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特征
魏晉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特征,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特征:
【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經濟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而特殊的時期,它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又由特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決定而創立許多制度,具有鮮明時代特征。
(1)士族制度貫穿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最具時代特征的政治制度,決定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官僚門閥特色。士族制度形成于漢魏之際,西晉時得到鞏固,東晉時達到鼎盛,南朝時逐漸衰落。
(2)兩漢末年以來,戰亂使流民和勞動力不足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利用國有荒地,解決流民和勞動力不足是這一時期經濟制度的共同特點。曹操大規模推行屯田制,為魏蜀吳三國沿用,促進農業發展;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后被隋唐沿用,有利用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特點;一是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相對停滯;二是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四是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其中,江南經濟趕上北方是最重要的特點。
(1)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甫移打下基礎。一方面是江南經濟的開發;另一方面是北方農業雖屢遭破壞,但總體還是在恢復和發展。江南經濟開發從江東擴展到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其原因,一是北方大量人口南遷;二是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三是一些統治者推行重農政策;四是北方粟麥等旱田作物南移。北方農業恢復與發展的原因和表現,一是研制新農具,推廣新技術;二是興修水利;三是開發邊疆地區。
(2)魏晉南北朝手工業,門類與秦漢基本一致,但品種更豐富,產量增加,技術有所進步,突出手工業部門有紡織業、礦冶業、制瓷業和造紙業。
(3)魏晉南北朝時期商業畸形發展,錢幣衰落,布帛、谷物等實物貨幣盛行。但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經濟有所恢復,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比較活躍。這一時期對外貿易不遜于前代。
【民族融合形成高潮】
民族融合的過程,也就是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締造過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這個過程的重要階段。
(1)三國時,諸葛亮治蜀,“和撫”南中地區各少數民族,發展當地經濟。孫吳政權招降越族,增加人口,促進江南經濟迅速發展。
(2)從東漢末年開始,北方少數民族陸續內遷,西晉時,出現了匈奴、鮮卑、羌、氐、羯等族大遷徒的局面。他們與漢族雜居,共同反抗西晉的壓迫。
(3)十六國時期,我國北方和西南地區先后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展開混戰,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民族間差異縮小,各族貴族割據勢力削弱,北方出現民族融合趨勢。
(4)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后,民族融合加強,孝文帝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潮流,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封建化進程。至北朝末年,胡漢差異逐漸消失,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文化】
①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出現描述戰亂的民歌《木蘭辭》。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經濟恢復發展,出現總結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齊民要術》和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及思想感情的民歌,如《敕勒歌》等。
③江南得到進一步開發,大數學家祖沖之、書圣王羲之、著名畫家顧愷之此時出現在南方,反映了南方社會相對安定。東晉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政治黑暗。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和詩序《桃花源記》反映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④佛教廣泛流行,在政治、經濟上勢力很大。統治者為宣揚佛教,北方開鑿石窟,南方修建寺院。宗教畫流行,為反對佛教欺騙,范縝寫《神滅論》。南北民族融合都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