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的名言佳句
竺可楨(Chu Kochen)(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竺可楨的名言佳句。
竺可楨的名言佳句閱讀
科學的目標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雖蹈危履險以赴之,亦所不釋。
思想同與肌肉,多予訓練,并能發達。
現在的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如果一個民族還是一味以享受為目的,不肯以服務為目的,必歸失敗。
凡是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能獨行其是。
科學的方法,公正的態度,果斷的決心,都應該在求學時代養成和學習的。
我們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務,而不在享受。
研究科學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專重應用。但應用科學方法,利用厚生,至國家之富強之境,固亦不可忽視。
要做將來的領袖,不僅求得一點專門的知識就足夠,必須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氣概,沉思遠慮,不肯盲從的習慣,而同時還要有健全的體格,肯吃苦耐勞,犧牲自己努力為公的精神。這幾點是做領袖所不可缺乏的條件。
大自然即是一冊完好教本,一粒花種種入于地,由發芽而至成長、開花、結子,若日日注意考察其生長狀況,則所得何嘗不勝讀一冊自然教本也。
科學可以左右一個社會的環境,同時一個社會的環境也可以影響科學的存亡盛衰。
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后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
科學家的態度,應該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絲毫不能茍且。
科學家應取的態度應該是:(一)不盲從,不附和,一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二)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三)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之呻 吟,嚴謹整飭,毫不茍且。
若側重應用的科學,而置純粹科學、人文科學于不顧,這是謀食而不謀道的辦法。
教育的發達,學風的優良,在人不在屋,所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筑。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人物貢獻
獨立自主地發布國土上的天氣預報,被認為是國家的主權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天氣預報卻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里。在當時政府支持下,經過竺可楨領導的氣象研究所和全國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30年3月,取締了上海徐家匯發布氣象預報的顧家宅電臺,開始了由中國人自主發布氣象預報的歷史,與此同時,逐步限制當時位于上海法租界內徐家匯觀象臺的業務范圍。我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初期,機構多元,體制紊亂,氣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個方面。1931年在竺可楨努力下,由當時內政部出面召集會議,經過充分協商,通過了由竺可楨及其助手擬訂的《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氣象研究所又編印了《測候須知》《氣象學名詞中外對照表》《氣象電碼》等工具書。此外,氣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資料有《氣象月刊》《氣象年報》等,為互相交流情況起到重要作用。。《氣象月刊》所載氣象資料,幾乎包括了當時國內的重要臺站。以后,在他親自主持下編印出版的《中國之雨量》和《中國之溫度》兩本豐富的資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明證,是我國記錄年代最久,涉及臺站數量最多,質量有保證,內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氣溫資料。此外,竺可楨還通過中央研究院于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開全國氣象會議,針對交通、軍事、航空等部門為發展氣象事業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商討,并作出相應決議,使全國氣象工作逐步納入統一規范。
堅持開創性的科學研究
氣象研究所首先是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事業單位。創建初期雖然專任研究員只有竺可楨一人,但在他帶領下,學術空氣濃重,研究工作成績斐然。從1929年到1937年,共有20篇重要論文發表在當時出版的《氣象研究所集刊》上,并與國外開展學術交流。這一時期,竺可楨有大量行政事務、科學組織工作和社會活動纏身,但卻同時是他一生中科研成果產出的高峰期。據不完全統計,截止到1936年4月他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以前,八年時間內,他公開發表著作60余篇,其中大約有50篇是關于氣象學方面的論文。《中國氣候區域論》、《中國氣流之運行》、《論新月令》和《東南季風與中國之雨量》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杰作。這些論文如同他的博士論文《遠東臺風的新分類》一樣,被后人視作為我國近代氣象學奠基的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