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國歷史地位小論文
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將在歷經十年的運籌帷幄,南征北伐之后,終于將六國一一平定,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的龐大帝國——秦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秦朝中國歷史地位小論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秦朝中國歷史地位小論文:
公元前221年時中國歷史上一個特別值得記住的年份。這一年,秦王嬴政和他的文臣武將在歷經十年的運籌帷幄,南征北伐之后,終于將六國一一平定,建立起了一個大一統的龐大帝國——秦朝。讓我們簡單回憶一下六國滅亡的順序和時間: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僅僅用了是個春秋,秦王嬴政就給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戰國時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那么,這個龐大的大一統王朝——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怎么樣的呢,他的締造者,又做了哪些工作來鞏固這個王朝呢?
【秦朝中國歷史:秦國的崛起和統一六國】
據史料記載,在秦始皇繼位之前,秦國的先君有三十五位。從有確切時間記載的秦莊公開始到秦始皇嬴政繼位的時間將近六百年,而這六百年恰恰是中國的西周東周時期。周朝初年,周武王滅商之后,大封諸侯,但當時諸侯中并沒有秦。直到西周第八位天子周孝王時期,善于養馬,深受周王喜愛的秦人首領非子,才被封于秦地,這是秦人采邑的開始(僅僅是卿大夫級別)。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時候,秦襄公因為在戰亂中勤王有功才被正式封為諸侯。到了秦孝公時期,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進行變法,改革了政治制度(即建立中央集權制的雛形,官僚制的雛形,軍功爵制,連坐制),經濟制度。變法使得秦國從偏居一隅的一個小國開始走向強大。數百年的歷史基業傳承到了秦王嬴政的手上,通過他的廣納賢才,在手下足智多謀的文臣武將的幫助下,將早已腐敗到根子上的東方六國一舉殲滅。
就這樣,自春秋時期以來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終于結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建立了起來。
【秦朝中國歷史·中央集權】
隨著大秦帝國的建立和一系列法令措施不失時機的制定和頒布,嬴政終于完成了歷代秦王所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兼并六國,一統天下,給中華五千年的史書獻上耀眼的篇章。面對著自己大一統的壯麗河山,面對著自己前無古人的皇皇功業,一個新的制度——中央集權制全面建立。
秦國的中央集權制并不是在統一六國之后才開始的。早在商鞅變法的時候,中央集權制的雛形就已經建立。經過多年的時間和鞏固,秦朝的中央集權已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嬴政首先在自己的稱謂上下了一番功夫。從“三皇五帝”中取兩個字,合成“皇帝”,以體現他所創下的舉世無雙的功績。接著,又廢謚號,做了一系列的有關稱謂上的工作,力圖建立一整套皇帝專權制度,正名,神化自己的權威。于是,中央集權正式建立,具體為:
(1)政治方面: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即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別為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太尉(負責管理軍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召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互相沒有統屬關系,由皇帝掌握最終決斷權。地方實行郡縣制,皇室任免郡縣的主要官吏;
(2)經濟方面: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納稅;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修馳道。
(3)文化方面:書同文,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焚詩書”,加強思想控制;以吏為師,嚴禁私學。
這套中央集權的制度,歷朝歷代一直使用,只有小的修修補補。可以說是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秦朝中國歷史·統一文字,度量衡】
統一六國后,秦始皇不僅在政治制度,組織制度上鞏固統治,同時在文化和經濟政策上也頻出大手筆。
(1)書同文字,政令一統 經過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時間,各國的文字字形不一,影響交流,不利于一個大帝國的信息傳遞,政令貫徹。于是,秦始皇下令全國采用小篆為規范字形。
(2)統一貨幣,控制經濟 戰國時期,不僅各國互相攻伐,而且各國的貨幣也不盡相同。當時通行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形態。一是布幣,二是刀幣,三是圓錢,四是銅貝。由此看,統一貨幣是勢在必行了。統一貨幣的根本目的是在于鞏固政治統治。六國貨幣龐雜即是六國正直紛亂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為了建立和政治統一相匹配的經濟體系,必須在貨幣政策上實現統一。于是秦始皇采取兩種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
(3)法度歸一,車輛同軌 度量衡分別是三種單位。度是計量長短的器具;量是測量體積的器具;衡則是計算重量的器具。在秦朝,度量衡得到了統一。
秦朝中國歷史地位:
我們普通人去看歷史上的秦朝,會覺得它的國祚很短,才15年。秦歷二世而亡,始皇帝修阿房宮,修長城,征南越,北擊匈奴,賦稅重,人民苦不堪言。但是,我們從一個大的角度上看,會發現,秦以后的中國歷史很有意思。
首先,以魏晉南北朝為分界點,它的前面和后面各有兩個統一的王朝(秦,漢,隋,唐),并且都是前面一個短,后面一個長。秦朝,正式開啟這歷史邏輯規律的開端。其實,秦朝時期是中國歷史“換屆”的時期,既換統治階級,又換國家形態。秦以前的統治階級是領主階級(此時天子,諸侯,大夫都是世襲的,貴族制),秦以后是地主階級(只有皇帝世襲,官僚制)。秦以前國家形態是邦國制,以后則是郡縣制。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不再實行封建制(即封土建國)。就是要變貴族世襲制為官僚不世襲制,變邦國制為帝國制,由地主階級取代領主階級稱為統治階級。很顯然,這是一次大換屆,因此社會矛盾很尖銳,階級沖突激烈。再加上新的統治階級沒有治理經驗,選擇了錯誤的意識形態(法家學說),采用了錯誤的統治方式(暴力方式,嚴刑峻法,重賦稅),弄得天怒人怨,終于是二世而亡。
因此,秦朝的統治階級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過河,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先河,同時也用一個大一統朝代的滅亡警示著歷朝歷代。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歷史作用毋庸置疑,盡管國祚很短,在中國的歷史上,仍然有不可磨滅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