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秦朝歷史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帝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古代秦朝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一、秦朝簡介
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戰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統一大帝國。秦朝開國君主秦王政自稱始皇帝,從此有了皇帝一詞語。國號秦,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于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秦朝從統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
周孝王封給他附庸,附庸小國號就叫秦。周幽王時期犬戎攻入鎬京,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正式被封為諸侯國,秦國號繼續使用。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只是一個諸侯國的稱呼,統一以后由諸侯國名變為全中國的王朝稱呼。由于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二、歷史
秦人起源
秦人是華夏(漢)族西遷的一支。 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益,伯益乃顓頊后代(注: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長曰玄囂、次曰昌意;玄囂生蟜極;蟜極生三子:帝嚳、揮公、大業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顓頊,顓頊有一女名女修;大業之父娶顓頊之女女修,生伯益)。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至夏末,費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御,敗桀于鳴條,其后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
顯。至商末,蜚廉(伯益五世孫中潏之子)、惡來(蜚廉長子,惡來之弟是季勝)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后周武王伐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注:蜚廉次子季勝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于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注:先秦時代“姓”只是表示來源,多為祭祀所用,用于女子稱謂,“氏”則表示家族分支,用于男子稱謂),造父侄孫非子(注: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季勝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讓其繼續嬴姓的祭祀。后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
當時,為謀求強兵興國,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魏文侯敢為天下先,率先起用法家李悝,李悝撰寫《法經》六篇以為治國之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發地利、獎勵農耕的經濟政策,魏國遂強。
為了改變秦國被楚國、魏國欺凌的處境,胸有壯志的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后(時年19歲),決心復興秦國,再現穆公的偉業。秦孝公不吝重賞,下令求賢,向全天下頒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衛人商鞅就是這個勇敢的人,他從魏國跑來了,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革新,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
商鞅變法
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后裔,進行變法的商鞅
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因變法有功被封于商,故又稱商鞅。在孝公寵臣景監的舉薦下,商鞅獻上了一套“循名責實,信賞必罰”的變法計劃。秦孝公大為贊賞,決心實行變法。
第一,實行連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后來,又禁止家人“同室內息”,使父子、男女有別。此外,還“平斗俑、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推行縣制;商鞅將全國的小都、鄉、邑集合成四十一縣,縣置令、丞,破壞了舊貴族的封邑,加強了國家的集權。[24]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方便了稅收和交換。對賦稅制和俸祿制度的統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之法規定:農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稅,不努力耕作或棄本逐末者全家被罰為仆人。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賦”。后來,又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權,這是戰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為中央集權經濟的發展鋪平道路。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徭役和戶口稅,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第三,避私斗,獎勵戰功。按軍功大小取得貴族爵位,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按貴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無軍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罰。“軍功爵”是以上繳殺敵首級數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此舉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官制,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較之魏國只賞銅八兩的規定高得多。有了軍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沒有軍功即使是過去的貴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大國興起
秦國平民從此有了用戰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立軍功者能升官晉爵,極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為國作戰的勇氣,掠地和繳獲愈多也使秦國論功行賞愈有了資本……如此循環,秦軍愈戰愈強,成為一支令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國從一個西方不起眼的弱國變成為“天子致胙”,“諸侯畢賀”的軍事強國。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戰而怯于私斗”,聞戰則喜,“鄉邑大治”。連周天子也送禮給孝公,封為“方伯”(一方諸侯領袖),各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富足的國家。
商鞅推行了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運動,但卻落得慘遭車裂的下場。這對于商鞅個人來說,當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對于秦國的發展來說,商鞅苦心經營的變法成果無法抹殺,其身雖死,其法未敗,乃至“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商鞅主持的變法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后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其后出現了尉繚子、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攻滅六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40]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于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北征匈奴
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戰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犯。全國統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蒙恬于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并在黃河的一段地區因河筑塞。秦還把戰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并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區域。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于河套。這對于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
降服百越
中國境內的越人分布在華東、華南地區,分為閩越、南越、西甌等部分。閩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西甌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至于云南東南部。越人“斷發文身,錯臂左衽”,依山傍海,從事漁獵和農業。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滅楚,繼續南進,奪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今浙江紹興)。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發卒五十萬,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進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艱巨戰斗。秦軍擊敗了閩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閩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軍,也占領了番禺。只有西線的秦軍遇到西甌人頑強的抵抗。
為了解決秦軍轉餉的困難,監祿率卒在湘水、漓水間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軍和西甌人的戰斗中,西甌君譯吁宋和秦軍統帥尉屠睢相繼戰死。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謫發內郡曾經逃亡的人、贅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甌,在南越、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建置了南海郡(今廣東廣州),象郡(今廣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廣西桂平),并繼續征發人民前往戍守。這樣,幾十萬北方農民就留在那里與越人雜居,共同開發珠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