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澤鄉起義的簡介
大澤鄉起義,又稱“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發生在秦朝末期,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一部分,大澤鄉起義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封建統治,拉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大澤鄉起義的原因
秦始皇后期,秦王嬴政大興土木,為了抵抗匈奴,發兵三十萬,征民夫幾十萬修建長城,死傷無數;之后他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阿房宮。到了秦二世胡亥繼位,昏庸無道,征用大量民夫和囚犯修建秦始皇陵墓,無一人生還。一時間造成農田無人耕種,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押著九百民夫到漁陽看守,在壯丁中挑選了兩個個子大、能力強的擔任屯長,這兩人一個叫陳勝,是給人當長工的;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苦農民。陳勝年輕時,給雇主在田間勞作,對旁邊的人說“茍富貴,勿相忘”,其余人笑他癡人說夢,陳勝嘆息著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時逢七月,他們在大澤鄉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按照法律規定都是要殺頭的。驚恐之余,陳勝沉著思考,決定不做俎上魚肉,任人宰割。遂找來兄弟吳廣說:“如今留下也是死,逃走也是死,還不如拼上一拼,起義干一番大事,為國而死。”吳廣聽后,心里敬佩陳勝之余,更加堅定了他的決心。
于是他們利用鬼神迷信,用朱砂在白布條上寫著“陳勝王”的字樣,后被其他人發現,大家都很驚訝。如此這般還遠遠不夠,吳廣偷偷到古廟中在夜里模仿狐貍的聲音叫喊到“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半夜聽到都驚恐起來。陳勝。吳廣平常在這些人中人緣好,所以當他們表明目的的時候,大家都很支持。后來,吳廣故意激怒營衛,殺了他,眾人群起攻之,他們擁戴陳勝、吳廣為頭領,占領了大澤鄉,正式拉開了農民起義的序幕,大澤鄉起義之后各地百姓紛紛響應,農民起義大有燎原之勢。
大澤鄉起義的意義
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征發閭左貧民到漁陽戍邊,陳勝、吳廣等900余民戍卒前往漁陽。大家都是貧民,一路上互相交流、互相扶持,對于秦的暴政都是敢怒不敢言。
七月正是梅雨季節,連續多天的雨水淹沒了大橋,致使他們被困,眼看著規定的期限就快到了,再趕也來不及了。大家都知道,按照秦國的律法,延誤了軍期,最后都會被處死。事態緊急,陳勝、吳廣兩位屯長商議,發動大家的力量,逃走也許還有一線生機。遂鼓動一起戎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公子扶蘇的名義,高舉為國而死的旗號,煽動其他人支持他們的想法。陳勝高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對大家說沒有人生來就是有富貴的命,沒有人生來就是受苦的。為了讓大家忠心跟隨,還利用鬼神,將用朱砂所寫“陳勝王”字樣的白布條藏于魚肚中,后被人發現,說是天意,再加上百姓長年受苦秦的壓迫,日子實在難過。便殺了看押他們的官員,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運動至此開始。
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平民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是中國農民自發的進行一次反對封建強權的戰爭,給當時秦二世胡亥所統治的暴秦政權帶來毀滅性的打擊。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雖然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武力支持,最后以失敗告終,但是此次起義動搖了秦朝的統治,為后來劉邦、項羽滅秦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澤鄉起義的成語
鴻鵠之志:陳勝年輕時給人當雇工時,對田間一起農作的人說“茍富貴,勿相忘”,在不被人看好時,又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揭竿而起:公元前209年,秦朝廷強征了一批平民到漁陽戍邊看守。時逢七月,天降大雨,道路不通,延誤了規定到達漁陽的期限,按照秦律是要被處死的。情急之下,作為屯長之一的陳勝毅然決定謀劃起義,遂找了另外一位也是窮苦出身的屯長吳廣商議,吳廣完全贊同陳勝的想法。二人決定揭竿而起,發動起義。
為了鼓動大家參與其中,陳勝說:“天下苦秦久矣”。認為秦二世昏庸無道,當立公子扶蘇,然扶蘇被胡亥害死,現在我們假如用公子扶蘇的名義發起起義的號召,將會有很多人響應。為了讓大家信服,還使用迷信鬼神,魚肚藏書用以表明他們乃是天命所歸。
到了半夜,吳廣又偷偷點起一堆篝火,裝作狐貍叫,還大喊著“大楚興,陳勝王”。之后,吳廣故意挑事,順手殺死了那個被激怒的營衛,陳勝大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殺死另外一個營衛,紛紛揭竿而起,占領了大澤鄉。陳勝是有戰略的意識的農民領袖,打下陳縣后,建立了張楚政權,推動了全國范圍反動暴秦斗爭的高潮。吳廣率領義軍久攻滎陽不下,被部下設計殺害,攻秦隊伍也全軍覆沒,陳勝在逃跑的途中也被殺害,大澤鄉起義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