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的修史背景
《南史》,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南史的修史背景,歡迎大家閱讀。
南史的修史背景
當李大師開始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沈約的《宋書》、蕭子顯的《南齊書》、魏收的《魏書》已經流傳很久,魏澹的《魏書》和王劭的《齊志》等也已成書。而當李延壽繼續編纂南北史的時候,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的編纂工作也正在進行或定稿。既然關于南北朝的史書已有多種,那么,李氏父子為什么還要另外編寫這一時期的歷史著作呢?李延壽的自序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他的父親"常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隋南北分隔,南書謂北為'索虜',北書指南為'島夷'。又各以其本國周悉,書別國并不能備,亦往往失實。
常欲改正"。于是發奮成就《南史》與《北史》。《南史》以《宋書》《南齊書》《梁書》及《陳書》為藍本,共566卷,又參考"雜史"千余卷,刪繁就簡,事增文省,其中刪《魏書》《宋書》最多,刪文多為詔誥、符檄、章表。《南史》有〈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但無表、志。顯然,在隋、唐全國統一的局面形成后,人們很需要綜合敘述南北各朝歷史的新著。
同時,分裂的封建政權互相敵視的用語如"索虜"、"島夷"之類,已與全國統一后南北各民族大融合的形勢不相適應比李延壽時代稍后的劉知幾也強烈反對這種稱謂。所以李氏父子打破了朝代的斷限,通敘南北各朝歷史,又在書中刪改了一些不利于統一的提法,正是反映了當時歷史的要求。
這也是南北史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南史的著作特點
沒有采取編年體
《南史》沒有采取編年體,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紀傳匯合起來,刪煩就簡,以便閱讀。列傳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孫,以家族為單位合為一卷,對于了解門閥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會,有一定的方便。對各朝正史以刪節為主,但有應刪而未刪的,如宋、齊、梁、陳四朝受禪前后的九錫文和告天之詞等官樣文章;有過求簡練以致混亂不確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幾州諸軍事、某州刺史的官銜,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對原書史文未能很好領會而把重要字句刪去的。《南史》中也有沈約《宋書》、蕭子顯《南齊書》等書中所未載的材料。雖然細微瑣事較多,而且雜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義的史料。《宋書》未立文學傳,《南史》以因襲為主,因而文學傳不包括宋而從南齊丘靈鞠開始。這說明李延壽撰寫《南史》《北史》的體制是匯集正史的紀傳,因而拘泥于原書,沒有達到李大師橫則溝通南北,縱則貫串幾代,綜合成為新著的意圖。《新唐書》李延壽傳的評語說,"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是不恰當的。
文字簡明
《南史》文字簡明,事增文省,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處在于作者突出門閥士族地位,過多采用家傳形式。例如將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敘述,實際成為大族族譜。以王、謝等大家為主,《列傳》多附傳,附傳的人物多屬家族成員,例如《南史·袁湛傳》附傳人物達12人,《北史·陸俟傳》附傳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鳴盛批此甚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傳文亦有重復現象。
看了“南史的修史背景”還想看:
1.三國志的特點和疑點
2.新五代史著作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