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葉圣陶的名言大全
葉圣陶(1894.10.28~1988.2.16),現代著名作家、語文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政治活動家,中國第一位童話作家。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國作家葉圣陶的名言大全。
葉圣陶的名言大全閱讀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為習慣,只要熟練的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的應用,一輩子也用不盡。
理想是事業之母。
培育能力的事必須繼續不斷地去做,又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
一個學校的教師都能為人師表,有好的品德,就會影響學生,帶動學生,使整個學校形成一個好校風,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的成長大有益處。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
做教師最主要的是不說假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教育方面,宜將兒童所固有文藝家的宇宙視善為保留,一方固須使其獲得實際生活所需的知識,一方更須以藝術的陶治培養其直覺、感情和想像。
教師和學生是朋友,在經驗和知識上,彼此雖然有深淺廣狹的差別,在精神上卻是親密體貼的朋友。
品德教育重在實做,不在于能說會道。
一輩子堅持自學的人就是一輩子自強不息的人。
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巧為善教者也。
教師并非教書,而是教育學生。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
只有做學生的學生,才能做學生的先生。
延伸閱讀
受到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影響,葉圣陶終其一生都投入在推動文學 運動。他曾參與北京大學的學生組織“新潮社”,并參與出版小說、新詩、小品、文學批評及劇本等各種文學作品。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學和大學任教,并與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成為文學家開辦的書室“樸社”的編輯。
“文學研究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成立,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朱希祖、瞿世瑛、蔣百里、孫伏園、耿濟之、王統照、葉紹鈞、許地山等十二人發起,會員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
1930年,他轉入開明書店。他主辦的《中學生》雜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學生歡迎的讀物,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九一八”事變后,他積極投身抗日救華活動,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抗戰期間,他內遷四川,先在中學、大學執教,后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寫下了不少散文小說詩詞,從不同角度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慘生活,歌頌了在民族解放斗爭中堅強不屈的普通群眾。主要作品有小說《潘先生在難中》,散文集《腳步集》,童話集《稻草人》。
葉圣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后,葉圣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 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葉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歲。在四川他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后援會”,支援抗日前線的將士。抗戰勝利后,他參加反對國民黨政府壓制民主、爭取出版自由的斗爭。1946年,葉圣陶回到上海后,積極投身愛國民主運動。他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的日常工作,還擔任了上海市小學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他編輯雜志、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揭露和抨擊當局內戰、獨裁、賣國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愛,有所恨,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廣大的人民,為同一目標而斗爭”,“匯為巨力致民主”,“轉移風氣,挽回世運”,開創“為萬世開太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