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介紹
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隨著時間的變遷,朝代的更替,文化的演變和傳承,出現了人民聚居的城市、鄉村,這些聚居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級旅游景區、中國十大古城之一、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具潛力十大古城之首。
商丘古城的建城史可追溯到4400年前的契時代,現存地上的歸德古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歷史。商丘古城之下同時疊壓著周朝時期的宋國都城、秦漢時期的睢陽城、隋唐時期的宋城、北宋時期的應天府南京城、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的歸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體的大型古城遺址。
城內地勢呈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建筑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多為走馬門樓和四合院建筑群。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內出過兩位大學士(宰相)、五位尚書以及十幾位侍郎、巡撫、御使、總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頗多。原有的水井、廁所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門兩側建有兩個水門,將水排進護城河。寬闊的護城河碧波蕩漾,環繞全城,水下疊壓著漢朝與唐朝的睢陽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歸德府城舊址,河中小島上有10幾座各具特色的樓臺亭閣。現存古城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內方外圓,形似古錢。磚城周長7.25華里。城門為拱券式,至今保存完好。原城門外,還各有一甕城,甕城成半圓形,城門于正門不相沖,北門向西,東門和西門向南,南門向東,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門八開”之說。
現存整個商丘古城規劃嚴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樸,舉世罕見,是一座很有科研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唯一一座保存最為完整的府城級古城。
商丘古城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宋襄公、宋文公、南子、莊子、惠子、原憲、司馬耕、欒布、灌嬰、申屠嘉、劉武、魏元忠、張方平、朱德潤、滕賓、沈鯉、侯方域等。
古城聞名海內外的景點主要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唐朝忠烈張巡祠,北宋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府書院,明清時期歸德府城墻,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所建的壯悔堂,清代歸德府城內富商豪宅之一的穆氏四合院,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廟建筑歸德府文廟是春秋時期孔子講學之處。
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的自然景觀奇秀多姿,獨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環繞閬中古城,四周青山擁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的水墨丹青,渾然天成。古城三面環水,一面傍山,人杰地靈,素有“閬苑仙境”的美譽。從風水學的角度上看,閬中無疑是一座風水寶地。
商周時代,閬中是巴國北部重鎮。東周戰國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國由重慶遷都閬中。秦統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從古到今,閬中縣制未動,縣名不改,是全國少有的至今保持原名的縣城。閬中歷來是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閬中設置郡、州、府、道治所,清政府還曾在閬中設四川省會達17年之久。
古城閬中的建筑風格體現了我國古代的居住風水觀,由于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古城風貌得到了天然保護,城內的古街道交錯縱橫,91條街巷中有20多條街巷仍保持著唐宋時的建筑風格。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間處理,建筑物的外觀造型,構造方法,細部裝飾和材料選用等方面,都具有獨特風格。閬中古城內的民居屬于明清風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則具有清朝精美繁復的特點,并且多以典雅精致的雕繪藝術為特色。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內回廊曲徑,古樸典雅,具有南方園林特色。在街道交匯處,往往有樓臺拔地而起。
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十座古城之一。
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實行“郡縣制”以來,平遙城一直是縣治所在地,延續至今。平遙古城歷盡滄桑、幾經變遷,成為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縣城的原型。
平遙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墻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墻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筑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這個呈平面方形的城墻,形如龜狀,城門六座,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城池南門為龜頭,門外兩眼水井象征龜的雙目。北城門為龜尾,是全城的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都要經此流出。城池東西四座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甕城城門均向南開,形似龜爪前伸,唯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開。它凝示著希冀借龜神之力,使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安然無恙,永世長存的深刻含義。城墻上還有72個觀敵樓,墻頂外側有垛口3千個,傳說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賢人的象征。
中國歷史十大文化古城荊州古城
荊州古城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又稱江陵,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周朝封楚國先君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荊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魏、蜀、吳為奪取荊州,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和大量的三國遺址。三國時荊州乃劉表的封地,后歸西蜀,為關云長所鎮守。楚紀南故城,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歷時400多年,有20代國王在此建都。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當時的土筑城墻,至今仍存。
荊州古城墻盤旋于湖光山水之中,依地勢而起伏,順湖池而迂回,蜿蜒伸展,狀若游龍。巍巍古城已有20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的古城墻為清順治三年所建。東門城樓(賓陽樓)仍屹立于城墻之上。護城河修砌一新,九龍橋臥于碧波之上,東門廣場上有鳳鳥騰飛大型不銹鋼塑像,東門內有江陵碑園。各種碑文記述了古城的歷史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