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歷代皇帝子嬰
秦王子嬰 (? - 前206年),姓嬴,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初稱皇帝,后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我們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大概是秦時明月電視劇中的吳磊。那么真實歷史上的子嬰又是怎么樣的人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AAAA,希望對你有用!
秦時明月中子嬰的形象圖片
子嬰的個人簡介
秦王子嬰(? - 前206年),姓嬴,名子嬰,或單名嬰。秦朝最后一個統(tǒng)治者。初稱皇帝,后來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但后世亦有人稱之為“秦三世”,意指其實際上繼秦二世為帝。秦二世胡亥被弒后。趙高迎立始皇帝嫡長孫子嬰即皇帝位,即位五天后,趙高企圖招引起義軍到咸陽并承諾殺死全部秦朝宗室,子嬰知道后先下手把他殺死,并誅殺趙高全家。四十余日后,劉邦首先進入關(guān)中,到達灞上后勸子嬰投降,并得到子嬰的同意。秦朝在子嬰投降的一刻正式結(jié)束。劉邦并沒有處死子嬰,而是把他交給隨行的吏員看管。項羽入咸陽城后,立刻殺死子嬰。最早記載其事跡的《史記》,對其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胡亥的侄子,即秦始皇嫡長子扶蘇之子子嬰。二是秦始皇的弟弟。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
子嬰的身世記載
最早記載子嬰事跡的《史記》,對子嬰其人,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胡亥質(zhì)子
一是胡亥的侄子,即秦始皇嫡長子扶蘇之子子嬰。《秦始皇本紀》“立二世兄之子公子嬰為秦王。”(《六國年表》作“高立二世兄子嬰”),這種說法認為“兄子”就是兄長的兒子,因為當時扶蘇已死,胡亥無子,子嬰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孫最有資格繼承帝位,所以這種說法比較可靠。
二是秦始皇的弟弟。《李斯列傳》:“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子嬰即位,患之,乃稱疾不聽事,與宦者韓談及其子謀殺高。”其實,這種說法不攻自破,始皇帝只有一個弟弟,名叫成蟜,他在秦始皇當稱皇帝之前就已經(jīng)死了,其余的兩個假兄弟(嫪毐與趙姬媾和所生之子[私生子])不到兩歲時就被秦始皇摔死了,所以胡亥死時,其余兄弟都已經(jīng)作古了。
胡亥哥哥
三是秦二世胡亥的哥哥。這一派認為《六國年表》的有關(guān)章句:“高立二世兄子嬰” 應該理解為“趙高擁立秦二世的兄長子嬰為秦王。”這種說法更站不住腳,因為秦始皇死時,只有扶蘇和胡亥兩位公子存活,所以趙高、李斯、胡亥要密謀除長以立幼,只要嫡長子扶蘇或者其他比胡亥年長的始皇帝之嫡子活著,胡亥就沒有資格即位,胡亥之所以能夠繼承帝位,之所以名正言順,那就是因為他就是當時始皇帝存留在世間的唯一的年齡最大的嫡子,由此可知,包括扶蘇在內(nèi)的胡亥的17個哥哥都已經(jīng)死了。
這幾種說法當中,“二世/兄之子/子嬰” 一說較為流行。迄今為止,從東漢班固到近現(xiàn)代,多采用此說。學界中大都支持支持第一說,就連近幾年修訂出版的《辭海》和《辭源》這兩部著名的大辭典,也都一致認為子嬰是二世兄之子,并指出是扶蘇之子(扶蘇之長子)。
始皇弟弟
也有論者如楊善群、王蘧常等人支持第二說。論點包括:
子嬰的遭遇、才干及影響力絕非秦二世或同輩所能及。
據(jù)《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記載,胡亥對待自己的兄弟絕不手軟,子嬰若為胡亥的兄長,為何能存活下來?秦始皇死時年僅50歲,扶蘇年齡大約為30歲左右。而《秦始皇本紀》中敘述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殺趙高(與《李斯列傳》中所述殺趙高過程不同),其子年齡至少有15-20歲左右,推斷子嬰年齡當為35-40歲左右,比秦始皇小10-15歲左右,與扶蘇年紀大致相當。
在兩漢時期的史書《史記》、《漢書》原文及《史記》三家注、顏師古注并無提及子嬰為扶蘇之子。
始皇侄子
尚有學者李開元、馬百非等人提出第四說,論點如下:
有關(guān)《李斯列傳》集解引徐廣說“一本曰‘召始皇弟子嬰,授之璽’”中的“弟子嬰”,應理解為“弟弟的兒子嬰”。但秦始皇的弟兄見于文獻記載的只有成蟜、母趙姬與嫪毐所生二子。所以被認為是成蟜的兒子。
《釋名釋長幼》:“人始生曰嬰”。“嬰”之名,有初生兒,年幼兒的含義。
據(jù)有關(guān)史料推測,成蟜大約出生于前256年,子嬰大約出生于前240年。成蟜于前239年降趙時,其子此時約為2歲左右,并且可能留在秦國。因與胡亥同輩且年齡較大,所以《六國年表》“高立二世兄子嬰”中的“二世兄”應理解為“秦二世的從兄”。與胡亥無皇位爭奪的利害關(guān)系,所以不在二世所欲清除的兄弟姐妹中,反而能站出來勸諫二世不要濫施誅殺。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
閻樂歸報趙高,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告以誅二世之狀。曰:“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復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以黔首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王璽。齋五日,子嬰與其子二人謀曰:“丞相高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guān)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高使人請子嬰數(shù)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柰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guān),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馀,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后,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后五年,天下定於漢。
子嬰度次得嗣,冠玉冠,佩華紱,車黃屋,從百司,謁七廟。小人乘非位,莫不怳忽失守,偷安日日,獨能長念卻慮,父子作權(quán),近取於戶牖之間,竟誅猾臣,為君討賊。高死之后,賓婚未得盡相勞,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關(guān)中,真人翔霸上,素車嬰組,奉其符璽,以歸帝者。鄭伯茅旌鸞刀,嚴王退舍。河決不可復壅,魚爛不可復全。賈誼、司馬遷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責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紀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子嬰的歷史評價
賈誼、司馬遷評價:“向使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絕也。”
班固評價:“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陳其巧,而以責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責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紀季以酅,春秋不名。吾讀秦紀,至於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司馬貞評價:“子嬰見推,恩報君父。下乏中佐,上乃庸主。欲振穨綱,云誰克補。”
何去非評價:“子嬰而秦之事去矣,雖有太公之佐,其如秦何哉?”
蔡東藩評價:“子嬰不動聲色,能誅趙高,未始非英明主;假使秦尚可為,子嬰得在位數(shù)年,興利除害,救衰起弊,則秦亦不至遽亡。然如始皇之暴虐,二世之愚頑,豈尚得傳諸久遠?子嬰不幸,為始皇之孫,賢而失位,且為項羽所殺,祖宗不善,貽禍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