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
通過傳承和弘揚歷史偉人事跡,可以讓人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歷史,培養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1
蘇軾曾把酒問月的起始,我想問問母愛的開始。從那遠古時期極暗極冷的巖洞中一個溫暖的懷抱,還是月圓之時微笑中的憐愛?這份無可追瀕的愛,踏過唐時花,宋時雨,一路不曾停息。月有陰睛圓缺,而母愛卻鮮有偏移和缺失。我認為它就是生生不息,溫和平緩,但于危難時刻噴涌而出,氣勢恢宏的一條穿越千萬年的長河!
在這個稍嫌冰冷的物質年代,有這么一種愛,堅守一份純粹無私和輝煌,它是母愛,是天下母親不約而同,與生俱來的高尚。再刻薄的評論家也不敢對這樣一種神祗般的愛發出一聲挑釁,再窮兇惡極的歹人也要對這種光明的愛低頭。你永遠不能戰勝一個母親!為了維護母愛,上天似乎賜予了廣大母親們一種意志和最優秀的戰士也難以戰勝的力量。比如,誰會去問一個母親怎樣抬起壓在孩子身上的巨石;比如,誰會去探究一個母親怎樣跑出那樣快的速度去接住墜落的嬰兒……母愛讓所有或平庸或高貴或婉約或剛強的母親成為了世間神話。
我的母親很平凡,但是在我眼里很偉大。從我出生那一刻起您便將我捧在手心視我如寶,歲月無情地折磨著您,銀絲霸占了您烏黑亮麗的秀發,皺紋布上了您那美麗的臉龐,您為了這個家為了我放棄了太多,您不曾抱怨過,哪怕再不公不平。我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磕磕絆絆走過14載,您一直在我身邊陪伴著我,給我太多的鼓勵,每次在我失望時都會讓我重拾信心。您沒有給過我壓力,你說過您只希望您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您不想要我活得壓抑,您不想要我的兒時有陰影,從我上初中起我覺得我讓您操碎了心,流了好多次淚,從小學五年級起我在您面前不愛說話也不善于表達了,不是我變得文靜了是我覺得我們有代溝沒辦法交流,但是在您面前我一直都是乖娃娃,我犯錯了您會很震驚,因為也許您覺得您的孩子不會做出違反校紀校規的事,我看到您的眼睛飽含淚水,那一刻其實我很想跪下,因為我覺得我對不起您的一切付出,我原以為您會不理我了,但是您邊哭邊給我講道理,您還說“哪有母親不原諒自己孩子的`,一切的錯誤母親是可以包容的,犯錯誤不是我一個人的錯,您也應該自我反省!”但是我覺得這一切的錯誤都不怪您,您在這些方面對我要求很嚴格,但是我卻背著您做出讓您這么失望的事,現在我真的很后悔!
一句我愛您其實很簡單,但是我總認為很肉麻,以至于20年來我不曾在您面前說過我愛您,也沒有說過太肉麻關心之類的話,14歲這個年齡也不小了,是時候該盡自己的一份孝心了,在這之前我覺得我不了解您甚至不知道您的生日,但是卻把朋友的生日牢牢記在心里面,我想我真的沒有盡過自己的一份孝心,原諒我的不善言辭也許讓您失望了!
母愛,是詩人筆下永恒的話題;母親,是鄉愁中最難舍的情思,反之,游子漂泊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牽掛,這就像日光下茂盛的草叢,永遠離不開陽光的守護一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原來母親是我們最大的債主,母愛是我們最昂貴的所有。我只想讓自己快快長大,在一天午后,攜母親的手走過長長的河畔,讓溫和的光照亮你的臉和微笑,盡管那時您已滿頭白發,但是您也是我最美的媽媽!愿時光留住最美的您!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2
母愛是春雨、是露珠、是暴風雨中的一把傘……
或許有人會想:母愛是什么?是能給你榮華富貴,讓你一生活得逍遙自在?還是處處由著你,讓你無所事事?不,這都不是,母愛是偉大的,但又是平凡的;是堅強的,但又是脆弱的……
今天的作業是記錄母親對自己的愛。我回到家中,迎面而來的是淡淡的菜香味。或許這是作為一個母親該做的吧!我走到媽媽面前,我卻不知該從何與她交談。她轉過臉來,對我笑著說:“回來啦?快去歇一會兒,等會兒就可以吃飯了。”
她的笑,如三月的陽光一般柔和;如玫瑰一般溫馨和美麗;如露水一般新鮮和甘甜……難道這就是母愛嗎?可其他人不都說母愛是偉大的嗎?怎會如此簡單?餐桌上,我細細的品嘗著這頓晚飯。今天的這頓晚飯,我吃的很認真,似乎這里面包含著媽媽對我的愛,對我的期盼。“多吃點,這些都是你愛吃的,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學習。”媽媽笑著對我說。
我怔怔地看著她,看著這個溫柔的婦女,這還是我第一次這樣近的看她……她的眼角有一兩條皺紋,但卻絲毫不影響她笑容的力量;她頭上有一兩根銀發,但卻絲毫不顯示她的老;她的眼睛深邃的.我都看不進她的眼,可我又似乎從她眼睛里讀出她對我的疼愛與關心……
我忽然明白了,這就是母愛,他的偉大源于她的默默無聞,她對我無聲的愛;它的平凡,來源與她太過淳樸、太過細微。現在,我明白了媽媽對我的愛是源于生活。所以,我也將自己對媽媽的愛藏于生活,讓她的世界也充滿一個孩子對一位母親的愛。
母愛,偉大而又平凡;母愛,你如三月的陽光;母愛,你是暴風雨中的傘……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3
屠呦呦團隊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的最新進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杰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__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關負責人介紹,屠呦呦在青年時期培養了對傳統醫藥學的熱愛,歷經數年終于從古代藥典中獲得靈感,發現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學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選錄這篇文章,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尊重科學,從屠呦呦的科研歷程中汲取力量。
此外,初中歷史教材也在《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中,對屠呦呦科研團隊先進事跡進行了專題介紹。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驕人祖先燦爛文化”單元中,也對屠呦呦的事跡進行了簡述。人教社負責人談到,該單元指出我國古代科學獨具特色,其中中醫藥學已有幾千年歷史。獨特的醫學理論、診療方法和豐富的中草藥,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正是從古老的'中醫文獻中獲得靈感,研制出抗瘧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據介紹,教材所選屠呦呦事跡,已成為一種精神符號,其蘊含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作、育人的高尚品格匯聚成科學家精神,引導青少年理解新時代的科學家精神,鼓勵他們繼承敢于創新、愛國奉獻的優良傳統和愛國之心,為祖國的文化傳承和科技發展努力學習、拼搏奮進。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4
愛因斯坦晚年犯了一個大錯誤,雖然青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在民眾中是權威的化身,但他晚年曾經妄想把神學和自然科學結合起來,說到底還是由于他對自然科學沒有抱以完全的信任,因為愛因斯坦出生的環境,正好是宗教改革剛剛過去的那段時間,在中下層民眾心中,傳統宗教封建神學仍然占有相當的社會基礎。
愛因斯坦晚年犯的錯誤,后來飽受世人詬病,因為之后的科學研究證明,雖然他的量子理論和相對論存在一定的疏漏,但這并不是神學可以彌補的,只是因為他的.計算方法出了問題,很快就有杰出的科學家彌補了它的漏洞,也批判了他對于神學的盲目狂熱相信。
其實任何人都會犯錯誤,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對于愛因斯坦晚年犯的錯誤后人理應寬容對待,畢竟愛因斯坦已經為全人類做出太多的貢獻,他為人們帶來了第一絲光明,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定了相當的基礎,為之后整整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帶來了改變。
很多人因為愛因斯坦晚年的錯誤而否定了愛因斯坦之前的成就,這種說法是極其荒謬可笑的,愛因斯坦的青年時期聲名赫赫,雖然當時愛因斯坦提出理論非常超前,但仍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選擇追隨愛因斯坦,事實證明,愛因斯坦之前研究的理論都是正確的,完全可以被應用到人類的發展進程中,這些理論即使放到現在也是毫不過時的。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5
房玄齡,字喬,出生于公元579年,齊州臨淄(今淄博市)人,唐初一代名相。
房玄齡出生于世宦之家,他的父親房彥謙,通涉五經,善辭辯,他一生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祿常周濟親友。他曾對房玄齡說:“人皆以官富,我獨因官貧,所遺子孫在于清白耳。”這樣的一個家庭,對房玄齡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教育作用。他小的時候,聰敏好學。五歲那年,父親教他讀《詩經》,他卻要讀史書。房彥謙問他為何要讀史書,他說,史書都是講的歷朝興衰大事,可以洞察時局,運籌帷幄,像蕭何、陳平那樣干一番大事業。房彥謙聽了很吃驚,沒想到兒子這般年齡就有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興,便答應了他的要求,給他找來了《左氏春秋》、《史記》、《漢書》等經典著作。
開始,房玄齡讀史書難度大,許多字不認識,有些句子也讀不懂。他并不去問父親,因為父親曾經說過,他年齡太小,那么深的書,怕他讀不懂,等年齡大點再學。如今字不認識,句子不懂,去問父親,豈不讓父親抓住理了?他雖然不去問父親,但也沒有放棄這些難點,而是把這些難點都記下來,不厭其煩地反復閱讀,就這樣,不懂的句子懂了,不認識的字也就順過來了。
有一次,父親檢查他的學習情況,提出了幾個問題要他回答,他拿過筆和紙來,揮筆疾書,不到半個時辰,就全部答完了。父親感到驚奇,于是問道:“我提出的問題,是讓你口答,你為什么要用文字來回答呢?”
小玄齡見問,便把自己的學習辦法如實地說了出來:“有些字和句子,雖然我明白了它們的意思,但在回答引用時卻念不出,故只好用筆來回答。”
父親聽后,又看了看兒子用文字回答的問題,用詞用字不僅完全正確,而且還有自己的看法和體會,不禁被兒子的刻苦學習精神所感動,便把他記下的難句難字,給他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就這樣。房玄齡用了五年的時間,讀完了家中所有的藏書,文章寫得也很出色,被當地人稱贊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房玄齡隨父親房彥謙到京師拜訪朋友。在這過程中,房玄齡接觸了不少達官貴人。他們多數認為當時天下太平,國勢昌盛。有一天,房彥謙去拜見好友高基素。此人時為吏部侍郎,精通史書,學識淵博。他見房玄齡生得氣宇軒昂,言談不凡,心中很是愛惜。
席間,高基素對房玄齡問道:“聽說賢侄飽讀史書,被人稱為‘童子博士’,不知對當前時局如何看法?”
房玄齡道:“時下人皆言天下太平,國勢昌盛,但小侄卻不敢茍同。”
房彥謙一聽苗頭不對,急對玄齡大聲訓斥道:“住口,不許再胡言亂語!”
高基素微微笑道:“彥謙兄何必相阻?難道是信不過我嗎?”然后對房玄齡道:“賢侄不要怕,一切由老夫做主,但說無妨!”
房玄齡這才又道:“以小侄看來,現在皇帝沒有積下什么功德,又不思長治久安,只會追逐聲色,欺壓百姓,最后必然要自相殘殺,不能保全國家。現在表面上看來一片平靜,其實亡國之日已經不遠了。”
公元597年,房玄齡考中進士,官授羽騎尉。此時,隋文帝聽信讒言,正準備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朝野上下無不議論紛紛。吏部尚書高基素記起當初房玄齡說過的話,便對好友裴矩私下稱贊說:“有才華的人我見過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齡這個年輕人。他小小年紀,就具有如此遠見卓識,日后必然會成就一番非凡的事業,遺憾的是我已年老體衰,看不到他實現凌云志的日子了!”
不久,隋文帝被害,楊廣即位,天下大亂。
李淵起兵反隋,李世民率軍進入關中,房玄齡到渭北軍中投靠,受到賞識。此后,房玄齡隨李世民征戰,參與軍機。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齡官至宰相。他定法令,重人才,為官勤勉,對安定天下有重大貢獻,享有良相美譽。
公元648年,房玄齡病死,時年七十歲。唐太宗不勝悲痛,并為其廢朝三日,以示哀悼。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6
孔融,字文舉,孔子的后代,漢末山東曲阜人,漢獻帝時曾任北海相,人稱"孔北海"。他為人剛直敢言,后應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相傳,孔融四歲的時候,父親帶回一些梨讓他們弟兄分吃。因孔融最小,全家人都讓他先挑。孔融拿了一個最小的梨。大家都很奇怪,父親問他為什么要揀最小的拿,他回答說:"我年齡最小,應當吃最小的梨。"從此,幼年孔融這種懂禮謙讓的美德,受到人們的稱頌。后代教育家們又把"孔融讓梨"的故事寫進啟蒙課本《三字經》中,以此教育兒童學會禮貌讓人,使這個故事得到廣泛流傳。孔融長大后,成了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是"建安七子"之一,并步入仕途,做過北海相。雖權重位高,但仍保持著謙虛禮讓樂于助人的美德。他在北海做官時,有一次被敵兵圍困城中。正當危急之時,忽見城外一人挺槍躍馬,殺入敵陣,左突右沖,解了重圍,前來拜見孔融,說道:"我叫太史慈,剛從遼東回家探親,聞知敵寇圍城,家母平日蒙君恩顧,特地命我前來相救。"原來,太史慈有一老母住在城外,孔融聽說老人孤獨無靠,常派人送去粟、帛之類,逢年過節,還親往探望。老人家深為感動,才命兒子太史慈來救。
孔融為官數十年,"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甚得人心,不能說跟他謙虛禮讓平易待人的美德沒有關系。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7
公元1688年,也就是歷史上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彈劾,一代權相納蘭明珠被捕下獄,罪名是“__,結黨營私,負恩亂政”。
對于自己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彈劾處處都落在實處,他無可辯駁;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實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過是個槍手而已,辯駁也沒有用。
對于自己的結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兩種可能:第一個,自己人頭落地,但不會牽扯上家人;第二個,康熙皇帝會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會削職為民。
以康熙的寬厚本性來說,第二個結果的可能性更大。對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但是,對于明珠這樣的人而言,剝奪他的政治生命,比殺了他還慘,他不甘心。
這時候,明珠想起一個能救他的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政敵,時時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
他怎么才能讓自己的政治對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險棋。
這步險棋就是:讓一個名為索黨而實際上是明員上書,彈劾明珠“結黨營私、動搖國本、圖謀造反”。
從表面上看,明珠的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彈劾的罪名,明珠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自己人頭落地而已,但按這個官員的罪名定罪的話,不光明珠的人頭要落地,連他的家人也要被誅滅九族,他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這樣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以康熙的聰明,不可能相信明珠會造反。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索黨借機攻擊明黨,這是康熙無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明黨的其他官員為了明哲保身,就不會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動亂。然而,索黨官員彈劾明珠結黨謀反。謀反啊,可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了,就會必然地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身上。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必然會全力地保護明珠。這樣一來,就不是明珠一個人面對康熙了,而是整個明黨在面對康熙。
第三,在索黨與明黨相爭的關鍵之時,如果再處罰明珠,那就證明索黨獲勝,從而會造成索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身為上者的康熙無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須保住明珠,保住明黨和索黨的力量平衡。這樣,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發展的結果正如明珠所料。這個官員上書彈劾后,索黨一見這是個徹底打倒明黨的機會,紛紛上書彈劾明黨。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也紛紛上書為明珠辯護。結果,原本只是彈劾明珠的經濟案件,變成了索黨與明黨大結算的政治事件。無論誰勝誰負,對于朝廷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傷害。
康熙為了維護大局,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對明珠重重拿起,又輕輕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學士之職,不久之后,又讓他擔任內大臣,依舊留在自己的身邊。在這個職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這招棋,不僅他用過,其他許多人都用過。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有這樣一個理論:一個穩固的政治集團,只能有一個一號人物,眾多的三號人物,不能在中間再有一個二號人物,對于上位者而言,維護權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讓一個黨派獨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對于下位者而言,敵對勢力的存在同樣也是重要的。有了敵對勢力,才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否則,自己就成為上位者的威脅,等于是引火燒身。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8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住在富恩島上的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上,那里住著不少貴族和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家用。那些貴族地主們生怕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都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
父親看在眼里,氣在心里,但是一點也沒有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反而十分輕松地對安徒生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來陪你玩吧!”安徒生的家夠簡陋了,只有一間小屋子,破凳爛床把這個小小的空間塞得滿滿的,沒有給孩子留下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就是這么一間破爛的小屋,父親卻把它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似的,墻上掛上了許多圖畫和做裝飾用的瓷器,櫥窗柜上擺了一些玩具,書架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就是在門玻璃上,也畫了一幅風景畫……
父親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阿拉伯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一段丹麥喜劇作家荷爾堡的劇本,或者英國莎士比亞的戲劇本。這些書本中的故事使小安徒生浮想聯翩,常常情不自禁地取出櫥窗里父親雕刻的木偶,根據故事情節表演起來。這還不能讓他感到滿足,他還用破碎的布片給木偶縫制小衣服,把它們打扮成討飯的窮人、沒人理睬的窮小孩、欺壓百姓的貴族和地主等,并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編起木偶戲來。為了擴大孩子的眼界,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父母親同意和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油嘴滑舌的生意人、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曲背的老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和偽善的市長、牧師等人的生活,獲得各種感性經驗。安徒生在他以后的寫作生涯中能夠寫出《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童話故事,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譴責和鞭撻統治階級的貪婪、殘暴,都是與他小時候的這段生活經歷有密切聯系的。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9
說到清朝名將,在雍正朝大放異彩的年羹堯絕對算一個,可惜他權勢過大,遭到雍正的忌憚,最終落得個慘死的結局。
年羹堯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嚴富),父親年遐齡又被封為一等公,官至湖廣巡撫,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寵愛非常的敦肅皇貴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堯,英勇善戰,為雍正手下最厲害的將領。世人一說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堯,就是年羹堯那個受盡恩寵的妹妹敦肅皇貴妃。
可是,今天咱們要說的,既不是年羹堯,也不是敦肅皇貴妃,而是這兩人的長兄,年希堯。
如果說年羹堯在戰場上拼殺,是個劊子手,那么年希堯就是在世間行善積德,治病救人的。兄弟倆,一個殺人,一個救人,他們的命運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年希堯,字允恭,和年羹堯一樣,他也是為官一生,只不過和轟轟烈烈的.年羹堯比起來,他就顯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時期,年希堯從筆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堯的弟弟年羹堯受到重用,年希堯也因此獲得圣上青睞,升為廣東巡撫。
年羹堯出事以后,年希堯受到牽連,被罷官抄家。但年希堯風評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無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堯又先后擔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鎮督陶官、內務府總管、管理淮安板閘關稅務等職務。
乾隆朝時,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參了年希堯一本,乾隆就罷免了年希堯的官職。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和叱咤風云、權傾朝野的弟弟年羹堯比起來,年希堯做起官來實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這也不怪年希堯,他本就沒有將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鉆研自己喜歡的西方科學。
年希堯在數學方面極有天分,他著有《測算刀圭》三卷、《面體比例便覽》一卷、《對數廣運》一卷。
清代數學家梅文鼎盛贊年希堯:“手制小渾儀測算諸器,羅列幾案,并極精好,輝映座間。公臨下以簡,庶務多遐,亦親承誨迪,觀其所藏奇器奇書,日聞所未聞。”
另外,年希堯還在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幫助下完成了《視學》一書,圖文并茂,闡述透視原理,介紹了透視學中的基本課題。此書的其中之一現存于英國皇家學院,國內僅存兩部再版本。
年希堯博才多聞,醫術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驗良方》、《經驗四種》。
他精于繪畫,喜歡音樂,還是廣陵琴派的傳人之一。
年希堯一生幾起幾落,最終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堯比起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偉人的英雄事跡素材篇10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帶。有的以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他們的紡織業和治濤業平也很高。
吐蕃人飼養牛,馬和單鋒駝等,種植青稞,小麥和蕎麥。吐蕃人已會制造金屬器血和鎧甲,兵器。將士的鎧甲精良,用勁弓利刀都很難穿破。全副鎧甲的士兵,全身只露兩個眼窩。吐蕃習俗以戰死為榮,一家幾代人連續戰死,被看做‘榮譽甲門’。
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松贊干布少年時,父親遇害,貴族舉兵叛亂,他在動亂中繼位。年少的贊普,驍勇而有謀略。他依靠叔父和親信大臣,團結各方力量,很快平息叛逆,穩定了局勢。
而我所喜歡的文成公主可是個才女!文成公主自幼熟讀詩書,是個有才識的女子。她出嫁吐蕃,帶去許多書籍和谷物,蔬菜種子,還帶去大批手業大臣。從此,吐蕃人學會了平整土地,種植蔬菜,學會了養蠶剿絲,防治刺繡,等等。
文成公主的.進入,使吐蕃有了新的開始,我們應該永遠記住文成公主一樣的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