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多爾袞人物生平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代具有很大爭議的人。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愛新覺羅·多爾袞人物生平,希望對你有用!
愛新覺羅·多爾袞圖片
愛新覺羅·多爾袞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萬歷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十七日,多爾袞出生于遼東赫圖阿拉城,生母名阿巴亥,烏喇那拉氏,是烏喇貝勒滿泰的女兒,比努爾哈赤小三十一歲,她早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十一月滿十二歲時嫁給努爾哈赤。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年號天命,兩年后以“七大恨”告天,發動了對明朝的進攻,揭開了明清戰爭的序幕。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后金內部的矛盾斗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岳讬、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于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后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滾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當時雖然給大福晉富察氏頭上加了四條罪狀,但是都缺乏足夠的根據,例如四大罪之一,便是代善與富察氏關系曖昧,實際上,是有人對他們進行陷害。
富察氏被休棄之后,取代她作為大福晉的正是多爾袞之母阿巴亥。這樣,努爾哈赤愛屋及烏,多爾袞及其兄弟阿濟格、多鐸地位上升便在情理之中了。此外,代善由于處處計較而失去乃父的歡心,又聽信后妻的讒言而虐待已子碩讬,這就為覬覦其地位的人們帶來了反對他的口實,造成了前面所說的其“太子”地位的被黜。這樣,在努爾哈赤共治國政的制度下,多爾袞兄弟便第一次成為均衡力量的鼎足之一。
多爾袞此時還不是旗主貝勒,而僅與其弟多鐸各領十五牛錄,他畢竟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政治地位不如阿濟格,甚至不如多鐸。在天命年間許多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天命元年(1616)正月初一的朝賀典禮中,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阿濟格與多鐸分列第六、第七位,而多爾袞則不允許參與其中。盡管如此,除四大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爾袞是領有牛錄最多的主子,超過了德格類、濟爾哈朗、阿巴泰等人,在當時來說,也算是頗有實力的一位臺吉了。
初立戰功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父母死時,多爾袞年僅15歲。天聰二年(1628年),在母親死去的翌年,多爾袞就隨其兄皇太極進軍蒙古察哈爾部。多爾袞有戰功,破敵人于敖穆楞。皇太極賜給他“墨爾根戴青”的美號,這一年,多爾袞16歲。天聰三年(1629年),多爾袞跟從皇太極從龍井關突入明朝邊塞,與貝勒莽古爾泰等攻下漢兒莊,逼近通州, 接近北京。并且在廣渠門外大敗袁崇煥、祖大壽的援兵,又在薊州殲滅明朝山海關的援兵。天聰四年(1630年),攻打北京的大軍班師回朝,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又大破明軍。
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初設六部,命多爾袞掌吏部事。在攻打大凌河之戰中,多爾袞親自沖鋒陷陣,直抵大凌河城下,城上炮矢猛烈,后金軍多有傷亡。事后,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多爾袞說:“墨爾根戴青也沖鋒而入,倘有疏失,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進攻錦州城,他又一馬當先,沖在前面。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炮,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炮,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以后祖大壽投降,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說:“果有此事?如炮火擊中大王坐騎,后果不堪想象!”多爾袞卻說:“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啊。”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與諸貝勒、大臣商討進一步興國的大計,皇太極向大臣們詢問,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先打哪個。多爾袞力主以征明為先。他從動搖明統治根基,進而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出發,建議皇太極每年整頓兵馬,乘谷子熟時深入明境,圍困燕京截其援兵,殘毀其屯堡,消耗其國力。多爾袞的建策,得到皇太極采納。因山海關外一帶地方尚為明朝重兵把守,于是八旗軍隊繞道蒙古地區,越過長城,多次深入明境,蹂躪土地人民,給明朝以沉重打擊。攻滅蒙古察哈爾部,獲傳國玉璽。后金征服與招撫蒙古各部時,惟獨察哈爾部在林丹汗率領下,不肯降服,始終采取與后金對抗、周旋的態度。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多爾袞等率精兵萬人,前往黃河河套地區,招撫察哈爾部眾。此次進軍,進展順利,先后招降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晉、蘇泰福晉、林丹汗的兒子額哲。林丹汗曾得到元朝傳國玉璽,上有“制誥之寶”四字,多爾袞將玉璽呈獻給皇太極。群臣因而奏請皇太極上尊號稱帝。
受封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慶賀大典時,多爾袞首率諸貝勒向皇太極行禮,這與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謂天壤之別。當年四月皇太極稱帝,論功行封,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更加受到重用。十二月,清軍攻陷朝鮮李朝南漢山城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并限“戢其軍兵,無得殺戮”。四月初五,多爾袞押送國王家屬等182口報捷。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南征明朝,這次南征兵分兩路,貝勒豪格在多爾袞親率的左翼軍中。左翼軍從墻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總兵盧象升;然后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里,于崇德四年(1639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崇德六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松錦之戰。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會戰,清軍起先以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后皇太極親自趕來增援。明軍經兩年激戰最終慘敗,洪承疇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壽舉錦州城投降。松錦之戰后,遼東全屬大清,大明勢力退入山海關。
皇太極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根據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在統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煉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后來的攝政準備了條件。[1]
擁立福臨
崇德八年(1643年)農歷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于盛京后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讬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么發言權。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系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于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2]。
多爾袞便是另一個競爭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說,身后兩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則是堅強的后盾,而且,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還有一個人也不容忽視,他就是鑲藍旗主濟爾哈朗。雖然他不大可能參與競爭,但他的向背卻對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響,無論他傾向哪一方,都會使力量的天平發生傾斜。因此,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讬勸多爾袞自立為皇帝。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睿親王多爾袞等都一起來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為首的兩黃旗和以多爾袞和多鐸為首的兩白旗上。雙方相爭,委決不下。
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多爾袞自立的條件還不成熟,阻力來自兩黃旗原皇太極手下的親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最后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即帝位。至是,禮親王代善等奉福臨登位,各王貝勒大臣等,共同誓書,昭告天地,同時宣布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輔政,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順治帝在篤恭殿拜多爾袞為大,親賜大敕印,令他統大軍南下,入關與李自成和南明王朝開始了爭奪天下的宏偉事業
定鼎北京
順治帝臨政時,關內正一片混亂。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聲威日壯的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今景山),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滅。
消息傳到清廷,朝野震動。當權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爭奪政權。這時,本已投降農民起義軍的鎮守山海關的明總兵吳三桂因不滿起義軍對其家屬的侵犯,遂一怒而去。李自成得到消息,于四月十三日與劉宗敏率兵前往征討。吳三桂自料不敵農民起義軍,遂請求多爾袞出兵援助。
四月二十一日,農民起義軍抵達山海關,與吳三桂展開激戰。
四月二十二日晨,吳三桂眼看就要戰敗,遂出關至歡喜嶺上的威遠臺謁見清攝政王多爾袞,再次請求多爾袞入援。多爾袞立即下令清軍三路入關,向農民起義軍陣地發動猛攻。起義軍寡不敵眾,劉宗敏受傷,李自成只得下令撤退,四月二十六日返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舉行了登基大典,四月三十日,李自成以郊外祭天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初二,清軍進入北京城
統一中原
清軍占領北京之后,多爾袞嚴禁搶掠,停止剃發,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然后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定了占領區內的形勢。 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多爾袞與諸王貝勒大臣商議決定,遷都北京。清廷遷都北京既是出于統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光,也是基于退可出關外的戰略考慮。清廷以多爾袞為首者認為要“以圖進取”,必須遷都北京,只有占據這個關口才能進而統一全國,“以建萬年不拔之業”。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九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賜穿貂蟒朝衣。命禮部為多爾袞建碑紀績,加賜多爾袞冊寶、上飾十三顆東珠的黑狐冠一頂、黑狐裘一襲,金銀、馬駝等。十月初十,順治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十月,當順治帝于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的同時,即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于萬世”。從此,在待遇上,多爾袞開始凌駕于諸王之上。
李自成退入山陜之后,原明朝降官降將紛紛反水,但他在順治元年(1644)六月仍積極準備反攻。另一支農民軍在張獻忠率領下已建大西國于成都,統一了全川,而多爾袞對此尚不了解 。殘明勢力已于五月中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于南京,改年號為弘光,尚擁有中國南部的半壁富庶江山,兵多糧足,構成清朝統一中國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的戰略是:對農民軍的主要力量堅決消滅,而對南明政權則是“先禮后兵”。在此方針領導下,多爾袞先后派葉臣、石廷柱、巴哈納、馬國柱、吳惟華等進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進而包圍陜西。同時,多爾袞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對南明君臣招撫,并寫信給南明閣臣史可法,提出“削號歸藩,永綏福祿”。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團來北京談判過程中,他將其軟禁起來,并不給予明確的答復。此時,清軍已于九月占領山東,十月進據蘇北,與史可法的軍隊沿河相峙。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認為全面進攻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時機已經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濟格和多鐸率軍出征,向農民軍和南明福王政權發起了戰略總攻。很快,多鐸于十二月底取得清滅大順潼關之戰的勝利,李自成放棄西安轉移。多爾袞下令由阿濟格追擊農民軍余部,而多鐸則繼續南下。至順治二年(1645)二月,農民軍連戰失利,五月,李自成犧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宮山。這時多鐸軍已克揚州,史可法殉難。接著,清軍渡長江,南京不戰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權滅亡。這一連串的勝利不禁使多爾袞喜出望外,他以為天下就此平定,江山已歸一統。五月底,他已對大學士們表示要重行剃發之制,六月初,正式向全國發布剃發令。此舉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激烈抗爭。
權勢煊赫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后,一切大禮諸如圍獵、出師等時,王公貴族俱要聚集一處待候傳旨,還要“列班跪送”多爾袞。若其回王府,則需送至府門。如遇元旦、慶賀禮時,文武大臣在朝賀順治帝后,即去朝賀多爾袞。上朝時,多爾袞于午門內從便下轎,而諸王需于午門外下轎等等。上述所有儀注都表明一點,即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同時,由于明末黨爭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舊人,因此明末黨爭積弊在清初政局中反映出來,并與滿洲貴族內部矛盾糾纏在一起。從順治二年(1645)開始,以彈劾馮銓案形成了南北黨爭的中心內容。是年七月,浙江道御史吳達上疏彈劾閹黨余孽,矛頭直指馮銓及其黨羽孫之獬等 。高層官員中如洪承疇、金之俊等均是南方人不會支持馮銓。多爾袞考慮到馮銓這些人死心塌地效忠于滿洲貴族,如果處罰了他們,朝中南方官員得勢,于清朝統治可能發生不利影響。所以過了十天,多爾袞仍未表態。但出于對穩定整個形勢的考慮,他終于決定支持馮銓一派,在朝中公開申斥了龔鼎孳,僅將李森先革職,而對其他人并未深究。多爾袞通過雙方的斗爭更好地利用他們,借此達到他以漢治漢的目的。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以為皇帝信符收貯于皇宮之中,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奏請鈴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將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從是年起,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與皇帝等同,均為20種,只是在每一種類的具體數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輔政王的儀仗則只有15種,明顯遜于多爾袞,說明多爾袞與皇帝的差距越來越小。
順治四年(1647年)以后,如果官員奏書“皇叔父攝政王”還稱作“九王爺”,或是不用全稱而丟字漏字的話,都會受到革職處分。而且“以后凡行禮處,跪拜永遠停止”,多爾袞再不用向順治帝行禮了。
順治五年(1648年)末,多爾袞又向前進了一步,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其后,多爾袞“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即是說多爾袞不僅實權在握,而且在禮儀排場上也開始向皇帝看齊。凡一切政務,多爾袞不再有謙恭請示之舉,未奉皇帝旨意,卻一律稱詔下旨,儼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親,任意罷免和提升官員。特別是“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身后榮辱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圣武皇后”,祔享太廟。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行獵時墜馬跌傷。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爾袞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聞之震悼。率王大臣縞服東直門外,迎多爾袞遺體。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多爾袞無子,賜以豫親王子多爾博為后襲親王,俸祿是其他諸王的三倍。又以多爾袞的近侍詹岱、蘇克薩哈為議政大臣。
但是,多爾袞死后不久,其政敵便紛紛出來翻案,揭發他的大逆之罪,首先議了阿濟格的罪,然后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滿達海、瓦克達、杰書、羅可鐸等。白旗大臣蘇克薩哈等見勢頭不對,也紛紛倒戈。在這種形勢下,先興羅什等五人獄,然后便正式宣布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尸。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多爾袞多年培植的勢力頃刻瓦解。多爾袞死后兩個月,突然從榮譽的頂峰跌落下來,完全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斗爭的結果。但是,多爾袞對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絕不是政治對手們的幾條欲加之罪所能掩蓋的。順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長庚、一等子許爾安分別上疏,稱頌多爾袞的功勛,幾乎句句在理,但被濟爾哈朗罵了個狗血噴頭,流放寧古塔充軍。遲至一百年后,乾隆帝當政時,發布詔令,正式為多爾袞翻案,下令為他修復墳塋,復其封號,“追謚曰忠,補入玉牒”。如此鐵案又再度被翻了過來。到此時,有清一代對多爾袞的評價算有了定論。
愛新覺羅·多爾袞歷史評價
《清史稿》:“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歿后其屬人首告定罪除封。念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功勞未可盡泯。今其塋域榛蕪,后嗣廢絕殊堪憫惻。交內務府派人員修葺,并令近支王公按時祭掃。”
《清世祖實錄》:“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稱詔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升,不合伊者濫降,以至僭妄悖理之處,不可枚舉。不令諸王、貝勒、貝子、公等入朝辦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皇太極:“朕愛爾過于諸子弟,賚爾獨厚”。
濟爾哈朗:“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后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擅稱太宗文皇帝序不當立,以挾制皇上。構陷威逼,使肅親王不得其死,遂納其妃,且收其財產。更悖理入生母於太廟。僣妄不可枚舉。臣等從前畏威吞聲,今冒死奏聞,伏原重加處治。”
豪格詛咒多爾袞是“有病無福”之人,多爾袞身材細瘦,素患風疾,常常頭昏目眩,壯年猝死,大抵跟縱欲有關。隨著權力的迅速膨脹,多爾袞的生活窮侈極欲,“于八旗選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爾喀部索取有夫之婦”,還逼娶朝鮮公主,又嫌其不美,讓朝鮮再選美女,搞得朝鮮朝野大怨。
衛匡國:“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贏得平民百姓的愛戴。”“阿瑪王使韃靼獲得了中國,由於他的賢明公正仁慈和軍事才能,韃靼人和中國人都對他很敬畏。這個當權者的死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
竹內藤右衛門:“九王子是皇帝的叔父,是一位年在三十四五歲,身材瘦長,留有美髯,是個皮膚微黑,面貌英俊,目光銳利的人。他是皇帝下面第一個有地位的人,其他各王和所有的臣下,都尊重他,上上下下都怕他。”
乾隆帝:“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有年威福自專,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義。”“睿親王多爾袞掃蕩賊氛肅清宮禁。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邊疆。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奉世祖車駕入都,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
徐珂:睿親王多爾袞以元勛懿戚,橫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復爵予謚。
蔡東藩:若清則國勢方盛,太宗晏駕,以六齡之幼主,安然即位,多爾袞等忠心輔幼,竟爾匕鬯無驚。至于明社已屋,又由多爾袞出師,唾手中原。
周汝昌:多爾袞既亡,清政局遂一大變。
顧誠:對于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來說,勝利卻來得太容易,他以為清朝的兩大對手大順、南明都已經被徹底打垮,剩下的事不過是接管地方,享受勝利果實而已。
劉為:多爾袞短暫的一生中,戎馬戰事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在整個皇太極統治17年期間,多爾袞主要經歷是統軍作戰,并逐漸成為皇太極的親信,以此積累了軍事實力和從政經驗。
李治亭: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
李鴻彬:多爾袞是清開國時期的一個有影響的重要人物,入關前他是太宗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建立許多戰功,成為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愿,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開國的第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