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遠征的經過及結果
"縱觀翼王遠征之后,歷時七載(由七年至同治二年翼王就義為止,其余各部活動,直至同治十年未算),所過地域共十五省(蘇,皖,贛,浙,閩,桂,湘,粵,黔,滇,鄂,川,西康,陜,甘),行程約五萬余里。也被稱為石達開遠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石達開遠征的經過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石達開遠征的經過
"縱觀翼王遠征之后,歷時七載(由七年至同治二年翼王就義為止,其余各部活動,直至同治十年未算),所過地域共十五省(蘇,皖,贛,浙,閩,桂,湘,粵,黔,滇,鄂,川,西康,陜,甘),行程約五萬余里(翼王本軍約二萬里,石鎮吉,賴裕新,曾廣依,李福猷等部共約三萬五千里,余部活動,及分化各部之回師未算),實為世界歷史上有數之長征。人類有此奇異偉大的活動,誠值得詳細記錄者。" --簡又文(臺灣)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結束后,石達開奉詔回天京,被軍民尊為"義王",合朝同舉"提理政務",但天王見石達開深得人心,心生疑忌,對石達開百般牽制,甚至意圖加害。為了避免再次爆發內訌,石達開不得已于1857年5月避禍離京,前往安慶。
1857年9月,天王迫于形勢的惡化遣使請石達開回京,石達開上奏天王,表示無意回京,但會調陳玉成、李秀成、韋俊等將領回援,并以"通軍主將"身份繼續為天國作戰。此后,石達開前往江西救援被困的臨江、吉安,擁戴他的安徽太平軍將領大都留守安徽。因沒有水師,無法渡過贛江,救援行動失敗,石達開又于次年進軍浙江,并聯合國宗楊輔清進軍福建,欲開辟浙閩根據地,與天京根據地連成一體。
浙江是江浙皖清軍的主要餉源,為阻止石達開攻浙,清廷急調各路兵馬增援,最終不得不命丁憂在籍的曾國藩重任湘軍統帥,領兵入浙。太平軍在浙江取得許多勝利,但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后,入浙部隊失去了后方,協同作戰的楊輔清又在被天王封為"木天義"后從福建撤軍,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轉戰到江西。石達開建立浙閩根據地的努力雖因內外矛盾以失敗告終,卻牽制了大量清軍,為太平軍取得浦口大捷、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等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是冬,石達開經與部將會商,決定進攻湖南,取上游之勢,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并伺機分兵入川。1859年春,石達開自江西起兵入湘,發動 "寶慶會戰"。彼時湘軍正計劃分兵三路進攻安慶,聞石達開長驅直入湖南腹地,軍心全線動搖,只得將因勢利導,全力援湘。面對湘軍的重兵馳援,石達開孤軍作戰,未能攻克寶慶,被迫退入廣西休整。
1861年9月,石達開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經湖北入川,自此,為北渡長江,奪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據地,石達開轉戰川黔滇三省,先后四進四川,終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5月,太平軍到達大渡河,對岸尚無清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行船。三日后,清軍陸續趕到布防,太平軍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所阻,多次搶渡不成,糧草用盡,陷入絕境。為求建立"生擒石達開"的奇功,四川總督駱秉章遣使勸降,石達開決心舍命以全三軍,經雙方談判,由太平軍自行遣散四千人,這些人大多得以逃生。剩余兩千人保留武器,隨石達開進入清營,石達開被押往成都后,清軍背信棄義,兩千將士全部戰死。
1863年6月27日,石達開在成都公堂受審,慷慨陳詞,令主審官崇實理屈詞窮,無言以對,而后從容就義,臨刑之際,神色怡然,身受凌遲酷刑,至死默然無聲,觀者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石達開遠征的評價
1987年四川涪陵太平天國學術研討會紀要 摘編
由重慶市太平天國史研究會、重慶師范學院太平天國史研究室、涪陵市建設委員會、涪陵市園林管理所聯合召開的"紀念石達開進軍涪州125周年學術討論會"于1987年6月11日至15日在四川省涪陵市軍分招待所舉行。到會的有來自北京,陜西,江蘇,安徽,廣東,廣西,四川,貴州八個省市的太平天國史專家及當地的史學工作者共60余人。
對石達開的評價問題
對石達開的評價,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石達開在太平天圖前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是一位農民起義的杰出領袖,太平天圖第一流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他在后期的作為雖有缺點與失誤,仍不失為一位能夠推動歷史前進,對后世起激勵作用的值得紀念的英雄人物。
廣西社科聯梁寧副主席指出:石達開的離京遠征是避免再度內訌,是解決農民起義內部矛盾的一個創舉,不是分裂,不是背叛,而是為了在統一的旗積下開辟第二戰場。這是做了前人從未做過的事情,有功無過。過去對石達開的指責,頗受李秀成自述的影響,而這份自述有很多地方是不真實的。他又指出,石達開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并不限于生前,而是及于后世。不僅辛亥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志士受到石達開的鼓舞而投身革命,就連我們黨老一輩革命家中也有不少人----如朱德總司令----就是因為受到石達開的影響而毅然參加革命的。只有這樣比較全面地看問題,才能正確地評價古人。
寶雞師范學院姜秉正院長在發言提綱中指出,石達開在天京內訌的一切行動,包括興師靖難,不是加劇內訌,而是制止內江的惡性發展。他離京遠征,不是進行分裂,而是與天京本部勢成犄角,配合作戰。他舍命全軍,不是變節投降,而是舍已救人,客觀上也有好的效果,至少有四千部下得以存活,散流民間。因此,就石邊開后期所作作為的社會效果而言,是可以肯定的。
石達開進軍四川戰略的問題
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石達開始終以推翻滿請,光復祖國為目標。他進軍四川,企圖取得成都為根據地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而進軍涪州,則是為進取成都服務的,是一個更為短暫的階段性目標。他入川以后的戰略是運動戰,在進取成都以前無建立根據地的打算。他與清軍在四川境內的戰斗始終是搶渡與反搶渡的斗爭。因此,在發現清軍封鎖長江,即使占領涪州也難以渡江之時,就立刻引軍西去,另覓渡江之地,他從涪州城下退兵不是戰敗,而是戰略轉移。天降大雨與敵人頑抗,不是他退兵的主要原因。
石達開入川后放棄宗教迷信的問題
重慶市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史式會長在論文中指出;以發布為標志,石達開在入川以后放棄了太平軍傳統的對上帝教天父天兄的迷信,只以民族大義號召人民反清。從此,他們的正式文告中再也沒有出現天父天兄的字樣。當天京的洪秀全大搞宗教腐化,信天不信人, "滿口天話"之時,四川的太平軍能夠毅然拋棄宗教迷信,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團結廣大人民進行斗爭,這一措施是明智的與進步的。這就是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在太平天園諸領袖中特別推崇石達開的主要原因。與會同志大都贊同這一論點,并且作了不少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