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是什么
說到晚清的戰爭,必然會提及中法戰爭。此戰雙方互有勝負,并在戰后簽訂條約。那么雙方簽訂了什么條約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是什么,歡迎大家閱讀。
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是什么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李巴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承認法國與越南訂立的條約;中越陸路交界開放貿易,中國邊界內開辟兩個通商口岸,“所運貨物,進出云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日后中國修筑鐵路,“應向法國業者之人商辦”;此約簽字后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到中越邊界“會同勘定界限”;法軍退出臺灣、澎湖。11月28日,此條約在北京交換批準。從此,中國承認法國吞并安南,中國西南門戶大開。
中法戰爭的時間是什么時候
中法戰爭又作清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緒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國侵略越南并進而侵略中國而引起的一次戰爭。第一階段戰場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
戰爭過程中,法海陸兩軍雖于多數戰役占上風,但均無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戰略性大勝:法國遠東艦隊雖于海戰贏得全勝,并一度攻占基隆,卻因滬尾(今臺北縣淡水鎮)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無法達成拿下臺灣島的戰略目的;而清軍雖于初期陸海皆遭慘敗,導致由恭親王奕?領班的軍機處被全面撤換(甲申易樞),但后期臺灣及杭州灣防衛成功,且有馮子材統率各部于鎮南關之役給法國陸軍帶來較重傷亡,導致費里政權垮臺。
以此為契機,兩國重啟和談,結果訂定《中法新約》,清方承認法國對法屬印度支那諸殖民地的宗主權,兩國重開貿易。受此戰的影響,清廷于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并積極籌建北洋水師。
看了“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是什么”還想看:
1.中法戰爭簽訂的條約介紹
2.中法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3.中法戰爭的時間介紹
4.中法戰爭爆發的標志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