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事跡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那么你知道哪些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篇1)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頭山,山上有一塊牛眠石,石上有一個很大的牛腳印。傳說那是朱元璋為結交天下豪杰義士,積蓄起義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東闖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趕著牛來到靈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爛爛,一個個瘦得"洞簫腳、筆管手"。他們縮在一塊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問他們,為什么哭得這樣傷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因為旱災,山上的草都枯。孩子們死了。牛沒有吃飽,回家又要挨財主的毒打了,還不給飯吃。他們已經二頓飯沒吃了,一個個餓得連動也不能動了。
朱元璋聽了很同情這些窮孩子,就說:"他不讓你們飯吃,我們殺他的牛吃吧!"說完,他一劍把牛頭砍下來,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撿來柴草,燒火烤起牛肉來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們一個個吃得肚子圓圓的,直打飽嗝。可是,一個孩子卻說:"咱們把財主的牛殺了,回家怎么交代?"聽他這樣說,孩子們一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教給他們一個好辦法。
朱元璋叫一個孩子跑到財主家,對財主說:"老爺,事情不好了。那條大黑牛跑到懸崖上,前腳掉下崖去了,我們小伙伴拉著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來,請老爺快去。"
財主聽了,急忙往山上跑,來到山上,牛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牛尾巴。孩子們告訴他,牛的前腳掉下崖,他們拉著牛尾巴,想把牛拉下來,誰知把牛尾巴拉斷了,牛摔下崖去了。財主跑到崖邊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頭、牛皮。牛摔死了,財主罵罵咧咧回去了。
其實,那牛頭、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丟下山去欺騙財主的。
據說,這些放牛孩子就跟著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頭牛,在靈秀山踩出一個大腳印。這腳印至今還在哩。
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篇2)
赤心報國,無數愛國人士前仆后繼,一百多年前,中國還是一個任人宰割的時代,是鄧稼先發明了核武器,帶領中國走向成功。
在他的心中,事事都輕,人民最重,他清楚,人民國家是一切,為人民,他奮斗了二十八年。
為了祖國不再任人宰割,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未來二十八年里,他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了世界先進水平。
終于,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中國打開了邁向世界的大門。伴隨著原子彈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望著滾滾硝煙,他自豪的笑了,這是他用汗水和血液創造出來的,讓中國步入正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誰,默默無聞是他,無私奉獻是他,鞠躬盡瘁仍是他。
鄧稼先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為了他的祖國榮譽,為了中國國防科研事業的發展,他甘當無名英雄,默默無聞奮斗了數10年,他常常在最關鍵的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體現了他崇高無私的奉獻精神。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不幸去世,鄧稼先爺爺,我一定要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報效祖國為己任。您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您雖然去世了,可是卻一定會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請永遠銘記著偉大的科學家---鄧稼先。
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篇3)
歷史的星空,因有許多杰出的人物而光輝燦爛——鄧稼先就是其中我最佩服的一位。
“君視名利如糞土,許身國威壯山河。哀君早辭世,功勛澤人間。”這是張愛萍對他一生的概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的描述了他。
在1986年里,國內公開了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名字,當人們終于解開當年戈壁灘上升起的蘑菇云的謎時,鄧稼先卻沒有機會去受到別人的崇拜了——他已安然地閉上了眼睛,跟這個世界再見了。但,他那兩彈元勛的稱號,卻永久地閃耀著光芒。
他為我國的核武器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一直站在中國核武器和氫彈研究的第一崗位上。在一次核試驗中,滿載著鄧稼先及其他人希望的核彈,直接從高空中摔到地上,沒有出現那代表著成功的蘑菇云。是什么原因導致沒有出現蘑菇云呢?百思不得其解的鄧稼先,硬是一個人,親自去找碎片查明原因。他一個人捧著核彈碎片,像捧著寶貝似的仔細檢驗。后來得知是降落傘的問題,他才沉重地松了一口氣——其實只是因為降落傘!但,他卻因為這件事,受到了嚴重的輻射。其實他也知道這樣會受到輻射!但,他卻毫不猶豫的去了。他已經受到了一次致命的傷害。
在之后,他衰老得特別快,最終以癌癥住進了醫院。楊振寧去醫院探望鄧稼先,拍下了他們最后一次見面的情景。照片中,鄧稼先拖著沉重的身體,勉強地露出了微笑——在他身體里,出血不斷,止都止不住。
他死了,我想,他應該是帶著滿足辭世的——他已經通過自己一生堅持不懈的艱苦奮斗,把成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貢獻給了祖國,完成了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建設好祖國。
他是最有中國人樸實氣質的人。我每次想到鄧稼先,腦海中就會浮現著這幅畫面:在蓬斷草枯的沙漠,狂風呼嘯,荒蕪生機。鄧稼先不顧這樣荒涼的環境下,依然在測試導彈。他為我們中華民族,做出了永遠杰出的貢獻!他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傲!
這樣的人,讓我敬佩。
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篇4)
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里歡慶勝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并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于塞北草原上與匈奴的野戰并無多少經驗。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營后,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后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后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
秦統一六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后修筑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后受遣為秦始皇巡游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歷史人物事跡及精神品質(精選篇5)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學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