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
事跡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你知道哪些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篇1
追了半個月的《蘇東坡》,昨晚看完了。這無疑是部成功的歷史劇。以蘇軾為線索,使觀眾明白宋朝的興盛衰亡原因。君主遠小人而近賢臣,則國盛,反之,則國衰。
雖然本劇為了體現蘇軾的文學才能和政治之道,把其他同期的政治文人反面性格描述得比較過頭,可是我還是喜歡上了這部劇,并且一看就斷不了。當蘇軾閉眼老去的那一刻,我的心情如同當時的百姓一樣沉重。蘇軾離世了,去天上繼續做他的文曲星了;大宋少了一位憂國憂民的好官,世界少了一位詩文書畫皆精的大才子。悲傷的同時,我又為他終于擺脫人世間的疾苦開心,他終于不用受制于人,勞苦奔波于世。
原本對蘇軾也就《水調歌頭》,《赤壁賦》的印象,現在真的從心底里喜歡這個愛國愛民,為人正直的東坡先生。他不畏強權,敢于直面圣上,擊鼓為民請命;他不怕降罪,開糧倉,解民缺糧之困;他勘察地情,挖井引水,解人民飲咸水之苦……這樣的事太多了,我腹中墨水畢竟遠遠比不上這位東坡先生,不知該如何去表述了。
通常觀后感,應該有對自己生活的思考,我這里也來說下。像我這樣的弱小女子,在平凡的崗位做著平凡的小事,關于天下,我既沒有什么發言權,也不甚關注;說到自己,與蘇軾一比,簡直無地自容。遇到客戶催單就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心里團團轉,若更悲劇者,發貨方無法準時發貨,我便恨不得能到工廠,逼他給我變出貨來。如果像我這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歡,那蘇軾這一生可就有得罪受。但他沒有,并且,每貶至新處,總能做些政績來,他做事從不為取悅領導階級,只一心為著百姓,我想這就是他總是“貶不敗”的原因吧。
人生不如意事太多,如何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這是值得我一生探索的事。我要好好向東坡先生學習!
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篇2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頭山,山上有一塊牛眠石,石上有一個很大的牛腳印。傳說那是朱元璋為結交天下豪杰義士,積蓄起義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東闖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趕著牛來到靈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爛爛,一個個瘦得"洞簫腳、筆管手"。他們縮在一塊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問他們,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因為旱災,山上的草都枯。孩子們死了。牛沒有吃飽,回家又要挨財主的毒打了,還不給飯吃。他們已經二頓飯沒吃了,一個個餓得連動也不能動了。
朱元璋聽了很同情這些窮孩子,就說:"他不讓你們飯吃,我們殺他的牛吃吧!"說完,他一劍把牛頭砍下來,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撿來柴草,燒火烤起牛肉來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們一個個吃得肚子圓圓的,直打飽嗝。可是,一個孩子卻說:"咱們把財主的牛殺了,回家怎么交代?"聽他這樣說,孩子們一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教給他們一個好辦法。
朱元璋叫一個孩子跑到財主家,對財主說:"老爺,事情不好了。那條大黑牛跑到懸崖上,前腳掉下崖去了,我們小伙伴拉著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來,請老爺快去。"
財主聽了,急忙往山上跑,來到山上,牛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牛尾巴。孩子們告訴他,牛的前腳掉下崖,他們拉著牛尾巴,想把牛拉下來,誰知把牛尾巴拉斷了,牛摔下崖去了。財主跑到崖邊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頭、牛皮。牛摔死了,財主罵罵咧咧回去了。
其實,那牛頭、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丟下山去欺騙財主的。
據說,這些放牛孩子就跟著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頭牛,在靈秀山踩出一個大腳印。這腳印至今還在哩。
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篇3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里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并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于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并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營后,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后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后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篇4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制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為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谷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
歷史偉人的人物事跡精選篇5
安史之亂也稱天寶之亂,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于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于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后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