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游有什么特點
秦始皇虎踞中華大地后,構筑了從咸陽輻射全國、四通八達的馳道,從統一天下的第二年起,他開始舉行了大規模的巡游。12年為帝,先后巡游達5次,平均2年多一次,死于第六次巡游途中。那么秦始皇巡游有什么特點?
秦始皇巡游特點:出巡頻率高
在秦始皇統一全國稱帝的十一年間,共有五次出巡,按年頭來記占稱帝年份的近1/2,這樣高的出巡頻率在中國古代帝王的交通行為總體比較中是排于前列的,也遠遠高于《尚書·堯典》所說天子“五載一巡守”的出巡頻率。
秦始皇巡游特點:出巡季節安排多遵古制
秦始皇巡游的出行季節一般以仲春二月居多,唯三十七年《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出巡時間是“十月癸丑”,頗異于古制。
秦始皇巡游特點:出游歷時較長
雖然秦始皇每次出游歷時長短在文獻中的記載不甚明了,但仍可據相關史實做出較明晰的推斷。具體依據,一是根據三十七年巡游的路線、行程和所用時間推算出秦始皇出巡的平均速度。二是根據二世元年秦二世巡游的路線距離及所用時間和時代相距不算很遠的漢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南巡史事引為參照。三是根據當時的交通狀況及巡行過程中要進行祭祀山川諸神、垂詢地方行政教化、游覽山水、體察民風民情活動所需時間進行修正。經推算,秦始皇幾次外出巡游的平均歷時約為五到六個月,其中短者:二、三個月,如二十七年、二十九年,長則幾近…—年,如三十七年巡游,歷時即約十一個月。
秦始皇巡游特點:在海濱逗留時間長
秦始皇巡游的時間特征還表現在大量的時間是在海濱渡過的,在四次東巡中,瀕海而游的時間幾乎占總出游時間的一半,其中二十八年出巡,“登瑯邪,大樂之,留三月”,僅在瑯邪一地,就停留了三個月。
秦始皇巡游特點:時間安排比較科學
秦代沿用顓頊歷法,以十月為歲首,九月為歲尾[19]。由此考察秦始皇出巡的方向路線和行程時間,可發現秦始皇每次出巡的方向路線和行程時間,可發現秦始皇每次出巡皆能結合各地的氣候條件作出較為合理的安排。例如,巡游渤海之濱的時間大多在夏季;秦始皇三十七年于歲首十月出巡,關東各地和都城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即將進入嚴冬,所以,這次出巡選擇南出武關至去夢,在東南吳楚之地度過了寒冬和初春,至夏季始北行至渤海,與秦始皇二十八年一樣,在最適宜避暑的海濱之地度過了盛夏。秦始皇三十二年和秦始皇三十七年,游歷代、雁門、云中、九原諸郡的時間分別是夏季和秋季,夏季北地氣候溫涼,秋季天高云淡、秋高氣爽,在氣候上都屬于游憩休閑的最佳季節。
歷史評價
從司馬遷所寫的的《秦始皇本紀》記述看,在秦始皇的最后11年(含去世的當年)中,秦始皇有5年巡行各地(公元前216年的“微行咸陽”不算)。未出巡的年份,秦始皇也以不同的方式關注著各地,如公元前214年之“略取陸梁地”,公元前213年之“筑長城及南越地”(《正義》謂“戍五嶺”。《通鑒》作“處南越地”),公元前212年在作阿房宮的同時還有“除直道”以及徙民麗邑、云陽之舉。
秦始皇多次而且主要是巡行東方郡縣。東巡中較多的是“刻石頌秦德”,強調的是“歌功頌德”,從刻石的內容來看,應該視為一種政治宣傳,其中包含著一些政治主張。另外,經過巡視了解,也有為日后作某些決定參考之意。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為秦東門”之措施,應該就是他前幾年視察之后為東部“邊界”所作的結論。
秦始皇北巡,目的是為了對付匈奴。匈奴是一個長期的邊患,秦始皇兩次巡視北邊以及發兵“擊胡”、修長城等等,取得了“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成績,因為秦始皇知道“也”的問題,史書記載因此而派蒙恬發兵擊胡。
秦始皇為鞏固統一還進行了“平南越”。也許秦始皇沒有來得及南巡,但公元前214年“以謫戍南嶺”的記載卻是確鑿的,較早的記載還有《淮南子·人間訓》、《淮南衡山列傳》等幾處更具體的材料。《通鑒》綜合記述說:“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代初平南越”。總之,秦始皇在最后十年,做了那么多事,是頗有建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