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事件的經過與結果
西安事變(雙十二事變),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成為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西安事變事件主要經過,希望對你有用!
西安事變事件圖片
西安事變事件原因
西安事變的爆發,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張學良在抗爭時期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西安事件的爆發。
關于西安事變,張學良在西安時對部下表示,好像燈泡,暫時把它關一下或給擦一擦為了讓它更亮。這樣做,蔣介石就更亮了。但這并不說明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才能不夠認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親雖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蔣公。
而且,對于自己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釋因為已經把泥菩薩(蔣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來,所以,張發動西安事變的原因正如其所說 跟蔣先生兩個沒有別的沖突,就是沖突兩句話,就是他要“攘外安內”,而蔣介石是要“安內攘外”。
張學良是一個不愿意受操縱的人,他自詡為倔強的一個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見解,認為事情當做就做,張學良表示西安事變沒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沒有想過與自己地位、利益有關的東西,因為自己大權在握,富貴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蔣先生也能原諒他。自己犧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不要內戰了,張學良表示自己二十一歲就作戰了,他恨透了內戰。
西安事變經過
1936年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晨5時,張楊發動兵諫,東北軍到臨潼的華清池捉蔣,蔣從臥室窗戶跳出,摔傷后背,躲在一塊大石頭后面,被發現活捉,十七路軍還扣留了在西安的陳誠、邵力子、蔣鼎文、陳調元、衛立煌、朱紹良等國民黨軍政要員,邵元沖等人遇難。西安事變爆發。
當天,張楊向全國發出了關于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停止一切內戰。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確實遵行孫遺囑。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南京中央于當晚十一點半,召開中常會及中央政治會議聯席會議,決議奪本兼各職,交軍事委員會嚴辦。會議最后決定剿撫并用,一面以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一面以于右任為陜甘宣撫大使。
1936年12月12日晚間,宋美齡在上海初聞西安發生事變之際,就想到澳籍友人端納是生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斯峪的記者,他一生的事業在中國,曾贊助過中國的辛亥革命,后來又成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為張作霖父子的謀士,與張學良交往密切,也是蔣介石的好友。蔣夫人請端納到寓所,與孔祥熙共商,端納對于西安一行,認為義不容辭,當晚,即隨同宋美齡乘夜車前往南京。
1936年12月13日晨八點,宋美齡致電張學良,告知端納擬飛西安,端納亦同時電告張。
1936年12月16日,國民政府勸誡張學良投降無效后,中國各界函電交馳,要求討伐,遂由政治委員會決議派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劉峙為討逆軍東路集團軍總司令,顧祝同為西路集團軍總司令,分別集結兵力,由東西雙方同時向西安進行壓迫。空軍隨即展開轟炸西安近鄰城市,并逐漸轉向西安。張學良乃允許拘扣的蔣鼎文先返回洛陽,請國軍方面暫停軍事行動,避免沖突升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使共產國際大為震驚,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成員及共產國際執委會的人員,最初的反應是殺死蔣介石。最初毛澤東也主張公審殺蔣,12月13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時,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在我們的觀點,把蔣除掉,無論在哪方面都有好處”。但13日起,蘇聯《真理報》、《消息報》等報刊和共產國際刊物《國際新聞通訊》連續發出報道、評論和文章,對西安事變的性質作了錯誤的分析,并對這一事變的發動者張學良和楊虎城進行指責。
14日,在得知《真理報》公開批評西安事變的態度后,共產國際執委會舉行了關于中國工作的會議,會議聽取了鄧發關于中共與張學良、楊虎城合作情況的報告,并將此報告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為此特地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
1936年12月22日,隨后端納全力周旋,宋美齡、宋子文等到西安。在飛機上,宋美齡把手槍遞給端納,說:“如果叛軍對我有任何不禮貌行動,你可用此槍立即將我槍殺”。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下機后,宋美齡與張學良說:“漢卿,這是我的東西,就不要再檢查了把?”張學良馬上說:“夫人,豈敢!豈敢!”張、楊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了會談。后由張學良本人陪同宋美齡和端納往見蔣。
1936年12月23日,雙方在張學良公館(馮欽哉的房子)西樓二層開始正式談判,蔣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三人出席。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條主張:1、停戰,撤兵至潼關外;2、改組南京政府,排逐親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釋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權利;4、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5、召開各黨派各界各軍救國會議;6、與同情抗日國家合作。
但23日晚,張學良得知中共不希望公開“三位一體”的表示后,情勢急轉直下,原本“要蔣接受并保證實施(六項條件)”改成只要兩宋擔保即可;把“先撤兵、先放人(七君子)”改成了只要蔣下令撤兵即可;而要蔣承認西北三位一體的軍政組織一條則根本取消。
據周恩來報告,1936年12月24日,蔣介石針對西安方面六項主張作了如下口頭答復,即:1、下令東路軍退出潼關以東,中央軍離開西北;2、委托孔、宋為行政院正副院長,責孔宋與張商組府名單。蔣決令何應欽出洋,朱紹良及中央人員離開陜甘;3、蔣先回京,后釋放愛國七領袖;4、聯紅容共,蔣主張為對外,紅軍蘇區仍不變,經過張暗中接濟紅軍,俟抗戰起再聯合行動,改番號;5、蔣意開國民大會;6、他主張聯俄聯英美。但蔣介石的回憶和國民黨史料中并無這六點答復的記錄。
蔣沒有意愿為他的承諾簽訂任何協議書,東北軍和西北軍有部下向張學良反應不滿,稱:“我們提著腦袋給你干,怎么到最后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為領袖,那么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要一個君子協議也很好。”
張學良的提議遭到了中共中央的反對。1936年12月24日深夜,中共中央致電周恩來,陳述了關于放蔣條件的指示。指示中提出,必須堅持以下三個條件才能放蔣:1、全部中央軍首先撤出潼關;2、南京及蔣通過公開的政治文件宣布國內和平,與民更始,不咎既往,并召集救國會議;3、開始部分地釋放政治犯。接到中共中央電報后,楊虎城轉而積極贊同中共的主張,但張學良卻不以為然。25日下午周恩來又企圖勸說張學良接受中共中央的放蔣條件,但卻意外地得知,張學良已經親自護送蔣介石前往機場。
1936年12月25日下午,蔣介石乘飛機離開西安,張學良親自陪同。當日抵洛陽。離開西安前,張留下手令,把東北軍交給楊虎城指揮。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抵達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扣留。
西安事變尾聲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平安抵達洛陽后,《大公報》稱:“全國民眾聽到這個喜訊,都歡喜得幾乎要發瘋了。昨天晚間,全國自都市至城關,自成人以至兒童,都熱烈慶祝,歡聲徹夜,這種情形,真是揭開了歷史的新頁”。
西安事變事件結果
西安事變的發生與和平解決基本停止了內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停止了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西安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合法生存與喘息休整、壯大的機會。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送蔣到南京,抵南京后被軍事法庭審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隨后被特赦,張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長期軟禁。由于抗戰期間國民黨不斷失去領地,張被軟禁的地點也經常變遷,其被軟禁的設施環境也隨之變化,后因解放戰爭國民黨失敗,被蔣帶到臺灣軟禁。
楊虎城被送到國外后,秘密潛回香港打算參與抗日,但被國民黨逮捕,并于1949年及其子女、衛士、秘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死,后被李敖證實這次屠殺行動的直接指使者是毛人鳳,終極命令者是蔣介石。
斯大林釋放蔣經國回中國。
蔣介石在西安事變中后背重傷。
西安事變事件影響
西安事變重要作用的體現關鍵不在發動,而在其和平解決的問題上。張學良作為西安事變的發動者,同時也擔當了促成其和平解決的重要角色。
不僅如此,他為了保護蔣的安全,還用自己的人頭做保證。1936年12月13日上午,張學良在會見南京政府的代表時表示,只要委員長能改變態度,采納意見,將親自送他回南京,可見,張學良是用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把西安事變往和平解決的方向上指引。可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與張學良的極力斡旋和巨大犧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的歷史地位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