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曾擔任過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老師,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位。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翁同龢的人物生平,歡迎大家閱讀。
翁同龢的人物生平
學優(yōu)則仕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內石駙馬大街羅圈胡同寓所。四歲時隨祖母張?zhí)蛉思澳赣H許氏由京師回到故鄉(xiāng)常熟。翁同龢自幼稟性好學,通讀《四書》《五經》,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常熟縣學游文書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應院試考中秀才。
咸豐二年(1852年),應順天鄉(xiāng)試中。
咸豐六年(1856年),殿試一甲一名,考中狀元,授修撰。
咸豐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職翰林院。以后被咸豐帝破格擢為鄉(xiāng)試副考官,先后典試陜西、山西。
咸豐八年(1858年),典試陜甘,旋授陜西學政,后因病請回京城。
咸豐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調養(yǎng)。二月,翁同龢從陜西起程回京。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為贊善。典試山西。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滿,轉任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進講,于簾前說《治平寶鑒》,得到兩宮皇太后嘉獎。累遷任內閣學士。母去世后,守孝期滿,繼續(xù)擔任以往官職。同龢居講席,每以憂勤惕厲,啟沃圣心。當八年武英殿之災也,恭錄康熙、嘉慶兩次遇災修省圣訓進御,疏言:“變不虛生,遇災而懼。宜停不急之工,惜無名之費。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幸進之門。”上覽奏動容。又圓明園方興工,商人李光昭蒙報木價,為李鴻章所劾論罪。廷臣多執(zhí)此入諫,恭親王等尤力諍,上不懌。同龢面陳江南輿論,中外人心惶惑,請圣意先定,待時興修。乃議定停園工,并有停工程、罷浮費、求直言之諭。
兩朝帝師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讀同治帝。
光緒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緒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慶宮致力于學,命授讀,再辭,不允。隨即遷任戶部,充經筵講官,晉都察院左都御史。遷刑部尚書,調工部。
光緒五年(1879年),云南巡撫杜瑞聯(lián)就云南非法軍費報銷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攜巨款赴京打通關節(jié)。崔、潘二人進京后在軍機處、戶部四處活動,最后以向軍機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戶部經辦司員、書吏行賄8萬兩為條件,了結此項報銷。
光緒六年(1880年),廷臣爭俄約久不決,懿旨派惇親王、醇親王及同龢與潘祖廕每日在南書房看摺件電報,擬片進呈取進止,至俄約改定始止。
任軍機大臣
光緒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軍機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軍機大臣,主要參與了兩項重大政治活動。一是參與處理云南軍費報銷舞弊案;二是參與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國藩及李鴻章曾經檢舉其兄,因而終身與李鴻章有私怨。任戶部尚書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
光緒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張一面進兵,一面與議,庶有所備。又言劉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關不可。旋與軍機王大臣同罷,仍直毓慶宮。前后充會試總裁、順天鄉(xiāng)試考官,兩蒙賜“壽”,加太子太保,賜雙眼花翎、紫韁。嘗請假修墓,傳旨海上風險,命馳驛回京,恩眷甚篤。
光緒十六年(1890年),戶部上奏,以海軍規(guī)模已具和國家度支艱難為由,請求暫停海軍向國外購買軍火,致使北洋海軍的發(fā)展就此停滯,落于世界之后。當時有一副譏諷對聯(lián)描寫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lián)“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鴻章,下聯(lián)“常熟”即江蘇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導致日后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艦隊的失利,當時英國人建議中國:“必添購快船兩艘,方能備日制勝”,未料翁同龢不斷拖延,兩艘快船為日本購去,新日艦速度快、炮門多,其中一艘日艦“吉野號”成為甲午戰(zhàn)爭中擊沉中國艦隊最多的船艦。
光緒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軍機大臣,深得光緒帝信任。在甲午戰(zhàn)爭中,堅決主戰(zhàn)。次年,清軍戰(zhàn)敗,中日和議期間,翁同龢與李鴻藻極力反對割地,指出:“寧增賠款,必不可割地。”又聯(lián)合俄、英、德三國謀阻割地,最終情勢無法挽回。次年,兼任各國事務大臣。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以協(xié)辦大學士,兼任戶部尚書。
革職去世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開始召用主事康有為,議行新政。四月,朱諭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于詞色,”八月,發(fā)動政變,太后復訓政。十月,又奉朱諭,革職,永不敘用。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詔復原官,后追謚文恭。
光緒為什么恨翁同龢
甲午戰(zhàn)前,翁某居然是堅定的主戰(zhàn)派,為的卻是報私仇。翁同龢的哥哥曾經被李鴻章彈劾罷官,翁父一氣去世,父兄之仇翁同龢一直記著。明知勝率甚小,非要讓李去打。清人王伯恭筆記記錄拜訪翁的情景,“翁同龢說:‘我正想讓他到戰(zhàn)場上試一試,看他到底是騾子還是馬,將來就有整頓他的余地了!’” (《蜷廬隨筆》)光緒二十年,甲午,李的海陸軍相繼戰(zhàn)敗后,翁同龢還在那里清談,一會促成光緒責罰李氏,一會說不能讓李聯(lián)俄抗日,一會拒絕英法調停,一會說要“調東三省兵,建大糧臺,派大員大將”,一會說這個和約不能簽,一會說不能割地。完全空談!是誰劃掉了北洋的開花炮彈、速射炮、高速艦?是誰干掉了帝國最精銳的北洋?是誰干掉了大清最優(yōu)秀的海陸軍將領?又是誰去簽了馬關條約?可憐,大清的股肱之臣以及臺灣就這樣被忽悠沒有了。
四年之后,光緒二十四年,歷史終于還李鴻章一個公道。戊戌變法前,雖然康有為系翁保薦而來,但光緒仍親自下旨讓翁開缺回籍(攆滾蛋)。百日維新失敗后,光緒帝(慈禧)下旨“翁同龢授讀以來,輔導無方,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至甲午年中東之役,信口侈陳,任意慫恿。辦理諸務,種種乖謬,以致不可收拾。今春力陳變法,濫保非人,罪無可逭。事后追維,深堪痛恨!前令其開缺回籍,實不足以蔽辜,翁同龢著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光緒和慈禧終于看清了翁就是一個沽名釣譽的偽君子,只謀私利的專權者,厭惡極了他。這樣的人今天仍很常見:表面大義凜然,口若懸河,以正義的名義以愛國的冠冕四處攻訐。實則攪局,一切以私利為出發(fā)點,而又無半點真實之本領。無怪,翁為官四十年幾乎沒有一個朋友!
看了“翁同龢的人物生平”還想看:
1.翁同龢的歷史簡介
2.張謇人物生平介紹
3.譚延闿人物介紹
4.愛新覺羅·奕訢的人物生平
5.宋美齡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