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清兵入塞
清兵入塞,又稱"清(后金)南略",是后金和清皇太極政權(quán)在和明朝在遼西戰(zhàn)場因無法攻克關(guān)寧錦防線而陷入僵持局面時期,繞道蒙古,從山海關(guān)西面的長城關(guān)隘進入大明北方開辟第二戰(zhàn)場的數(shù)次攻擊掠奪軍事行動。從崇禎登基以來,十一年中,清兵已經(jīng)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明末清初清兵入塞,希望對你有用!
明末清初清兵入塞圖片
明末清初清兵入塞過程
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明稱"丙子虜變"。
崇禎九年(崇德元年,1636年),清軍第三次入塞時,阿濟格的軍隊56戰(zhàn)皆捷,共克16城,俘獲人畜17萬,"艷服乘騎,奏樂凱歸",砍木書寫"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軍,明稱"戊寅虜變"。宣大總督梁廷棟與兵部尚書張鳳翼恇怯不敢戰(zhàn),自知死罪難逃,每日服食大黃取瀉求死。
崇德三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第四次入塞,睿親王多爾袞、貝勒岳托統(tǒng)帥軍隊從沈陽出發(fā),繞道蒙古,從密云東面的墻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著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朝廷急調(diào)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zhàn),彈盡糧絕,最后陣亡。
后來清軍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初八日至十一日從青山口出長城北歸,洪承疇奉命鎮(zhèn)守薊遼邊境。山西巡撫孫傳庭建議陜西精銳之師調(diào)回對抗"流寇",朝廷未采納,反以傳庭為保定總督,傳庭借口推辭,崇禎大怒,命將其逮捕入獄。此后李自成、張獻(xiàn)忠再度崛起,直至明亡。
明末清初清兵入塞評價
清兵入塞一直被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蓋因在己巳之變前,滿清的叛亂范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地區(qū),并沒有越過長城。滿清入塞使明國傷筋動骨,對華北地區(qū)造成空前浩劫,死者無算,更令被重重圍困的農(nóng)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例如滿清在1638年的入塞,便令被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滿清是在徹底擊敗漠南林丹汗,讓漠南蒙古成為滿清附庯之后,才對華北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擄掠的。己巳之變時,滿清尚未徹底降伏蒙古,因此皇太極繞道蒙古人地盤進攻明國京畿地區(qū),亦被視為軍事冒險。因當(dāng)時關(guān)寧軍仍控制山海關(guān)及遼西地區(qū),蒙古人地區(qū)相當(dāng)於滿清的后路。
明思宗崇禎帝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年號崇禎(1627年-1644年),后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惜其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在位期間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關(guān)外后金政權(quán)虎視眈眈,已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于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朱由檢死后廟號懷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清太宗皇太極
清太宗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Huang·Taiji,1592年11月28日申時-1643年9月21日亥時),滿族,又譯黃臺吉、洪太主、紅歹是, 乾隆年間改用現(xiàn)譯,沿用至今。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后,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dá)·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沈陽稱帝,建國號大清。
皇太極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fā)展生產(chǎn),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zhàn),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廟號太宗,謚號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