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巡游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結束了戰(zhàn)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jù)紛爭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nèi)建立起了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王朝。統(tǒng)一大業(yè)完成后,為了申張秦法、宣揚威德,為了考察軍事和政務,也為了求神問仙、祭祀天地,秦始皇決定進行巡游全中國。那么秦始皇巡游的原因是什么?
秦始皇巡游的原因:宣德?lián)P威、安宇天下的政治目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一統(tǒng)天下后,就急不可待地頻繁出巡,以圖通過宣德?lián)P威,使六國舊民從精神上對其臣服,以達到安定天下,成就萬世之業(yè)的政治目的。從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短短的三年內(nèi)秦始皇就在舊六國的領地上巡游了一遍,在各地刻石頌功,涉及范圍甚廣。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秦始皇在以宣德?lián)P威、安宇天下為目的的巡游中,有幾個重要的活動區(qū)域:即齊地、燕北趙代之地和東南吳楚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國通過玩弄權詐外交手段兵不血刃滅亡了齊國,齊地的人力物力藉此保存下來。齊依山傍海,商業(yè)繁榮,經(jīng)濟發(fā)達,是老牌強國,它既是秦人征調(diào)糧賦的基地,也是足以動搖秦王朝統(tǒng)治的物質(zhì)基礎。齊是六國中最后一個被滅掉的國家,統(tǒng)一之初的秦政權對齊地的統(tǒng)治從而也就顯得特別粗疏、薄弱。這一切秦王朝當然不會熟視無睹,掉以輕心,故而秦始皇在頻繁巡游東方六國時,表現(xiàn)出對齊地的特別關注,四次東巡中,有三次游歷齊地。
對統(tǒng)一后的秦帝國來說,匈奴是北疆的一大邊患。公元前2l5年,命蒙恬率大軍北征,不僅收復失地,還拓展了疆域,隨后又把秦、趙、燕長城連為一體,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陽的萬里長城以及大量障塞,成為秦王朝固守北疆、順利對百越和西南夷用兵的有力屏障。所以秦始皇對此非常重視,先后兩次巡視北邊。
在秦始皇東巡的意圖中,還有一個政治目的不容忽視,這就是所謂“東南有天子氣,因東游以厭之”。秦統(tǒng)一后,吳楚之地仍潛伏著取秦而代之的政治基礎和濃郁的不滿情緒,秦始皇視之如心腹之患,故借巡游和視察政務,予以鎮(zhèn)壓抑制。后世有不少文獻記載了他在巡行吳楚之地過程中,采取更改地名、挖斷地脈、修筑厭氣臺等種種手段破壞金陵(秣陵)、朱方(丹徙)、剡山、徐州等地“天子氣”的活動。
秦始皇頻繁出巡除其政治目的外,也與秦人的文化傳統(tǒng)及秦始皇本人的個性特征有關。秦人好慕遠行,有其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秦國國君多有不辭辛勞,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頻繁遠行的歷史記錄,而以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為甚。及至始皇,有所謂“勤本事”、“夙興夜寐”、“朝夕不懈”、“視聽不怠”, 以及“至以衡石量書, 日夜有呈,不中呈不休息”的勤政風格。使得秦始皇事必親躬,到實地去體察民風民情,做政治巡游。故而秦始皇為帝期間頻繁出巡,既有其政治目的,也有秦人文化傳統(tǒng)和秦始皇本人性格特征的驅動。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即位初年),就前往東方巡行,從其與趙高的對話和東巡中所表現(xiàn)出的行政節(jié)奏,即可以看出這位新帝對秦始皇勤政風格的繼承,也可反映出秦人好慕遠行的文化傳統(tǒng)。
秦始皇巡游的原因:虔誠的宗教情感
根據(jù)湖北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日書》和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墓竹簡《日書》及有關文獻記載進行充分研究,認為秦代宗教信仰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秦代普遍盛行多神崇崇拜,神權思想支配著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活動。及至始皇,神學思想在其十余年短暫的統(tǒng)一帝國歷史上,成為其統(tǒng)治的支柱之一,當時全國各地的山山水水無不有神存焉。從其分布看,一是東方的神學思想和神祗,以齊地即山東為中心;一是秦人本土的神學思想和神祗,以陜西西部為中心。東西方的諸神,組成了秦王朝的眾神之舟,這是先秦及秦王朝時的宗教文化背景。
在這樣的背景下,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終說,到泰山封禪,在各地祭祀天地山川鬼神,“遂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這不是秦始皇的迷信,而是整個時代的迷信。秦始皇于稱帝后的第二年就迫不及待地去泰山封禪,在先后兩次巡游東南吳楚之地的過程中,有,‘過彭城,齋戒禱祠,”“浮江,至湘山祠”,“行至云夢,望祀虞舜于九疑山”,“上會稽,祭大禹”等祭祀活動。秦人雖居西北內(nèi)陸,但秦雍地神祠有所謂“四海”之神的記述,表明秦人對于海神,也有虔誠崇拜的意識。齊地是秦帝國東方神學思想和神祗的中心,屬于齊人神秘主義傳統(tǒng)文化崇拜對象的“八神”,其祭祀之地大多位于海濱。“日主”祠成山,“月主”祠萊山,“陽主”祠之罘,“四時主”祠瑯邪,“天地主”祠泰山、梁父等。所以,懷有虔誠宗教情感的秦始皇四次巡游齊魯海濱,并多次登臨之罘、瑯邪、成山等地。
秦始皇頻繁東巡祭祀山川鬼神還有另一層深意,《史記·封禪書》道:“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岳、四瀆皆并在東方。”對秦而言,不但四瀆而且連五岳也都在東方。秦崛起于西方,乃根基所在,不想向東遷都,便欲以東巡達到“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的宗教目的。
秦始皇巡游的原因:求仙長生的期望
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終,又迷信封禪說。但是,鬼神的魔力對于秦始皇還不限于此,在祈禱天神護佑其帝王基業(yè)的同時,還滋生出另一種強烈的欲望,這就是長生不老,由此引發(fā)求仙與求不死藥的狂熱行為。
由于燕齊瀕臨渤海,常有海市蜃樓出現(xiàn),燕齊之地的人們便結合傳說中的海外國度,組合成了一個令人向往的神境仙界,故而方術文化傳統(tǒng)悠久,至始皇時,之罘、瑯邪、成山等地,仍是方士們活動的中心。當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至瑯邪時,燕齊之地的方士們就聞風而動,云起霧和,“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嚌人方士的上書正合秦始皇的心愿,從此,始皇帝便與徐福一幫方士們結下了不解之緣,秦始皇時代狂熱的求仙活動由此而始。秦始皇三十二年東巡,到碣石,找到燕人盧生,讓他求羨門高誓去找神仙,又讓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藥。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最后一次出巡時,秦始皇有所謂“自以連弩候大魚出射之。自瑯邪北至榮成山,弗見。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的舉動,可以看作秦始皇親自進行海上求仙的努力。對于死亡恐懼,對于長生不死的癡迷,在方士們“不死之藥殆可得也”的蠱惑下,使秦始皇每次巡游都要在海濱逗留較長時間,尋尋覓覓,為探求虛無飄渺的海上神仙傳說進行了畢生的努力,直到死都還奔波在尋仙的途中。
方士們所述的海中三山,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幻影,秦始皇多次海濱巡游,進行求仙及不死藥的努力,連神山的影子都沒見到,這是必然的結果。然而“意得欲從”的始皇帝,是不滿意這種結局的,于是始皇下令在蘭池中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山,《三秦記》云:“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為池,筑蓬、.瀛,刻石為鯨,長二百丈”。秦始皇對長生不死的渴望,以及到死的執(zhí)迷不悟,并沒有給后代的帝王們以警示,同樣具有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晚年和秦始皇一樣沉湎于求仙與求不死之藥的活動之中。求仙不成,遂在建章宮北面的太液池筑了幾個島,喚做蓬萊、方丈、瀛洲,雕刻了許多石魚、石鱉排在上邊,算是到了海上仙山了。不料秦皇、漢武這種借崇神以自娛的園事活動,卻奠定了中國古代園林文化模山范水的基本構想和造園方法,對后世園林景觀營造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并逐漸演化為中國園林造景藝術的一種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