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墨子名言佳句匯總
墨子(約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出生于今山東省滕州市,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出身低賤,一生中除著書立說和教授門徒外,還參加過一些政治活動。墨子有著作傳世,較能代表墨子學說和思想的有《尚賢》、《兼愛》、《非攻》。學說思想主要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為極”。墨家在戰國時是一個重要的學派,與儒家并稱“顯學”。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其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學的重要史料。下面小編給你介紹墨子的名言佳句。
剛天下者兵也—— (墨子)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
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 (墨子)
食者,圣人之所寶也。—— (墨子)
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 (墨子)
不以文章害辭,不以辭害志—— (墨子)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墨子》)
萬事莫貴于義。—— (《墨子》)
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擇舉之。—— (《墨子·尚賢上》)
聽其言,跡其形,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謂“事能”。—— (《墨子·尚賢中》)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仁人之所以壞事,必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
歸國寶,水若獻賢而進士—— (墨子)
不勝其任,而處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墨子)
天下有利則治,無義則亂—— (墨子)
墨家與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兩家的哲學方法和“邏輯”。儒家只注意行為的動機,不注意行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卻恰與此相反,處處要問一個“為什么”。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問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了“為什么”,才能知道“怎樣做”。知道房子的用處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別”,才會知道該怎樣布置構造,使其能避風雨寒暑、分別男女內外。
或許是因為出身的關系,墨子的思想總體而言,可以看成一種平民哲學。墨子在他的體系中,始終以下層的普通民眾作為原點,進而衍生出其他。墨子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作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
在墨子看來,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為依據。對于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這種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認識論在我國古代哲學領域里獨樹一幟。
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公輸班(俗稱 魯班)相比,墨子擅長防守城池,據說他制作守城器械的本領比公輸班還要高明。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史記》記載說墨子曾做過宋國大夫,墨子很可能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知識,又比較接近工農小生產者的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經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來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并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