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
歷史偉人事跡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通過研究和學習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偉人事跡,可以促進文化交流和互鑒,增進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1】
選賢任能一定要堅持正直原則。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改變了齊國的落后面貌,富國強兵,齊國一舉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由此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對于怎樣選拔人才,齊桓公并沒有不十分明確標準。
一天,齊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來到馬棚視察養馬的情況。他一見養馬人就關心地詢問:“你覺得哪一件事最難?”養馬人一時難以回答。其實,養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備料,飲馬溜馬,調鞍理轡,接駒釘掌,除糞清欄,哪一件事都不是輕松!管仲在一旁見養馬人尚在猶豫,便代養馬人回答說:“以前我也養過馬,依我看,編排用于拴馬的柵欄這件事最難。為什么呢?因為在編柵欄時備用的木料往往有彎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讓所選的木料用起來順手,使編排的柵欄整齊美觀,結實耐用,開始的選料就顯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樁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樁時用了彎曲的木料,隨后你就得順勢將彎曲的木料用到底,像這樣彎曲的木料之后緊接著使用彎曲的木料,那些筆直的木料就難以派上用場。相反,如果一開始就選用筆直的木料,繼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場了。其實,選拔人才同編柵欄選料的道理是一樣的,國家在起初選拔肩負重任的人才時,必須慎重行事,從一開始就把握正直的標準,以便今后按這樣的標準選賢任能。”
聽了管仲的這一番高論,齊桓公深為佩服,確定了以正直作為國家選拔賢才的標準,世代相傳。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2】
劉備借得荊州后,壓根不想還給東吳。孫權派魯肅討了幾次都沒討到,非常惱火,就采納周瑜的計策,用妹妹做誘餌,打算把劉備騙到東吳,扣為人質,逼他歸還荊州。
定下計策后,孫權就派人到荊州,說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劉備一直單身,十分同情,愿將妹妹嫁給劉備,請他到東吳迎娶。劉備可不傻,一聽就知道孫權不懷好意:“我已年過半百,孫權的妹妹卻是妙齡女子,他怎肯將妹妹嫁給我這個老頭子?恐怕是想把我騙到東吳去做人質,逼我還荊州吧?我才不上他的當。”
諸葛亮卻搖著鵝毛扇說:“主公但去無防,我自有妙計,包你既娶到孫權的妹妹,又不用歸還荊州。”
劉備問:“軍師有何妙計?”
諸葛亮的妙計是到緊要關頭才能給人看的,他微笑著說:“我已將妙計裝在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著喝主公的喜酒呢。”
劉備終于動了心,決定去東吳迎娶孫權的妹妹。關羽和張飛都說萬萬不可,大哥這一去,恐怕就回不來了。劉備安慰他們說:“你們什么時候見軍師失算過?有軍師的妙計,十個孫權再加十個周瑜,我也不怕。”
劉備帶著趙子龍去東吳。臨行時,諸葛亮交給趙子龍一個錦囊,說妙計就裝在里面,叮囑趙子龍一定要到東吳后,才能拆看。
劉備一行乘船順江而下,很快就到了東吳水面。風浪很大,船晃得厲害。趙子龍想等風平浪靜后再看軍師的妙計,劉備卻說,現已進入東吳地界,危險重重,萬一東吳水軍襲擊,想看妙計都來不及了。
趙子龍覺得劉備說得有理,就將錦囊拆開。不料一股旋風襲來,頓時巨浪滔天。趙子龍站在船頭,縱然武藝高強,也因船只顛簸摔了個嘴啃船板,幸好雙手抓住船幫,才沒掉到水里。可諸葛亮給他的妙計,連同錦囊一起掉到風浪里,打個轉就不見了。
風浪平息后,趙子龍一行人劃著木船,在江面上轉了好幾圈,又派幾個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尋找,都不見妙計的蹤影,倒是那個漂亮的綢緞袋子還掛在船底的一顆釘頭上,裝了一袋子的臟水。
丟失了軍師的妙計,劉備不敢去娶孫權的妹妹了,他決定先回荊州。可他們正要掉轉船頭,就聽到有人喊:“劉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飛快地駛來,船上站著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仔細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劉備,逼他歸還荊州。趙子龍帶領將士拼死抵擋,才得以脫身,但劉備的左腿中了一箭,趙子龍也被周瑜的長槍刺傷了右臂。
回到荊州后,劉備一瘸一拐地走下船來。諸葛亮吃驚地問:“主公,你沒有采用我的錦囊妙計?”
劉備生氣地說:“妙計被風浪卷走了,錦囊還在。”他把臟兮兮的袋子扔到諸葛亮的腳下。
趙子龍捂著手臂上的傷口問:“軍師,你那妙計到底是什么?”
諸葛亮撿起錦囊說:“我想讓你們到了東吳后,就沿路宣傳孫權是請主公來娶他妹妹的。這事鬧得越大,孫權就越下不了臺,你們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孫權的妹妹。”
趙子龍埋怨說:“不就是幾句話嗎?軍師為什么不預先告訴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裝到袋子里,還必須到東吳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點兒丟掉性命啊!”
諸葛亮追悔莫及:“我沒想到江上風浪那么大。”
此后,諸葛亮有什么妙計都當面講清楚,再也不敢裝到錦囊里故弄玄虛了。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3】
“天王巨星”蘇東坡
蘇東坡才華出眾,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因此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蘇東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
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蘇東坡游覽西湖時,忽然著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蘇東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萬分地說,她自小就仰慕蘇東坡,但一直無緣相見,現已嫁為民妻,今日親眼看見自己的偶像,也了卻了多年的愿望。之后,美女粉絲給蘇東坡彈奏了一曲古箏,便駕船翩然而去。蘇東坡無比感慨,為此,他寫下一首《江神子》。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有一個叫李琪的粉絲,非常想要蘇東坡的簽名墨寶,但一直沒有機會。多年過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簽名墨寶,眼看蘇東坡就要調離黃州,她心急如焚。離開當日,黃州官員設宴為蘇東坡餞行,宴席就設在李琪所服務的酒店。真是天賜良機,李琪決定豁出去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東坡酒興正酣。看到時機成熟,李琪便捧著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隨即拿出自己的隨身汗巾,求蘇東坡簽名墨寶。蘇東坡倒也爽快,讓李琪取來筆墨,揮手便在汗巾上寫道:“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到此,即擲筆袖手,復與賓客談笑。只寫兩句?這可把李琪急壞了,于是她再次跪拜,求蘇東坡再續。蘇東坡大笑,接著寫了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書畢,在座賓客無不擊節贊嘆,李琪也了卻多年心愿,激動得流下眼淚。
蘇東坡59歲時被貶至惠州,當時,他的鄰居溫氏有個女兒叫溫超超,年方16歲,貌美如花。在當時,16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但溫超超的眼光極高,任提親的踏破門檻,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她才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興地對人說:“嫁人只嫁蘇東坡!”于是,每天晚上,溫超超不顧其淑女形象,愣是翻過高墻,來到蘇東坡窗前聽他吟詩誦讀。一個晚上,窗外的溫超超被蘇東坡發現了,慌亂之中,溫超超馬上就翻圍墻跑回家中。蘇軾跟蹤尋到溫家,問其緣故。溫父無奈地告訴了蘇東坡實情。蘇東坡并不是好色之徒,他答應溫父,要給溫超超找到一個好歸宿。但天有不測風云,不久,蘇東坡就又被貶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蘇東坡遇赦放還,途經惠州時,溫超超已經抑郁而終。
在京城的皇宮里,蘇東坡的粉絲也不在少數。當時,皇宮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宮女都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她們對蘇東坡的一貶再貶非常憤慨,但始終無能為力。北宋元豐年間,“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逮捕下獄。宋神宗當時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獄,神宗為此悶悶不樂。后來,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搬出了當年宋仁宗“吾為子孫得兩宰相”的祖訓,為蘇東坡說情。最終,宋神宗決定對蘇東坡從輕處理。所謂的“吾為子孫得兩宰相”,其實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對蘇東坡愛戴有加的一個體現。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蘇東坡的粉絲。有一回,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在遼國,蘇轍驚奇地發現,遼國人常常向他打聽蘇東坡的情況。后來,蘇轍在給蘇東坡的信中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遼國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高麗國有兩個兄弟,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他們分別取名為金富軾、金富轍。軾和轍,正是蘇東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見,蘇東坡被外國人崇拜的程度。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4】
康有為曾是炒房高手
中國傳統文人,通常羞言金錢,以“銅臭味”鄙視之。故不少優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產,不諳經營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華橫溢,文思敏捷,又具備超人的經濟頭腦,懂得理財。康有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對房地產有著敏銳的判斷力,好幾次牛刀小試,便獲利不菲。其點子之準,下手之穩,就算現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為流亡海外多年,其間得到了許多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這是他得以周游列國的重要經濟保障。但他也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賺了不少錢,特別是在房地產上屢有斬獲。
比如1906年春節期間,他訪問墨西哥,受到當地隆重接待。當時墨西哥城正在籌款修筑有軌電車,他敏銳地意識到電車軌道經過的`地方,必將成為人氣旺盛的商業圈,地價必定隨之飆升,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賺錢的機會,便大量購置電車軌道經過之處的地產。沒過多少日子,這些地價果然上揚了好幾倍,他輕輕松松獲得了10多萬銀元的贏利。
應該說梁啟超也是賺錢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會”的名義,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華僑集資,在上海創辦“廣智書局”和“新民叢報社”。他憑借自己的知識資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萬銀元。當時康有為因逃避清政府追殺而避居印度吉大嶺,經濟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馬上匯出1800銀元,資助康有為。
有道是“此一時,彼一時”,當康有為在墨西哥的房地產上狠賺了一筆之時,梁啟超的“廣智書局”卻陷入虧損的窘境,康有為得知后馬上寫信詢問梁啟超需要多少錢?梁啟超回信說:“每年費用3000銀元。”康有為立即匯出5000銀元:給梁啟超本人3000銀元,給梁啟超在澳門的家屬1000銀元,給梁啟超的兄弟學費1000銀元。出手之闊綽,堪與當今那些房地產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結為同盟早已美名遠揚,在經濟上互相施以援手,也傳為佳話。
康有為晚年經濟狀況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為55歲那年結束流亡生涯回國,廣東政府發還了被清朝政府抄沒的康氏家產,并加發官產作為對康有為流亡15年的賠償。資本貴在積累與增長,康有為非常清楚這一點,通過炒房地產來獲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戲。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賃上海新閘路16號辛家花園,每月租金120銀元,一住8年。這期間他看到上海房地產的升值潛力巨大,便馬上變賣了廣東的房產,在上海買入地皮。沒過多久,上海的地皮飛漲,康有為又大賺了一筆。接著他又投資交通干線附近的房產,同樣獲利頗豐。
1921年,康有為在愚園路自購地皮10畝,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園住宅,取名“游存廬”,十分豪華。晚年時他還在別處修建、購買了3座別墅,分別為杭州西湖的“一天園”、上海楊樹浦的“瑩園”和青島的“天游園”。“一天園”占地30余畝,歷時4年才建成。“瑩園”建成后轉讓給別人,屬于短線投資項目。青島的“天游園”原來是總督樓,康有為購買后加以改擴建,他的生命最后終結于此。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5】
魏文侯講誠信
戰國時代,魏國的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于他處處誠信待人,無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魏國因此迅速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定,次日下午到郊外去打獵練兵。到了次日,下朝后舉行宴會,魏文侯準備在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可是,宴會快結束的時候,天上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看看快到中午了,雨還是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魏文侯起身對席間的`眾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郊外去打獵練兵,那里已有人在等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走上來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么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魏文侯看看天色說:“打獵練兵是不成了,可是得告訴一下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眾臣中有一位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馬上去告訴。”魏文侯把手一擺說:“慢,要告訴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跟人家道歉才行。”說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往管理山林人的住處去。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6】
西漢時,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單于派漢朝叛使、被單于封為丁靈王的衛律前來誘降。衛律說:"蘇先生,我從前背叛漢朝歸降匈奴,受到單于大恩,封我為丁靈王,擁有數萬奴隸,馬匹、牲畜漫山遍野。你今天投降了,明天也和我一樣富貴,若白白地流血犧牲,又有誰知道你呢!"蘇武怒斥道:"衛律,你身為漢民,不顧恩義,叛國投敵,你雖然能得逞于一時,最終卻逃脫不了天地良心的審判。"
衛律見蘇武不屈服,只得向單于報告。單于見蘇武很有氣節,十分欽佩,更想招降他。于是把蘇武囚禁在一個大地窖里,不給飲食,蘇武只得嚼雪止渴,用氈毛充饑。后來單于又將蘇武移到北海荒無人煙的地方,逼迫他牧羊。北海在今蘇聯境內的'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蘇武到了北海,匈奴停止了對他的食物供應,他只得覓野鼠掘草根充饑。在這荒漠上,除了叢生的野草,就是漫天的風雪,終年見不到一個人影。蘇武抱著代表漢廷的旄節牧羊,無論坐臥行走都拿著漢節。歲月一天天流逝,節桿上綴的三重旄牛尾都落盡了。
十九年過去了,蘇武歷盡艱辛,終于回到自己的祖國。他出使還是壯年,及至歸國,頭發胡須全白了。歲月改變了他的容顏,卻改變不了他忠于祖國的赤子之心。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7】
孔融(公元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為當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孔融是當時比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剛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小時候家里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哩。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他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很稱贊他。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8】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從皇帝的官員)、尚方令(負責朝政的官員)蔡倫奏請東漢和帝準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后,非常滿意,當場贊揚了蔡倫的這一創造發明,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
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先進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保存,所以人們后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于一片簡只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后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也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折重達一石(約五十斤左右)。后來人們用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于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于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監督制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制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著要制作出一種輕便易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于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入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游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著不動了。
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里捧著濕濕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
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為是什么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
蔡倫卻仿佛什么也沒聽見,仍然癡癡地捧著。
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著不放,嘴里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監們都糊涂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么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
蔡倫雙手捧著,三步并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么形成的?”
農夫笑著回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里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么的,它們被水沖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
蔡倫抬頭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里后,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制作中,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
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最后終于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
人們為了紀念蔡倫,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9】
華佗是古代三國時的神醫,他料病如神,預知生死,治療神奇,手到病除,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把醫術學得那么好嗎?請接下來看。
華佗小時候失去了父母,母親因病而死。華佗發誓,長大以后一定要做個醫生,治好百姓的病。于是,他踏上了學醫的旅程。
華佗出了京城,聽說某某山上有一座廟,廟里有一位長老醫術高明,他風餐露宿,爬山涉水,不管喬風下雨,還是不停止學醫的征途。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于到了,但由于過度連勞累,突然放松所經以就倒下了。
那位長老救了他并收他為徒。長老開始讓華佗干些粗活,但華佗做什么事都全心全意,沒有半名抱怨的話。后來,華佗發現,長老把自己的醫術的精華和心血都記錄在幾本題目叫《醫案》的書上,量是他總是找準時機看上幾眼。長老正在看那本書,華佗見了,急忙搶過小徒弟給長的洗腳水,沖上了樓。他一邊給長老洗腳,一邊悄悄地看著《醫案》,長老猜透了他的心思,于是說:“華佗啊,你想看這本書就拿去吧!”華佗大喜過望,他顧不著給長老洗腳了,拿起書便沖下樓去。
經過幾天的學習,華佗的醫術大有長進,但他還是虛習求學。長老時不時也帶他去看病。
一天,華佗在看《醫案》。一個小徒弟跑過來了,他大聲說道:“華佗,師父生病了!”華佗急急忙忙地跑上樓,摸著師父的脈,華佗的臉逐漸從緊張到放松。原來,師沒生病,而是在試探他的醫術呢!當華佗下去的時候,一看糟了,《醫案》被蠟燭的火燒了半邊了。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在屋子里團團轉,于是,他憑著自己的記憶重新寫了《醫案》。
第二天,師父說:“華佗,那本書帶來了嗎?”化佗把自己抄得那本給了師父,他說:“師父,這本不是原來的那本,這本是我憑記憶重新寫的,原來那本已經燭火燒了。”師父一看,微微一笑,說:“華佗,你真過目不忘啊!”原來的那本并沒燒,而是又在試探他呢!華佗長大后,為百姓治病,成了人人夸贊的“神醫”。化發圾了麻沸散和“五禽戲”。
但是,一代神醫最終死在曹操的監獄里了。
中國歷史偉人事跡材料【篇10】
漢朝的時候,有一位歷史學家叫司馬遷。他祖上幾輩都是國家的史官,負責記錄歷史。司馬遷年輕時立志繼承家業,寫出一部完整的史書。他離開長安,到各地遠游,考察歷史古跡,搜集到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了解了英雄豪杰和人民群眾的動人事跡。這使他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決心把那些豐功偉績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的人們。后來他父親去世了,他接著做了史官,想到自己的志向,就開始寫作。
沒想到這時候,一次政治事件把他卷了進去。司馬遷為國家著想,說了幾句真心話,得罪了漢武帝,被處以死刑。要免死只能出錢贖身或接受腐刑。司馬遷家里沒錢。他萬不得已,接受了腐刑,以求活下去。腐刑是最殘忍的刑罰,失去男性特征,成了宦官一類的人。這對司馬遷是多大的打擊呀!有的人認為他不該怕死貪生,甘受污辱;朋友們也疏遠了他。司馬遷不去辯解,只是夜以繼日地寫作。多少年后,他終于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記》。這時候,他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人都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死了有如九牛亡一毛,有什么可怕的?我是為了寫這部史書而求生的呀!我不愿意我們國家的歷史在我手里中斷,英雄的事跡在我心中埋沒。現在書寫成了,就是讓我死千次萬次,我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