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介紹
天京保衛戰是清政府統治后期發生的一場太平天國的防御戰爭,這場戰爭最后以天京陷落而結束,天京保衛戰是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結束的一次歷史事件,天京保衛戰發生于公元1826年,一共進行了不到三年時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
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介紹
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一共歷時3年,清政府調動的兵力達到二十萬,而太平天國方面調動的兵力共有10多萬,但是最后這場戰爭曾國藩打響了名頭,成功攻下了天京,并且全殲太平天國的主力軍隊,從戰略上來說,天京事件是太平天國領導人奉行消極防御思想戰略的必然結果。公元1862年安慶失守,曾國藩率領十萬大軍圍困天京,陳玉成受到革職處分,后來曾國藩的援軍又攻下了廬州和壽州等地,當地的地主團練頭子被誘捕,投降清軍,后來湘軍成功攻陷安慶等地,曾國藩就趁虛而入。
其實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的失敗有洪秀全及其手下將領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因為洪秀全最后提出過襲擊湖北的計劃,不過他手下的李秀成執行不力,沒有能達到洪秀全最初的目的,所以等到曾國藩率領湘軍完成合圍時,洪秀全已經退無可退,他錯過了撤出天京的最后機會。后代歷史學家評論說,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也是標志著我國農民起義徹底失敗的一次戰役,如果沒有天京保衛戰的發生,我國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且歷史學家還認為,天京保衛戰的失敗使得人民對大清朝的統治進一步失去的信心,而且天京保衛戰的失敗消耗了中國太多的人力物力。
對天京保衛戰的評價
后代歷史學家對天京保衛戰的評價普遍比較低,這場發生于公元1862年的敵對戰爭最后以太平天國的全軍覆沒而告終,這場戰爭一定程度上標志著清政府和太平天國軍隊兩敗俱傷,所以后代歷史學家認為,天京保衛戰不僅標志著太平天國革命的失敗,更標志著清政府從此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也從此變成了一個日益衰落的腐朽政權。
其實天京保衛戰也有其積極因素,但是后代歷史學家主要看的是天京保衛戰的消極因素,在這場戰爭中,天京保衛戰使得幾十萬無辜的平民百姓喪身火海,而且太平天國付出了傷亡10萬人的慘重代價,最后由于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領導,所以軍隊全軍覆沒,清政府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乘虛而入。后代的歷史學家對天京保衛戰的評價普遍集中在其消極方面,他們說如果沒有天京保衛戰的發生,我國就會在19世紀中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說天京保衛戰一定程度上主導了我國歷史的進程,也阻擋了我國農民階級反抗的歷史進程。
如果沒有天京保衛戰的發生,中外勢力就不會相互勾結,因為在天京保衛戰中赫然出現了英國人的身影,使得我國的領土主權完整遭到巨大的損失,天京保衛戰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也標志著我國正式開始淪為一個走下坡路的國家,甚至開始依附英國政權。
天京保衛戰和天京事變
一直以來天京保衛戰和天京事變是一回事嗎是后代的人們關心的話題,其實歷史學家對于天京保衛戰和天京事變是一回事嗎這個問題,早已經作出了明確的回答,天京事變和天京保衛戰不是一回事,它們是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雖然都是在19世紀中后期發生的,但是很明顯天京保衛戰和天京事變兩個事件是截然不同的。
天京保衛戰指的是發生于1862年的一次清政府和太平天國軍隊的對抗戰爭,天京保衛戰一共進行了三年的時間,最后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正式失敗,也標志著清政府開始走向衰落,而且這場戰爭的敵對雙方有很明顯的階級劃分。一個是地主階級一個是農民階級,但是天京事變是一場內訌。
天京事變發生于1856年,指的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之間發生的一次公開的分裂,天京事變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主要領導人之間有了嫌隙,后來經過這場政變,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各自結成自己的勢力集團和小圈子,共同排擠敵人,并且企圖搶奪洪秀全的軍政大權,進行爭權奪利的斗爭,后來楊秀清又逼迫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封自己萬歲,洪秀全又命令手下的石達開和韋昌輝對付楊秀清。大家之所以把天京事變和天京保衛戰兩個事混為一談,因為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都很相似,但是很明顯天京事件和天京保衛戰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事件,正是由于天京事變的發生促成了天京保衛戰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