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基本歷史簡介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北魏基本歷史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北魏基本歷史簡介
北魏(386年—534年)是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初,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時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當年四月,拓跋珪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改皇族拓跋氏為元氏,尊儒教等,為我國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從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享國148年。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拓跋氏自稱是黃帝后裔,黃帝發源地為戰國時魏國所在,又“魏”有美好之意,故以此名國號,同時含有延續曹魏,對抗東晉政權。為別于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后魏”,但由于史學界不稱曹魏為“前魏”,故“后魏”之稱很少使用。又以其王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北魏的國土疆域
領土范圍
北魏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北至沙漠、河套,南至江淮,東至海,西至流沙。
行政區劃
北魏實行州、郡、縣三級制,主要的州有:
并州、肆州、建州、恒州、朔州、汾州司州、豫州、荊州、洛州、東荊州、東豫州、南兗州相州、冀州、幽行政區域(7張)州、平州、瀛州、安州、定州、營州、雍州、豳州、夏州、豳州、夏州、華州、泰州、東泰州、涇州、岐州兗州、青州、齊州、徐州、南青州、濟州河州、涼州、郭煌鎮、武川鎮、御夷鎮、懷荒鎮、柔玄鎮、撫冥鎮
北魏時期的人口狀況
西晉末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犄盧,被西晉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東晉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官分職,制定刑法,國家機構逐步完備。拓跋部已經地進入奴隸主占有制的階級社會。太和五銖拓跋部建立北魏后,逐步邁入封建社會。
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后,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于兵革,斃于饑饉,幸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北魏統一北方后,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努力,生產關系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余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后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制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于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
北魏時期的文化著作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關于農業研究的書籍。《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有重大影響。賈思勰,益都(今屬山東)人。他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等官職,非常重視農業生產。中年以后,他開始經營農牧業,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和放牧活動,對農業生產有了親身體驗,掌握了多種農業生產技術。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間,他寫成農業科學技術巨著《齊民要術》。
《水經注》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古代較完整的一部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后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11]。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同時又是一部佛教著述,提供了北魏遷都洛陽40年間的佛教史料[12]。《水經注》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本文字優美的游記。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布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義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13]。
北魏還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他以《水經》為綱,寫成地理名著《水經注》。《水經注》全書三十多萬字,詳細介紹了我國境內一千多條河流以及與這些河流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14]。《水經注》文筆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學價值的地理著作。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省涿縣)人,大約出生在公元468年或公元472年。據史書記載,酈道元為官素以嚴猛著稱。他執法很嚴,不畏強權,因而不少權勢人物都憎恨他。因為如此,他被陷害致死[15]。
北魏時期的經濟貢獻
孝文帝改革之前,北魏的稅收由部落貢納、牧民的畜牧稅為以及一般農民的租調為主,其中農民的租調為最大收入。北魏規定租調稅收為“戶調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庫,以供調外之費。”。不過這是個一般辦法,政府需要的時候可以增加征收物品的種類和數量。租調是按戶收取的,戶的大小沒有限制,孝文帝改革之前,三五十家組成一戶的情形很普遍。除了這種一般性稅收外,政府經常因為戰爭而加開新稅,官吏因為沒有官俸,也常常以各種借口征稅,給百姓帶來很大的負擔。
徭役方面,兵役方面由鮮卑人擔任,因而兵役較輕。而力役的情況因為缺少史料,無法得知。只知道,為政府工作的工、雜役非常多。他們被編為隸戶、軍戶、營戶、府戶、綾羅戶、樂戶等等。
孝文帝改革后,為了給官僚機構提供俸祿,以減少官吏欺壓百姓。提高了稅率,魏孝文帝定每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祿。又在太和九年(485年)實行均田制,辦法大致有四項:
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和婦人均可授田,男丁授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授田視輪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如果有牛一頭則授田三十畝,最多四頭牛,多出的不授田。老少病殘或者缺乏男丁的家庭十一歲以上和有病者均授予半夫之田。奴婢一樣按照男丁和婦人的標準授田。授田不準買賣,年老或身死還田,但七十以上授田者不必歸還。
男丁授桑田20畝。桑田不必還給國家,可傳給子孫,也可以可賣出多于20畝的部分,也可買桑田補足20畝。產麻地男子授麻田10畝,婦人50畝,年老及身死后還田。
多余土地可以借給農民耕種,政府嚴格控制農民遷徙,只允許遷往空荒地區。
規定駐地長官在所在地給予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八頃,縣令郡丞六頃,不許買賣。
政府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重新規定了稅收制度,一夫一妻應繳納的租調為:“其民調,一夫一婦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婦之調;奴任耕、婢任織者八口當未娶者四;耕牛二十頭當奴婢八。其麻布之鄉,一夫一婦布一匹,下至牛,以此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