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的發展史簡介
《宋書》是一部記述南朝劉宋一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梁沈約撰,含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個別列傳有殘缺,少數列傳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補。八志原排在列傳之后,后人移于本紀、列傳之間,并把律歷志中律與歷兩部分分割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宋書的發展史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宋書的發展史簡介
書一百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梁沈約撰。有紀、傳、志而無表,成書草率,敘事又多忌諱,但保存史料較多。宋是繼東晉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晉安帝元興二年(公元四○三年),荊州刺史桓玄代晉稱帝。第二年,當時的北府兵將領劉裕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和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地起兵,推翻桓玄,名義上恢復晉朝的統治,實際上掌握了東晉的軍政大權。過了十五年,晉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劉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劉裕以后,一共傳了七代,到宋順帝升明三年(公元四七九年),又為蕭齊所滅。
宋朝國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就已開始。當時由著名科學家何承天草立紀傳,編寫了天文志和律歷志。此后,又有山謙之、裴松之、蘇寶生等陸續參預編撰。但他們任史職的時間都很短。大明六年(公元四六二年),徐爰領著作郎,他參照前人舊稿,編成"國史",上自東晉義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劉裕實際掌權開始,下訖大明時止。《隋書·經籍志》著錄徐爰宋書六十五卷,可見他的書曾和沈約宋書并行,現在《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還保存了徐爰宋書的殘篇零段。但徐爰不久為宋朝所斥退,宋朝"國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來。南齊永明五年(公元四八七年)春,又命沈約修撰宋書。這時沈約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據何承天、徐爰等人的舊作補充修訂,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永明六年(公元四八八年)二月完成紀傳七十卷。沈約在當時的奏文中說"所撰諸志,須成續上",可見宋書的八志三十卷,是后來續成的。在八志中,《宋書·符瑞志》改稱鸞鳥為神鳥,是避齊明帝蕭鸞的諱;《宋書·律歷志》改"順"作"從"字,是避梁武帝父親蕭順之的諱;《宋書·樂志》稱鄒衍為鄒羨,是避梁武帝蕭衍的諱。可見宋書的最后定稿,當在齊蕭鸞稱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五○二年)以后了。
與沈約同時或稍后,南齊時有孫嚴著宋書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紀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鮑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這些著作都已亡佚,關於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只有沈約的這部宋書。
宋書可補《三國志》之缺
沈約(公元四四一--五一三年),字休文,吳興吳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他歷仕三朝,宋時為尚書度支郎,齊代做到五兵尚書、國子祭酒,在齊梁政權交替之際,他力勸梁武帝蕭衍代齊稱帝,因而在梁朝被封為建昌侯,官至尚書左仆射、尚書令、領中書令。沈約的著作很多,但現在除了宋書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晉史、齊紀、梁高祖紀、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東漢末年以來所形成的門閥制度,到東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門閥士族擁有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特權,他們大量兼并土地,廣泛收羅"蔭戶",用各種手段霸占勞動力,極端殘酷地剝削和壓迫人民。他們以門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謂"貴仕素資,皆由門慶,平流進取,坐致公卿"(南齊書褚淵王儉傳論)。梁武帝蕭衍也極力支持士族,他在詔書中還特別提到了要糾正"冠履倒錯,珪甑莫辨"的現象(梁書武帝紀)。沈約先世,本是吳興士族,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晉書周處傳附周札傳)。沈約一門,在宋、齊、梁三代,也都仕宦顯赫。梁蕭統文選載沈約奏彈王源文,對於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類"的情況大加抨擊。因此,沈約在齊梁時期撰成的宋書,也就帶有其時代和階級的特點,它的一個突出內容,就是頌揚豪門士族,維護門閥制度。
譬如宋書列傳中,有關地主階級中代表人物高門士族的傳,幾乎占了半數。僅就王、謝二族來說,宋書里王氏立傳的達十五六人,謝氏立傳的也近十人之多。像陳郡謝弘微,傳中寫他如何忙於經營謝氏產業,傳末卻又吹捧他為人"簡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瑯邪王微,傳中只是連篇累牘收載他給友人的信,卻說他"內懷耿介,峻節不可輕干"。這兩個人因為都是高門士族,所以宋書都為他們立了"佳傳"。宋書中對於士族中的人物,總說什么是"前代名家",風度"簡貴","風格高峻","世重清談,士推素論",等等。
但宋書仍有其一定的史料價值。史通書志篇說:"宋氏年唯五紀,地止江淮,書滿百篇,號為繁富。"宋書百卷,記述六十年間的史事,保存了不少歷史資料,尤其是它收載了當時人的許多奏議、書札和文章,可以從中看出那個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的一些實際情況。如卷八十二周朗傳載周朗上書,講到貲調的為害,嚴重阻礙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卷五十六孔琳之傳、卷六十范泰傳、卷六十六何尚之傳所載關於改鑄錢幣的爭議,反映了封建統治者如何在錢幣改鑄中加緊對人民的剝削。卷五十四羊玄保傳兄子羊希附傳,收載西陽王子尚上書,提到南朝初期農村兩極化的發展,"富強者兼嶺而占,貧弱者樵蘇無讬,至漁采之地,亦又如茲"。卷六十七謝靈運傳載謝靈運的山居賦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莊園的材料。
從宋書的記載中,還可以看出那時的農民起義不但人數眾多,而且地域很廣,規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陽孫法光領導的起義(少帝紀、褚叔度傳)。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廣漢趙廣領導的起義,人數有十多萬人,起義軍圍困益州治所成都達數月之久(文帝紀、劉粹傳弟道濟附傳)。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數族起義;到元嘉末年,荊、雍、豫三州的少數族人民,起義就更加頻繁,參加的人數有發展到百余萬人以上的(夷蠻傳、張邵傳、沈慶之傳等)。這些記載雖然是極不充分,而且還是經過嚴重歪曲的,但終究為我們提供了研究當時階級矛盾、階級斗爭的線索。此外,宋書的謝靈運傳及傳末的史論,談到了魏晉以來文學的發展和演變,以及沈約自己關於詩歌聲律的主張,是研究六朝文學批評史的重要資料。夷蠻傳對於南朝前期我國和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適當的敘述。在宋書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較可取的,如《宋書·律歷志》收了楊偉的景初歷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歷、祖沖之的大明歷全文,這幾種歷法都是能夠反映當時自然科學水平的著作。《宋書·樂志》保存了許多漢魏樂府詩篇。州郡志對南方地區自三國以來的地理沿革,以及東晉以來的僑置州郡分布情況,講得比較詳細。而且在每個州郡名下,都記載著戶口數。這些戶口數固然不盡準確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當時南方人口分布的一個大概輪廓。
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時,竟有漏脫數頁或全卷的。據北宋末年人晃說之所說;"沈約宋書一百卷,嘉佑末詔館閣校讎,始列學官。尚多殘脫駢舛,或雜以李延壽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讀宋書)據前人的考訂和我們整理過程中所考查到的,宋書卷四少帝紀有闕頁,為后人所補。卷四十六除到彥之傳闕而未補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書補足。卷六十二張敷傳和卷五十九張暢傳,補闕者沒有通檢全書,把南史張邵傳后的張敷、張暢附傳也一起鈔錄進去。這樣就出現了宋書有兩篇張敷傳和兩篇張暢傳的情況。卷七十六朱修之宗愨王玄謨傳,原卷也有闕失,由后人采南史等書補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約自序中敘沈亮事,於"聯事惟忝,憂同職同"下,各本都注"闕"字,於敘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闕"字。敘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闕"字。書中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
看了“宋書的發展史簡介”還想看:
1.常熟的歷史簡介
2.乘風破浪歷史典故介紹
3.介紹指南針的發明產生了什么影響
4.南朝才子沈約的歷史
5.古墳時代的歷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