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人物生平
拓跋燾(408年-452年),字佛(音"必")貍,鮮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 ,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同時也是優秀的軍事統帥。452年,拓跋燾被中常侍宗愛殺害,時年四十五歲,謚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魏太武帝拓跋燾的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天賜五年(408年),拓跋燾出生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宮。拓跋燾出生時,體態容貌與常人大不相同,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十分驚奇,高興地說:"完成我的事業的,必定是這個孩子。"
天賜六年(409年),道武帝去世,拓跋燾的父親太子拓跋嗣繼位,是為明元帝。
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拓跋燾為泰平王,并任命拓跋燾為相國,加授大。同年五月,拓跋燾監管國事。十一月,拓跋燾親自統領六軍出鎮塞上。明元帝生病時,命拓跋燾總管朝中事務。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去世。同年十一月初九日,拓跋燾繼位,成為北魏第三位皇帝,是為北魏太武帝[1]。
統一北方
425年胡夏的立國者赫連勃勃病死,其子赫連昌繼位。426年拓跋燾親率大軍攻打胡夏。427年魏軍攻胡夏首都--統萬城(今內蒙古烏審旗西南)時,拓跋燾將主力埋伏在山谷中,以少量騎兵直抵城下,故意示弱,誘固守之夏軍脫離堅城,當夏軍出城追逐時,又采納崔浩分兵潛出襲其后之計,大獲全勝,俘虜赫連昌,赫連定即位于平涼。430年拓跋燾再攻胡夏,奪取安定、平涼、長安、臨晉、武功等地,盡得關中之地。胡夏名存實亡(赫連定在滅西秦之后,被吐谷渾所殺,胡夏滅亡)。
432年后魏攻打北燕,燕主馮弘送小女兒(即左昭儀馮氏)進宮和親。436年,魏軍攻克北燕國都和龍(今遼寧朝陽),北燕滅亡。
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間氐人楊氏建立的仇池國。
胡夏滅亡后,北涼向魏國稱藩,后魏封北涼國君沮渠蒙遜為涼王。439年,拓跋燾親征北涼,以南涼的最后一代君主禿發傉檀之子禿發破羌為向導,兵不血刃降服北涼諸鎮,國君沮渠牧犍在內外交困之下,帶文武百官面縛出降。北涼滅亡。
從431年到439年的九年中,拓跋燾先后將胡夏、北燕、北涼這三個小國消滅,并于433年進攻漢中,攻滅楊氏建立的后仇池國,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將柔然、吐谷渾以外的北方諸胡統一于魏朝大旗之下。
鎮壓起義
拓跋燾是一位開明君主,推行的政治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安定,推進了鮮卑(鮮卑族就是現在的錫伯族)封建化的進程,但拓跋燾畢竟是封建帝王,沒有擺脫民族的界限,更沒有停止過對各族人民的壓迫和剝削,因此,在拓跋燾統治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仍然十分尖銳。
盧水胡是匈奴別部,因居于盧水而得名,自東漢以來聚居于湟中(今青海湟水兩岸),其后漸分布于秦、隴,杏城鎮(今陜西黃陵西南)等地。后魏平定關中后,在這里設置軍鎮,加強對盧水胡的控制。大魏政府遷徙瀘水胡人,加重其賦稅。太平真君六年(445年),關中地區爆發了盧水胡蓋吳領導的武裝起義。
起義爆發后,魏長安鎮副將元紇率軍前往鎮壓,被擊敗。于是,關中各族人民盡皆響應,起義軍擴大到十萬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廣平率領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陜西彬縣)、安定(今甘肅臨涇);一路向東南攻取臨晉(今陜西大荔南),從東面威逼長安;蓋吳自領一軍攻取李潤堡(今陜西大荔北),直插渭北,準備進攻長安。拓跋燾急忙調發高平鎮(今寧夏固原)敕勒騎兵趕赴長安,又令長孫拔調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與此同時,聚居于河、汾間的河東蜀在薛永宗領導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襲擊魏在河東的牧場,奪取馬匹,組織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騎兵,在汾曲(今山西新絳附近)發動起義。蓋吳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聯系,薛永宗接受蓋吳的任命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聞喜(今山西聞喜)、弘農(今河南靈寶),逼近潼關,隊伍亦發展到五萬余人。
兩支起義軍連衡相應,結成犄角之勢,聲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肅蘭州),東及河東,以陜西中部為中心,包括甘肅東部、寧夏東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都處于起義軍的控制和影響之下。蓋吳派使臣趙綰上書宋文帝,希望劉宋政權能出師河、陜,形成對北魏南北夾攻的態勢。
在關中統治搖搖欲墜的情況下,拓跋燾親自領軍征討,他采取分兵牽制、各個擊破的策略,由殿中尚書乙拔將三萬騎討蓋吳,西平公寇提將萬騎討白廣平,自領主力進攻薛永宗。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大軍兵臨汾曲,利用當地豪強建立壁壘,隔斷薛永宗和蓋吳的聯系,隨后乘起義軍沒有戒備的情況下發起突然襲擊,鎮壓了這支起義軍。二月,拓跋燾率軍渡過黃河,至洛水橋(今陜西大荔境內)。蓋吳聞訊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軍包圍,損失嚴重,再次上書宋文帝,希望劉宋政權能出師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蓋吳被叛徒所殺,起義軍被鎮壓。
在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拓跋燾對沿途響應起義的各族人民進行了殘酷殺戮,力圖以民族高壓政策來扼殺反抗斗爭,暴露了其統治者的本性。
大破柔然
柔然在魏朝建立之初就是其大敵。拓跋燾十二歲便遠赴河套抗擊柔然的入侵,把邊塞軍務整頓的有聲有色。424年,拓跋燾即位后不久,柔然可汗牟汗紇升蓋大檀率六萬騎兵進犯云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拓跋燾率輕騎赴擊,被柔然軍包圍達五十重,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這才穩定了軍心。后北魏軍射殺柔然大將於陟斤,柔然乃退。425年,拓跋燾整頓兵馬,突襲柔然,大破柔然軍隊主力。從此,拉開了魏朝對柔然的戰略大反攻的序幕。429年,拓跋燾分兵兩路,取道黑山(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和大娥山,大舉攻打柔然。拓跋燾親自率領輕騎軍長途奔襲,出奇制勝,很快就抵達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俘虜敵軍甚眾。從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25年間,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余里,后設六鎮抵御柔然入侵。終于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從此之后,柔然一蹶不振。這是既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后,中原王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太武滅佛
在拓跋燾皇帝鎮壓蓋吳起義的同時,發現關中地區的佛寺內藏匿武器,拓跋燾懷疑僧侶與蓋吳相勾結,于是在446年下詔滅佛。宣布佛教為邪教,在各地焚毀所有的佛像和佛經,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禁止佛教的傳播。
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這一思想武器,用它來敷導民俗,因此,從魏太祖拓跋珪開始,魏朝統治者大都敬禮沙門。拓跋燾繼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門,與共談論。但是佛教勢力發展過于迅猛,佛教徒人口增加,拓跋燾在軍事戰爭中日益感到人力的缺乏;另外佛教進入中原后也吸收了讖緯學說,搞一些神秘理論,妨害到了皇帝的權威。加之,拓跋燾所寵信的崔浩深信道教,在崔浩的詆毀下,拓跋燾漸漸疏遠佛教。在438年,拓跋燾詔令五十歲以下沙門盡皆還俗,以從征役,解決翌年西伐北涼所需的人力問題,在444年,拓跋燾又下滅佛詔,指責沙門之徒,假西戎虛誕,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齊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規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養沙門及師巫、金銀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拓跋,不得藏匿。過期不送,一經查實,沙門身死,主人門誅,以加強政治控制。在446年下詔滅佛更是使佛教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鮮卑上層人士多信奉佛教,他們以太子拓跋晃為首,盡力維護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雖下令焚毀了大量寺廟佛塔,卻也有意放緩了執行法令的時間,暗中保護一些僧侶逃脫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經文和佛像。太子拓跋晃與拓跋燾在宗教問題上認識的差異成為幾年后的宮廷變亂的誘因之一。
經過拓跋燾的滅佛,北方地區佛教勢力一時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燾死后,繼位的文成帝拓跋浚頒布了復佛法詔,才得以復蘇并發展。
族誅重臣
崔浩歷仕魏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三朝,無論是平定北方、西域諸國還是對南朝作戰,崔浩的謀策都對大魏軍隊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善于謀略的大家,卻不善自謀。他自己篤信道教,就諷喻魏太武帝滅佛。拓跋燾言聽計從,尋個機會在全國大殺和尚,毀滅佛寺。而當時后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計其數,崔浩此舉得罪了一大批鮮卑貴族。加之崔浩主修國史時,又直書其原,不避忌諱,內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輩許多同族殺戮、荒暴淫亂的史實。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國史銘刻于石碑上,費銀三百萬,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內容萬代流傳。
鮮卑貴族、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紛紛上言,惹得拓跋燾怒不可遏,這位還未完全開化的胡人武夫,他不僅盡誅崔浩全族,又族誅與崔浩有姻親關系的范陽盧氏,河東柳氏以及太原郭氏。由于燕趙漢人的幾個大族遭受沉重打擊,魏朝一直欣欣向榮的制度性漢化蒙上了一層陰影。《魏書》評價: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屬太宗為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后世研究魏史的專家,無不對崔浩被誅一事深加推究,以為此事件是魏朝上層統治階級內部"胡漢矛盾和斗爭的結果"。
確實,崔浩掌權后,"齊整人倫,分明姓族",提高了漢人高門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鮮卑勛貴的跋扈。但是,從本質上講,崔浩的所有行動皆是服務于魏朝皇權統治,只是在后期因一直受世祖寵信而"得意忘形",最終竟敢于和太子爭任官員,"校勝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雖有如許"閃失",筆者認為,拓跋燾也不是一直深思熟慮地想殺掉作為"漢族"的崔浩。一向以來認為世祖殺崔浩是鮮卑貴族報復漢族的種族矛盾的暴發的看法是化簡為繁,小題大做。
世祖晚年,征伐四克,已經感覺自己就是萬能的天下大帝。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喜怒無常,想殺誰就殺誰,想把誰族誅就把誰族誅,真是處于喪心病狂的狀態。崔浩倒霉,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國史"暴揚國惡",一怒之下,魏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殘暴、令人發指之舉。
南擊劉宋
430年,大宋皇帝劉義隆北伐,魏朝將士王慧龍、韓延之、司馬休之等人率軍頑強抵抗,反擊宋軍,宋軍無力抵抗,后魏先后攻克金墉、洛陽、虎牢、滑臺等地。此為后魏南朝第二次大戰(第一次為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同晉朝權臣劉裕的大戰)。
450年春,拓跋燾率大軍南征劉宋。魏軍長驅直入,直達懸瓠(今河南汝南)城下。魏軍遭到了劉宋汝南太守陳憲的頑強阻擊,被迫撤軍。
南朝劉宋經過元嘉之治后,國力昌盛,劉義隆幻想"封狼居胥",于是在450年秋,不顧群臣反對,再次下詔北伐,拓跋燾親率大軍抵抗。劉宋前期戰略失誤,喪失主動權。魏軍在拓跋燾的指揮下,攻占東平(今山東東平)、鄒城(今山東鄒縣),后來,魏軍兵分四路南下,攻克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彭城(今江蘇徐州)、盱眙(今江蘇盱眙)、懸瓠(今河南汝南)等地,拓跋燾率軍抵達瓜步山(今江蘇六合東南),飲馬長江,與劉宋首都建康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為震動。但魏軍沒有渡江用的渡船,并且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軍中士卒多染病,拓跋燾被迫撤軍。此為南北第三次大戰。
魏軍為了泄憤,撤退時經過宋朝江北六州,遇房便燒,所過之地,化為灰燼,淮南一帶,幾乎成了無人區。"自是道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南方"元嘉之治"的盛世局面一去不復返并隨后日益衰落,而北方也因為損失了大量的士兵馬匹,好多年無法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遇弒而死
拓跋燾晚年脾氣暴躁,誅戮過多。而他卻又常常在殺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罰嚴酷,國內曾經幾度政治混亂。后又在中常侍宗愛的煽動下,他又逼死了太子拓跋晃,452年二月,太武帝被宗愛密謀殺害,享年45歲,在位29年。不久群臣為其上廟號世祖,謚曰太武皇帝。葬于云中金陵。
魏太武帝拓跋燾人物評價
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聰明雄斷。在位期間,借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險夷。掃統萬,平秦隴,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削跡,廓定四表,一舉統一了中國北方,使西晉末年以來北方地區的割據混亂局面得以結束,為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當時也是大魏武功鼎盛的時期。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也極為罕見。此外,他廣泛搜羅漢族士人,整肅吏治,修訂律令,督課農桑,崇尚儒學,推動了魏朝的封建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