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
抗日戰爭的勝利,改變了當時的世界格局,為中國(包括中華民國及之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后的發展和在國際舞臺上的突出地位奠定了基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抗日戰爭
戰爭背景
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逐漸強大后,逐漸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維新拉開帷幕之時,天皇就在《五條御誓文》和《御筆信》中正確提出日本的對外方針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以追溯到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八瑤灣事件而向當時臺灣動武,事后清朝政府與日本簽訂《北京專約》。1894年,日本在接連入侵占領朝鮮、琉球后,進而發動甲午戰爭進攻中國的東北與山東,中國清朝政府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并被迫簽署《馬關條約》,其中包括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中國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賠償二億兩白銀軍費及開通口岸等。此役后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急轉直下,而日本則躋身為列強之一。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日本為八國聯軍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并于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并獲得戰爭勝利。通過《樸次茅斯條約》,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南滿洲鐵道及旅順大連租界特權。190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清朝被迫增開十六處商埠,并在營口等地劃分日租界等。1907年,日、俄簽訂《日俄協定》、《日俄密約》,承認彼此利益并中國東北北部和內蒙古劃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從此,日本中國東北和內蒙古東部稱為“滿蒙”,加上日本1910年通過《日韓合并條約》吞并了朝鮮半島,日本在東北亞獲得了進一步侵略中國的跳板和前沿基地。同時,日本大力發展高達科技,妄圖以此稱霸亞洲。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德國租界,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1月18日,日本跟急于想稱帝的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中國北洋政府雖然參加一戰并為戰勝國,并在巴黎和會中提出廢除外國在華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華駐軍等七項希望取消日本強加的“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但列強紛紛拒絕,并簽署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1年的辛亥革命并沒有結束中國國內混亂的局面,而各國勢力均在不同軍閥中選擇己方的代理人,此后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時期。
九一八事變
1931年7月23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同胞書》,號召“攘外必先安內”、“故不先滅赤匪,恢復民族之元氣,則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粵逆,完成國家之統一,乃不能攘外“。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炮轟沈陽城,由司令本莊繁親自策劃,在沈陽附近的柳條湖破壞了一小段南滿鐵路,誣蔑此為中國軍隊所為,當夜向沈陽北大營之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標志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
張學良等部獲知后,認為這和1928年的皇姑屯事變如出一轍,遂令部下“避免與日軍發生沖突,蔣中正亦發電“不得與日軍反生沖突”,日軍遂北大營
內的守軍繳械、俘虜。駐防沈陽的中國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張學良命令部下嚴禁對日軍作戰,但團長王鐵漢等仍率部進行了抵抗,黃顯聲領導的沈陽警察也成為東北為數不多的給予日軍打擊的武裝力量。但他們皆不敵日軍,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們在繳械之后大多被屠殺。東北主要軍事負責人張學良引咎降職,后赴歐洲躲避輿論譴責。
偽滿洲國
事變兩個月內,日軍占領中國東三省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龍江遭到馬占山部等的強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損失。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民眾自發組織了大量東北抗日義勇軍抵抗日本軍閥侵略,這些抵抗得到了關內民眾同情和聲援,國民政府亦在1933年起支持東北義勇軍,成立東北協會,負責人裴毓貞,并先后學生送往黃埔軍校,如宋長志、王多年(后任金防司令)等。1932年3月,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其傀儡政府名義上的領導人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進攻上海閘北,一·二八事變爆發。駐守上海的第十九路軍(粵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帶領下展開回擊,隨后張治中率中央軍第五軍增援上海,雙方陷入僵持。英國、法國、美國三國公使介入調停。中共隨即擴張在江西的勢力,導致抗戰不利。中日雙方簽署《淞滬停戰協議》,規定中國國民黨軍隊不得駐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隊,日本取得在上海駐軍的權利,參與抗戰的主力國軍第十九路軍不得不離開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軍則撤退至蘇州、南京一帶,6月,日本軍閥全部退回日租界。
華北事變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閥在中國北方的軍事行動并沒有停止,反而軍隊開進長城一線,進犯熱河、察哈爾兩省,史稱“長城事變”。1933年1月,日軍進占山海關,開始向中國關內進攻。熱河省會承德遭到襲擊,僅10余天即告陷落,駐守平津的西北軍第二十九軍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率所部3個師北上參戰,終不敵裝備精良的日軍和偽“滿洲國”部隊,長城抗戰失利。同年5月,日本軍閥向察哈爾進攻,并一度占領察北重鎮多倫,然而不久馮玉祥和吉鴻昌發起組織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經過5天的激烈戰斗,奪回多倫,并成功日本軍閥驅趕出察哈爾。5月31日,中日簽署《塘沽協定》,國民革命軍退出熱河和冀東,日本打開了通往華北的大門。《塘沽協議》后,由于日軍戰略重點轉向準備對蘇作戰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針由單純的武力征服改變為在繼續準備發動武力進攻的同時,全力推行
“華北自治運動”。
1935年1月中旬,日軍制造了“察東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認察哈爾沽源以東地區為“非武裝區”。5至7月,其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關東軍奉(今沈陽)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張北事件”,脅迫南京政府批準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梅津達成的條件,即“何梅協定”,及察哈爾代理主席秦純與土肥原簽定的“秦土協定”,接受日軍所提取消冀、察兩省境內的國民黨黨部等多項要求,使河北、察哈爾兩省的主權大部喪失。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輿論,要求華北五省自治。
日軍繼“豐臺奪城事件”后,再次收買漢奸、流氓發動“香河暴動事件”,并同時加緊進行以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為重點對象的上層策變活動。1935年,誘其出任華北共同防赤委員會委員長,誘惑不成后轉而策動灤榆區兼薊密區行政督察專員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一月后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同時繼續對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壓力。經過日軍、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間一系列的討價還價,1935年12月18日,終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體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實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在日本侵略者的壓力下,南京國民政府特派宋哲元為委員長,王揖唐、王克敏等為委員。
在此期間,中國青年發起的反分裂、反割據愛國運動,要求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的一·二九運動。華北事變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標志。
福建事變
1933年12月,國民黨內的左派和蔡廷鍇、李濟深及蔣光鼐的十九路軍領導人組織“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紅軍簽署《抗日停戰協定》,力圖挽救危局,史稱“福建事變”。但由于蔣介石對十九路軍進行進行鎮壓,加之當時中共領導人奉行的“左”傾關門主義政策,僅僅53天中華共和國就被蔣中正擊敗,之后,蔣介石撤銷了十九路軍的番號,十九路軍這支名揚四海的抗日部隊的歷史到此結束了。
西安事變
部分激進學生不滿于蔣的“攘外必先安內”,隨即發生暴動。這給剛剛完成長征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擴大影響力的機會。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開了瓦窯堡會議,決定按照共產國際在西班牙的活動,以建立統一戰線為方式抵御法西斯國家的侵襲。該年底,毛澤東發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期希主動和合圍陜北根據地的東北軍張學良、西北軍楊虎城部磋商結成抗日反蔣的軍事同盟。并借助各種渠道與國民黨中央試探妥協的可能性。但蔣介石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意圖,并調遣撤回關內的東北軍和西北軍繼續圍攻共產黨的陜北革命根據地。
在此情況下,張學良及楊虎城決定接受共產黨的聯合抗日主張。1936年12月,蔣介石親自來到西安“督戰”,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施“兵諫”。這次事變最后在國民黨、共產黨和其他勢力的協商下,得到和平解決,國共兩黨也達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協定,成為日后影響抗日戰爭的關鍵因素之一。紅軍從陜北南下,占領了西安附近地區。周恩來、葉劍英、博古代表中共中央開始和國民黨中央展開關于合作的談判。大批在十年內戰期間被關押的共產黨政治犯被釋放,中共中央派遣劉少奇到天津指導北方局工作。同時,蔣介石開始全面加速抗戰的政治、軍事、經濟準備,包括在上海至南京一帶修建了三道國防工事,進口了大量德國裝備武裝中央軍。
戰后結果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八年抗戰,日本方面315,861人陣亡,502,213人受傷,不包含大量依附日軍的中國部隊,偽軍等。
抗日戰爭中,中國國民政府軍兵力最高時達500萬人。中國國民政府領導下的國民政府軍與日軍共有22次大型會戰、1117次大型戰斗、小型戰斗38931次。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海軍艦艇全部損失、損失戰機2468架。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部隊包括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后方及日占區進行游擊戰。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游擊隊共作戰125165次,斃傷日軍52萬0463人、偽軍49萬0130人,俘虜日軍6213人、偽軍51萬2933人,日軍投誠746人、偽軍反正18萬3632人。擊落飛機約42架,繳獲長短槍68萬2831支、輕重機槍1萬1895挺、各種炮1852門。《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
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于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于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按1945年貨幣折算,約為6500億美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一千四百萬壯丁被拉夫后死于饑餓疾病。
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余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余人。關于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后,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后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余億美元。
勝利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完全勝利。洗血了中國民族的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為中國的獨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礎。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斗爭支援了其他國家人民的斗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