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的歷史簡介
引言:《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六韜》的歷史簡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是中國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書。中國漢族古典軍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最早明確收錄此書的是《隋書·經籍志》,題為“周文王師姜望撰”。姜望即姜太公呂望。但是自宋代以來,就不斷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從此書的內容,文風及近年出土文物資料等分析,可大致斷定《六韜》是戰國末期某人托姜望之名而撰。全書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韜》的內容十分廣泛,對有關戰爭和各方面問題,幾乎都涉及到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戰略論和戰術論。2008年4月1日出版《太公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或《太公兵法》,舊題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認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現一般認為此書成于戰國時代。全書以問答形式呈現,以周武王設問、姜太公答之,來探討各種古代軍政議題。
《六韜》的評價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
《六韜》據傳在7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義經盜得《六韜》因而作戰得以出奇制勝的傳說,使得《六韜》中的《虎韜》(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為“成功之路必讀之書”的同義詞。
《六韜》的歷史意義: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基本思想:
《六韜》一書,在軍事方面,主張“伐亂禁暴”,“上戰無與戰”,強調“知彼知己”,“密察敵人之機”,“形人而我無形”,“先見弱于敵”。要求戰爭指導者“行無窮之變,圖不測之利”機動靈活地運用各種戰略戰術。它認為作戰中最重要的是奇正變化,“不能分移,不可語奇”。對于攻城,它認為最好的辦法是圍困打援,迫敵投降。它重視地形、天候對戰術的影響。總結了步、車、騎兵種各自的戰法及諸兵種的協同戰術。它重視部隊的編制和裝備,詳細記述了古代指揮機關的人員組成和各自的職責,提出了因士兵之所長分別進行編隊的原則。它認為“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詳細記述了古代武器裝備的形制和戰斗性能。重視軍中秘密通訊,記述了古代軍中秘密通信的方式方法。它還重視將帥修養和選拔,認為“社稷安危,一在”要求將帥不僅要諳熟戰略戰術、知進退攻守、出奇制勝的謀略,而且要懂得治亂興衰之道,要能與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并提出了考察將帥的八條方法,即所謂“八徵”。在軍事哲理方面,《六韜》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它一方面反對巫祝卜筮迷信活動,把它列為必須禁止的“七害”之一,另一方面又主張用天命鬼神去迷惑敵人。它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初步認識到了矛盾的對立和轉化,提出了“極反其常"的重要辯證法思想,是對古代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貢獻。它的許多軍事思想都是建立在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如"夫存者非存,在于慮亡;樂者非樂,在于慮殃”,“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強必折,太張必缺”,“無取于民者,取民者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