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結果
番吾之戰,此戰,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后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但趙國已無力再戰,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基本概況
秦王政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軍兵分兩路攻趙,一路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向邯鄲(今屬河北)進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陽曲)后東進番吾,拊邯鄲之背。趙將李牧率軍抗擊。邯鄲之南有漳水及趙長城為依托,秦軍難以迅速突破。李牧遂決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他部署司馬尚在邯鄲南據守長城一線,自率主力北進,反擊遠程來犯的秦軍。兩軍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軍猛攻,秦軍大敗。李牧即回師邯鄲,與司馬尚合軍攻擊南路秦軍。秦軍知北路軍已被擊退后,料難獲勝,稍一接觸,即撤軍退走。
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戰役經過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軍又大舉進攻趙國。這是第三次攻趙。其兵力部署是:南路軍推進鄴邑平陽,從南面威脅趙國首都邯鄲,北路軍推進太原,經太行山進攻番吾要地。
面對秦軍的來勢洶洶,趙王遷并不怎么慌亂,因為他身邊尚有李牧在,宜安之戰中,就是這位能征善戰名揚于時的大將為趙國建樹了奇功。但是,趙王遷也有些憂慮。因為這一年趙國發生了旱災,農田受災面甚大,有的地方莊稼枯死,顆粒難收。此外,國內形勢也不夠穩定,人心惶惶。鑒于這種情況,趙王遷要求李牧盡量實施強有力的反攻,爭取首戰即勝,不要把戰事拖得太久。趙王遷本是個平庸無能的君王。他要李牧速戰速決,是怕戰事拖久了糧草難以接濟,聚糧太急則有可能誘發動亂,影響君位的鞏固。
李牧對趙王的意圖心領神會,他決定先集中兵力打擊北面來犯的秦軍,取勝后再攻南面之敵。激戰在趙國境內一片開闊的地上開始了。李牧臨陣不驚,指揮若定,先給番吾秦軍以沉重的打擊,接著跟蹤追擊,驅逐秦軍退出趙境,爾后,立即回師南進,銳不可當。漳河沿岸的秦軍聞訊,不戰而走,上黨等地的秦軍也紛紛撤退,不敢應戰,秦軍第三次進攻宣告失敗。
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戰役結果
趙軍擊潰秦軍。
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歷史影響
番吾之戰中秦軍戰敗的消息傳來,秦王政大吃一驚,他萬萬沒有想到趙軍竟有如此強大的戰斗力,李牧竟有如此高明的指揮之才。為扭轉敗局,秦王政召文武近臣聚集咸陽宮,商議對策。商議認為趙國全國大饑,國力不強,民心不穩,趙軍缺乏充足的糧草儲備,損失的兵力也難以得到補充。趙軍久暴于外,必定將乏兵疲,難以持久。而秦軍則后備充實,補給及時,完全可以通過戰略相持拖垮趙軍,待趙軍疲憊,可擊其惰歸,一舉而戰勝之。之后,秦國利用反間計,假趙國之手殺害了李牧。同時,秦國的姚賈在齊國的游說、離間也獲得了成功。他用重金買通了齊國的權臣后勝,使齊王建拒絕了與趙國的聯合。這樣,趙軍既失去了得力的主帥,又失去了齊國的外援,而新更換的將領又無領兵之才,一經交戰便被王翦率領的秦軍擊敗。趙王遷此時已喪失斗志,郭開力主投降,打開了城門,于是秦軍浩浩蕩蕩地開入城中,趙王遷也作為俘虜被安置在房陵,至此,延續了二百多年的趙國宣告滅亡。
秦滅六國之戰番吾之戰歷史意義
番吾之戰,為趙國贏得喘息時間,獲得短暫的穩定。但由于在肥之戰及此戰中損失慘重,趙國軍事實力喪失殆盡,已無力組織遠程追擊及反攻,僅能退守邯鄲,暫時自保。所以此戰僅為擊潰戰,未能圍攻殲秦軍。這是秦、趙兩國交戰中,趙國最后一次取得重大勝利。李牧在戰前準確判斷敵情,是此戰獲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