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西班牙帝國是怎樣的
西班牙帝國(西班牙語:Imperio Español)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歷史上的西班牙帝國是怎樣的?
歷史上的西班牙帝國
(1402—1521年)阿拉貢王國、勃艮第王國和葡萄牙王國是西班牙日后成為帝國的模范。這個時候,在收復失地運動末期期間,卡斯蒂利亞的國王收取其附庸摩爾人的格拉納達王國(Taifa)進貢之黃金(Parias),并容許其存在,因此讓黃金能從非洲尼日爾運送到歐洲。卡斯蒂利亞也開始向北非擴張,與葡萄牙帝國爭雄。1402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三世在1402年派遣諾曼底探險家讓·德貝當古,開始在加那利群島建立殖民地。
阿拉貢的斐迪南二世與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一世兩位天主教君主(Reyes Católicos)聯婚,使得兩國變成一個共主邦聯,仍有其獨立管理,卻由同一個君主政體統治。根據亨利·卡門,西班牙由帝國締造,而非西班牙締造帝國。卡斯蒂利亞在新大陸、菲律賓和非洲迅速擴張殖民地,故此創造帝國,分別在1497年和1509年占領梅利利亞和奧蘭。
1491年開始,兩位天主教君主決定支持那不勒斯的阿拉貢王室,在意大利戰爭對抗法蘭西的查理八世。身為阿拉貢國王的斐迪南與法國和威尼斯競爭,以爭奪意大利,使這些沖突稱為其外交政策的重點。在這些戰役,西班牙步兵壓倒法蘭西騎兵,而貢薩洛·費爾南德斯·德科爾多瓦將會締造在16和17世紀初期幾乎無敵的西班牙軍隊。1492年,西班牙驅逐格拉納達最后一位摩爾人國王。
西班牙取勝后,其君主與熱那亞水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商討,希望能向西方航行到Cipangu(日本)。當哥倫布向伊莎貝拉一世提出其大膽的航行計劃,卡斯蒂利亞正在與葡萄牙展開探險競賽,以最先到達遠東。哥倫布不經意地“發現”了美洲,讓西班牙開始開拓美洲殖民地。東印度群島則預留給卡斯蒂利亞。
這無疑給予西班牙在美洲建立廣大殖民地的權利。自此,西班牙便開始在把目光投向新大陸的發展。
1493年,教皇詔書Inter caetera確立了西班牙對這些土地的宣稱;在翌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將全球西葡宣稱擁有的土地分成兩半球。這使西班牙獲得獨有權利,能在整個新世界建立殖民地,從阿拉斯卡到合恩角(巴西除外),以至亞洲西部。
伊莎貝拉女王死后,其夫斐迪南二世獨掌政權,并推動比以前更積極的對外政策,擴大西班牙在意大利的勢力范圍,并對抗法國。在康布雷聯盟戰爭,他首次派出西班牙軍隊,與威尼斯共和國戰斗。法軍在1509年的阿尼亞代洛戰役取得勝利,與西班牙軍隊同樣享有盛名。僅一年之后,斐迪南為了奪得其王朝宣稱擁有的米蘭和納瓦拉,而加入意大利天主教聯盟抵抗法國。不過,結果并不比對威尼斯一役好。1516年,法國簽署停戰協定,繼續控制著米蘭,并確認西班牙控制上納瓦拉。
1500年代初,伊斯帕尼奧拉島殖民地成功建立。之后,殖民者開始到處找尋新殖民地。一些人來自不太繁榮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渴望在新殖民地取得新成就。其中,胡安·龐塞·德萊昂征服波多黎各,而迭戈·貝拉斯克斯·德奎利亞爾則奪得古巴。1512年,巴斯科·努涅斯·德巴爾沃亞在巴拿馬達連建立首個美洲大陸殖民地。
1513年,巴爾沃亞橫越巴拿馬地峽,展開歐洲首次從新大陸航行到太平洋的探險行動。他宣稱大西洋和所有毗連的土地為西班牙王室所有,甚具歷史意義。
在商業方面,卡斯蒂利亞帝國的早期表現不好。其殖民擴張,的確刺激西班牙的貿易和工業,并且讓一些大城市發展,但直到1546年,當墨西哥薩卡特卡斯和上秘魯(今玻利維亞)波托西的大銀礦開業,卡斯蒂利亞及其王室才能從航運得到大量白銀,以之為會增加的主要收入。但最終,這些進口使其他工業的投資萎縮,令西班牙在16世紀后期經歷通貨膨脹。而猶太人和摩里斯科人(Morisco)被驅逐,更令商業和手藝行業流失人才,使情況更壞。大量白銀流入,使西班牙過度依賴外來的原料和制成品。
富人喜歡將其財富用來買公債(juros)。公債由這些進口白銀支持,而非制造業的生產和農業之改進。公債使西班牙貴族階級一直認為勞動工作是可恥的,而這時其他西歐國家正逐漸摒棄這種偏見。在低地國家、法國、英格蘭及其他歐洲地區,金銀之流通促成經濟及社會變革,在西班牙卻不然。薩拉曼卡學派和規劃者(Arbitrista)對通貨膨脹問題提出建議,但他們未能左右哈布斯堡政府的政策。
(1596—1626年)
面對著與英、法、荷的戰爭,而對方都有卓越將領,處于破產的西班牙發現自身實力不及三者。西班牙為了脫離連串沖突的困局,在1598年與法國簽訂韋爾萬條約,承認亨利四世(1593年開始成為天主教徒)為法國國王,并恢復卡托—康布雷齊和約中很多條款。英國在海上多次戰敗,而西班牙又支持天主教徒在愛爾蘭不斷進行游擊戰,遂于1604年簽訂倫敦條約,當時英國君主是較易相處的新君,斯圖亞特王室的詹姆士一世。
西班牙與英法修好,使西班牙可以集中精力,鞏固其尼德蘭行省的統治。當時荷蘭領袖奧蘭耶的威廉之子、拿騷的毛里茨。他也許是當代最有才略的軍事家,在1590年以后奪取數個邊境城市,包括布雷達要塞。西班牙與英國締結和約后,其新任將領安布羅西奧·斯皮諾拉能力可與毛里茨相比,加緊進攻荷蘭,卻因為西班牙在1607年發生最后一次破產而未能成功。西班牙和聯合省在1609年簽署十二年停戰協定,西班牙終于再次回到和平,史稱西班牙和平(拉丁語:Pax Hispanica)。
停戰期間,西班牙國力恢復良好,并穩定其財政。她成為下一場大型戰爭的主要角色前,積極恢復其威信。腓力二世的繼承人腓力三世能力平庸,無心理政,選擇由下屬管理他的政務細節。其首相是有才干的萊爾馬公爵。
萊爾馬公爵(以至腓力三世)都對其盟國奧地利之事務不感興趣。1618年,腓力撤換了首相,換來了饒有經驗的駐維也納使節(唐)巴爾塔薩·德蘇尼加為首相。唐巴爾塔薩認為,只要西班牙和哈布斯堡的奧地利緊密合作,就能制約復蘇中的法國及消滅荷蘭境內的反對勢力。1618年,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兩度發生后,奧地利及神圣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便開始著手對付新教聯盟及波希米亞。唐巴爾塔薩鼓勵腓力聯合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加入戰團。而在西班牙駐尼德蘭軍隊冒起的新星斯皮諾拉,統領佛蘭德軍參戰。西班牙加入三十年戰爭。
1621年,腓力三世去世,比他更虔誠的兒子腓力四世繼位。次年,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接替其舅父唐巴爾塔薩為首相。奧利瓦雷斯是合理地正直而有能的人,相信西班牙一切的困擾都來自尼德蘭。波希米亞人在初期受挫,先后在1621和23年于白山和施塔特洛恩被擊敗。與荷蘭的戰斗在1621年繼續。1625年,斯皮諾拉攻下布雷達要塞。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干預使一些人擔心(他是少數沒有財政問題的歐洲君主)。不過在1626年,神圣羅馬帝國將領阿爾布雷希特·馮·瓦倫斯坦先后在德紹河和巴倫山麓盧特成功擊退丹麥,解決其患。
當時丹麥被擊退后,德意志境內的新教徒似乎被肅清。西班牙于是期望將尼德蘭重新納入版圖。法國局勢再度不穩(著名的拉羅謝爾圍城在1627年開始),西班牙帝國之顯赫呼之欲出。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堅定地斷言:“神眷顧西班牙,在這些日子為我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