命,是民國史上一個不幸的開端。不少建立民主國家必須的舉措,如隊國家化、民選議會、以法治國等等,于事后都失去了健康發展的契機。代之而起的是明目張膽的軍隊干政、起迭不斷的革命與反革命,引致兵禍連連。袁世凱在事件中的責任是不容旁貸,事后的歷史亦證明了他的野心。
國民黨聯合資產階級,并且沒有兵權。政治基礎不牢,武裝力量薄弱,亦二次革命失敗原因之一。二次革命”的領導者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倉促上陣的討袁軍,缺乏戰略計劃和統一指揮,缺乏戰略協同,他們冷冷清清,孤軍奮戰,甚至連多數國民黨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靠帝國主義的支持,以優勢的武力,很快把討袁軍打敗。
二次革命的主要影響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國會反對,與五國銀行團簽訂喪權辱國的善后大借款,擴充軍備為自己消滅南方同盟會力量做準備,是嚴重的違憲行為。與國民黨的聲稱相反,當時很多地方的官員,商會以及團體,都發出了反對動武的電文,有輿論指出這是革命黨人與袁世凱是爭權奪利而發動的武力行動。
另外,國民黨在對袁世凱的指控忽略了兩個事實,孫中山在1912年8月公開聲明贊成善后大借款。當年8月,孫中山應袁世凱之邀抵京共商國是。在京期間,孫袁兩人切磋借債問題,孫中山這樣評價善后大借款:“目下財政極端困難,勢不能不借外債,以濟眉急,唯不可借多,致啟政府侈肆之心。”善后大借款被國民黨稱為喪權辱國,然而,武昌起義之后,孫中山在回國前,就曾經找過美、英、日等列強商洽借款事宜,但列強并不看好孫中山的政治資本而加以婉拒。
孫中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黨內反對派黃興等人循法律解決的意見,貿然發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毀于暴力革命的失敗。于是,國民黨得到一個惡謚:“暴民專制”。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這是它的“自殺之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