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言警句
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中國歷史名言警句,歡迎閱讀!
中國歷史名言警句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陳勝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起事前陳勝說了如下的話:“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敢于反抗皇權、不屈服于命運、不甘于平凡的呼聲,它催人奮進、振聾發聵,讓曾經一掃天下的大秦王朝灰飛煙滅。陳勝的這一聲吶喊,,喊出了幾千年來勞苦大眾心中的真實愿望,對中國人性的開放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是歷次反抗壓迫、推翻不公的總綱領。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貴賤。一個人的成績是做出來,不是天生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變不平等的命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是中華民族那些民族脊梁的吶喊。千百年來那些朝代的更替,國家的興衰都證明了這句話已然牢牢刻在中國人乃至于全球華人的骨子里,“莫欺少年窮”更是對這話的最好解讀!
2、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為人少言寡語,有氣魄,敢做敢為。十八歲第一次從軍就帶領一個小分隊奇襲匈奴的大本營,殺死匈奴單于的爺爺,俘虜了匈奴的相國和單于的叔父,勇冠三軍,被封為冠軍侯。后來霍去病屢立戰功,橫越大漠,前進兩千余里,大破匈奴左賢王的軍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下,并舉行宏大的祭天儀式,立碑為念。
他大大減輕了漢朝邊境的威脅,為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他使漢朝的疆域大為擴大,從此祁連山、蒙古草原成為中國的版圖,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
當日霍去病大勝歸來,漢武帝為他建造房舍,霍去病堅辭不就,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武帝大為感動。
3、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名將陳湯,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該句是陳湯給漢帝的上書,是表明擊退北匈奴郅支單于的功績 。全句:“宜懸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4、安知非仆?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當時新朝的國師公劉歆恰巧剛剛改名為劉秀)。
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即后來的光武帝)卻說:“怎么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眾人的哄笑!劉秀登基后的第三年,與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仆竟然做到了”,光武帝聽后大笑!
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劉秀在位三十三年,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
5、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
赤壁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
由于曹操兵力過于強大,當時“識時務”的軍閥望風而降,而周瑜卻對孫權說了如下的一段話:“操雖讬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破之。”
說這樣的話一定是大智大勇的體現,后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周瑜率領孫劉聯軍大破曹操,一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6、小兒輩大破賊!
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于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后秦和后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并且此后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么,小兒輩破賊歸矣。”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后,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7、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兵敗被俘,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此詩前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末二句是作者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
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以及舍生取義的人生觀,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崇高表現。
8、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1661年(明永歷十五年)五月初五,鄭成功改赤崁為“東都明京”,設承天府及天興、萬年二縣。敵軍守將描難丁戰敗投降。于是成功留部將楊朝棟守赤嵌樓,親自率軍乘勝進攻赤嵌城(荷蘭殖民者在臺南建筑的“王城”)。
鄭成功寫了一封信給荷蘭殖民頭目臺灣總督揆一,要他投降。信中有這樣幾句話:“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予既來索,則地當歸我。”明確地指出中國人民收復失地是不可磨滅的真理。
9、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
1937年7月17日上午,中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兼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在“廬山談話會”正式發表《抗戰宣言》,鄭重宣布:“中國正在外求和平、內求統一的時候,突然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我們不能不應戰。至于戰爭既開之后,則因為我們是弱國,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發表的《抗戰宣言》正式拉開了偉大的全民族的抗戰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