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背后的原因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今天學習啦小編將與大家分享: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背后的故事;
郡、縣為春秋戰國至秦代,逐漸形成的地方政權組織。春秋前期,楚、秦、晉等諸侯國開始在國內一些地方設縣;春秋末期,各諸侯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郡的面積雖比縣大,但因地處偏遠,行政建制一般比縣為低。戰國時,各諸侯國在邊地分設郡、縣,逐漸形成縣統于郡的兩級制。
“郡”字,從邑、君聲。君本義為至尊,奉守軍令以行君政之地為郡。“縣”字,從系持,為倒首,倒首系掛之為懸。“懸”、“縣”古時通用。縣與王城懸隔千里,取遙遠之意。楚莊王滅陳置縣,縣名至此始。
《說文》曰: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春秋左傳》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說明春秋前期縣大于郡。公元前350年,秦國商鞅變法,遷都咸陽,置三十一縣。其后變法圖強,兼并一日千里:公元前327年,秦滅西戎設義渠縣;公元前278年,占郢城置南郡;公元前277年,定黔中設黔中縣;公元前272年置南陽郡;公元前249年置山川郡;公元前248年置太原郡;公元前242年置東郡;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公元前223年置楚郡;公元前222年置會稽郡。至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天下。
秦始皇分天下為36郡背后的原因:采納李斯的意見;
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設守、尉、監各官。三年后,攻克南越陸梁地,增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同時收取河套以南土地,設置四十四縣。是為一統天下,大功告成。
郡的轄屬初本無定制,代有更替。秦統一天下后,確立郡、縣兩級制,郡比縣大。漢代以后承襲,至宋代改郡為府,郡制遂廢。秦漢以后,縣的行政長官,萬戶以上稱縣令,萬戶以下稱。唐代之縣分上、中、下各級,故不再以令、長分稱。宋代稱為知某縣事,元代稱縣尹。明清稱知縣,為正七品,俗稱“芝麻官”。
春秋前期,各國始設郡、縣,意在固邊。因為近畿之地,肥碩之地均已分封,故設置郡縣以疇邊,管理懸隔千里之地。秦一統天下以后,丞相綰奏曰:“燕、齊、荊地方遙遠,不設置王,無法鎮守,請立諸子為王。”秦始皇將事交付臣下商議,李斯力陳分封之弊,強調統合為一,設置郡、縣,永保天下安寧。郡縣制是對分封制的否定,強調中央集權,保障政令暢通,確實優于封建制,深得秦始皇的肯定。但秦始皇想通過實行郡縣制,防止分裂,消弭混亂,永保江山社稷太平,豈不是異想天開。
延伸閱讀
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 ,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 。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 。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 。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 。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 ;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 ;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