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于東漢后期。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并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并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婦女假髻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 “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武士鎧甲
魏晉南北朝服飾 由于戰爭頻繁,魏晉時期的武士胄甲,在原來基礎上有很大發展。比較典型的有筒袖鎧、兩襠鎧及明光鎧等。筒袖鎧一般都用魚鱗紋甲片或龜背紋甲片,前后連屬,肩裝筒袖。頭戴兜鍪,頂上多飾有長纓,兩側都有護耳。兩襠鎧服制與兩襠衫比較接近,材料以金屬為主,也有獸皮制作的。據記載當時武衛服制,有“平巾幘,紫衫,大口褲,金裝兩襠甲”、“ 平巾幘,絳衫”、“大口褲褶,銀裝兩襠甲”。穿兩襠鎧,除頭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褲褶,少有例外。明光鎧是一種在胸背裝有金屬圓護的鎧甲。腰束革帶,下穿大口縛褲。這種鎧甲到了北朝末年,使用更加廣泛,并逐漸取代了兩襠鎧的形制。左圖為戴兜鍪、穿筩袖鎧甲的武士(河南出土西晉陶俑)。右圖為穿明光鎧的武士(河南洛陽出土陶俑)。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籠冠大袖衫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后,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貴婦衣裙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裥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貴族男子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皇帝便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官吏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吏服飾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后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制成,又稱“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士大夫服飾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杰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于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魏晉南北朝服飾:魏晉士大夫服飾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并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并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士大夫服飾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并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并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魏晉南北朝服飾:北朝官吏便服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 “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