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人物介紹
項伯(?-前192年),名纏,字伯,出生于下相,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項伯人物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項伯人物介紹
項伯(?-前192年),名纏,字伯,出生于下相,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項羽統兵后,他任左尹,為令尹的副職,隨項羽一起進入關中。曾在鴻門宴中保護劉邦。漢王朝建立后,劉邦為感念項伯當年在鴻門宴時的解救之恩,賜予項伯劉姓,并冊封為射陽侯。及后再遷為大謁者,曾平定英布之亂。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嗣子有罪,不得代,國除。
項伯的家族
父親
項燕,楚國名將。秦國率兵滅楚時遭大敗,自殺。
兄弟
項梁,項伯之兄,與項羽起兵反秦,后遭章邯打敗戰死。
子女
劉猷,項伯唯一的兒子。
相關事件
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發布命令: 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并不知情,在大戰即臨,霸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有恩于他,兩人關系極好。項伯不愿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至霸上,找到張良,告以 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去。張良借口說,危難時棄人而逃是不義的,遂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鴻門宴》的項伯
項伯于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不辭辛苦,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 一是秦滅后劉邦與項羽已成一對生死對手,自己身為楚軍高級將官,當朋友之誼與政治利害相沖突時,究竟應把什么放在首位;二是要讓張良離開霸上,可以找出多種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實情相告知。當真話有泄露軍機之嫌時未必不可以說些善良的謊話。項伯對兩個問題顯然均未考慮,他把朋友之誼凌駕于政治關系之上,也沒有說謊話的準備,因而向政敵之友泄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張良提出危難時不能棄友自逃,這和項伯要喚走張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項伯也就同意了張良的請求,遂聽任軍中機密直送政敵劉邦。
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敵,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遂把項伯選定為行事的突破口。他對項伯極恭敬地以兄長的禮儀約見、祝酒,結為親家,又以圓通的理由,誠懇地解釋了產生誤會的事情,表明了他對項王的忠誠之心。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忠誠,甘愿充當雙方和解的中介人,不僅給劉邦提出了一個自認不錯的主意,而且說服項羽善遇劉邦,為劉邦到新豐鴻門道歉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次日的鴻門宴上,范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讓乘機殺掉劉邦,項羽因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定劉邦為忠誠有功之將,因而對范增的暗示默然不應。當范增召來項莊即席舞劍時,項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意,立即拔劍對舞,常用身體遮護劉邦,使項莊一直難于下手。在項伯看來,劉邦來鴻門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實際上是自己請來的客人,對他的性命負責是自己應盡的道義責任,何況自己與劉邦已在昨晚結為親家,更有一層親戚關系包含其中。
項伯勸項羽勿殺太公,所言道理雖不清晰、充分,但絕非是出于仁道主義則可以肯定。因為項羽坑殺活人無數,從未見項伯有勸諫的表示。他自己在九江王英布反叛投漢后,奉命收集九江散兵,也殺盡了英布的妻子兒女。此事出面相勸,一定是他想起了四年前劉邦與他在關中霸上的婚姻之約,既然結為親家,就有保護親家翁的義務。項伯勇敢地承擔起了保護太公的責任,真實的心境不好說出,只好語焉不詳地用大話勸阻,這其實是他政治立場的又一次表露。如果說分封諸侯之前,楚漢對立之勢尚不明朗,項伯庇護劉邦的一切行為可以用頭腦不清來解釋,并加以諒解;那在楚漢戰爭已近四年的廣武對峙之時,仍然暗存庇漢的態度,就難以作出正常的解釋。
項羽敗亡后,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地在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南。賜其姓劉,但后來未見劉邦的哪位兒女與其子輩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左傳 · 僖公二十三年》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劉邦賜項伯姓劉,不知是賞以同姓之尊,還是要借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約,因為當年霸上結親本來就是劉邦臨時求助的手段。項伯在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其嗣子項睢因罪未承爵。
在項羽自盡、漢王朝建立后,劉邦為感念項伯當年在鴻門宴時的解救之恩,賜予項伯劉姓,并于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冊封其為射陽侯(射陽今江蘇揚州寶應射陽湖鎮一帶)。及后再升遷為大謁者,曾平定英布之亂。孝惠三年(公元前192年)去世,嗣子有罪,不得代,國除。
司馬遷在《漢功臣侯表》中解釋項纏(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時說: “漢王與項羽有郄于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楚軍的左尹高官在漢軍打敗項羽時“嘗有功”,這是耐人尋味的情況,其政治品格已躍然紙上。
項伯人物評價
戰爭的勝負最終還是決于人心的向背。自楚漢相爭以來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先后背楚歸漢,就連項氏的親屬項襄,也已看清形勢,早在漢王二年劉邦兵敗彭城后不久,就已投降到劉邦的帳下。項伯深知項羽剛愎自用,嗜殺成性,弄得-人怨,盡失民心,雖然作戰勇猛,卻無謀略,往往是西馳-,疲于奔命。眼下的態勢是漢軍越戰越強,諸侯歸附,而楚軍卻越戰越弱,前景暗淡。如果貿然把太公(劉邦的父親,劉邦彭城兵敗后被項羽所俘)殺掉,將來劉邦坐了天下,項氏就是罪及九族。項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盡量減輕項羽的罪過,以便保全項氏的后代。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以后,劉邦對項氏的枝屬果然一個不殺,而且還先后封了項伯等四人為侯。就是對項羽本人,也葬以魯公之禮。 所以產生了2種觀點1:項伯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是間接支持中華民族統一事業的功臣。 2:項伯的所作所為都是基于自己個人利益的考慮,雖然間接達到了快速統一的目的,但是完全忘記了民族大義,只能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
看了“項伯人物介紹”還想看:
1.秦朝歷史人物項伯簡介
2.秦朝歷史人物司馬道子簡介
3.歷史人物傳記
4.關于項羽的人物事跡
5.張良的簡介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