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書法家
民國四大書法家,一說國民黨內四大書家,分別指譚延闿(楷書)吳敬恒(篆書) 胡漢民(隸書)于右任(行,草書)。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民國四大書法家,希望對大家有用。
民國書法家:譚延闿
譚延闿(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幼名寶璐,字組庵,或作祖庵、組安、祖安,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民國初年政治人物,曾任湖南都督,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亦長于詩法、書法、槍法,綽號“譚三法”,當年與陳三立、譚復生并稱“湖湘三公子”。父譚鐘麟亦為清封疆大吏,鎮壓了1895年孫中山第一次廣州起義。
譚延闿雖是詞林出身,位居“宰相”,而所書絕無館閣體柔媚的氣息。年少時,即受翁同龢的賞識,翁在給譚的父親的信中道:“三令郎,偉器也!筆力殆可扛鼎。”其書法幾經變化,弱冠時學趙松雪、劉石庵,繼而師法魯公行楷尺牘,兼學東武(楊肇),松禪(翁同龢),30歲專習顏書,參以錢南園筆法,以《麻姑仙壇記》為日課,平生得220通。1929年4月,譚在上海養病,其間就臨了203通。書法益臻樸茂,可見譚延闿于顏書之勤。譚氏所臨《麻姑仙壇記》鋒藏力透,氣格雄健,酷似錢南園,而筆畫更為厚重,其雄渾較錢氏更甚,挺拔之氣躍然于紙。其結構嚴正精卓,如賢者正襟端拱于廟堂,深得其神髓,令人欽佩。他寫顏字主張“上不讓下”, “左不讓右”。有論者云:“先生臨池,大筆高懸,凡‘撇’必須挫而后出鋒,凡‘直’必直末稍停,而后下注,故書雍容而又挺拔。”譚氏學魯公書之外,則泛濫百家,兼涉篆隸,40歲后居廣州,于古法帖無所不臨。極縱肆之奇,生平書學至此乃大變。譚延闿曾在1926年以行楷背臨古帖諸如黃山谷、蘇東坡、米襄陽、趙松雪、文衡山、祝枝山、董其昌諸家,可見他學書之用心。譚延闿臨帖神速,筆畫之工,人勿如也。
民國書法家:吳敬恒
吳敬恒(1865-1953.10.30),名敬恒,一名脁,字稚暉,以字行,通稱吳稚暉,江蘇省常州武進縣雪堰橋鄉人,近、當代著名無政府主義者,政治家、教育家、篆書名家。他是蔣介石的親信之一,歷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職。曾于196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成為20世紀獲此殊榮的首位中國人。1903年他在倫敦結識了孫中山后,一直是孫中山的信徒,堅決支持孫中山反清的革命斗爭。他是發動反清革命的主要人物之一,為民族光復作出卓越貢獻;他宣揚無政府主義;他致力國音統一,倡導勤工儉學。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委員等職。1953年卒于臺灣。1950年代他位于臺北市敦化北路跟南京東路交叉口的銅像,為臺北市地標之一。
吳稚暉一生十分簡樸,敝衣敗絮,安之若素,外出總是以步當車,經常罷車。他視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來接濟別人。他身邊唯一珍貴的東西,就是他2萬多冊的藏書,還有從21歲開始日積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報。其中重要著作有《客座談話》、《上下古今談》、《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問題》、《注音符號作用之辨證》、《稚暉文存》等,在臺灣出版的有《吳稚暉先生選集》(上、下冊)、《吳敬恒選集》(共13冊,分為哲學、文化教育、國音文字學、科學、政論、書信、序跋游記雜文、上下古今談,各為1冊或2冊)。
吳稚暉是中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頗具特色而有過較大影響的人物。他學貫中西,愛國堅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贏得了當時人們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響。蔣夢麟料稱贊他是中國學術界一顆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適譽之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四大反理學的思想家之一;196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十三屆大會上舉存他為“世紀偉人”。無論是吳稚暉的生平,還是其中豐富的思想,都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民國書法家:胡漢民
胡漢民 (1879—1936) 廣東番禹(今廣州)人,原名衍鴻,字展堂。曾在日本留學。1905年秋加入同盟會,任書記部書記、《民報》編輯。1909年任同盟會南方支部長。在孫中山領導的幾次起義中負責籌餉運械工作。9月孫中山北上后,代理大元帥兼廣東省。1927年與蔣介石同謀進行“清黨”,任南京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立法院院長。1931年與蔣介石爭權被囚禁。九一八事變后釋放,在廣東策動陳濟棠反蔣。1935年任國民黨中常會主席。后在廣州病死。
民國書法家:于右任
于右任,祖籍涇陽,是我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1]1964年因為政治原因而長期郁悶成疾,病逝于臺北。于右任墓位于臺北市陽明山上,玉山主峰有其雕塑。
于右任先生,早年追隨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辛亥革命。于先生不僅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和清末以來杰出的書法家。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托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尤其為世人所推崇的、成就最高的還是他的書法藝術。
他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全面系統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
此外,于先生又逐步總結出篆、隸、楷、行與草書之間對應的規律性符號,這些符號架起了衍化草書的橋梁,解決了草書產生與"準確"書寫的關鍵性問題。于右任先生的四個標準書寫原則;一組神奇的符號;一本《標準草書》千字文,成為現代中國文字學研究上的偉大創造,也是草書發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