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豐臣秀吉簡介
引言:豐臣秀吉,日本征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
日本豐臣秀吉簡介
豐臣秀吉(天文6年2月6日(1537年3月17日)- 慶長3年8月18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杰之一。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后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他是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擔任關白,后擔任太政大臣,被稱為“太閣”。在位時實行的刀狩令、太閣檢地等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封建社會轉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并發動文祿慶長之役,后病逝。《明史》里稱作平秀吉。
人物生平:
1560年左右,秀吉成為織田家的足輕組頭(足輕是臨時征集的農民兵,組頭相當于小隊長),并參加了著名的桶狹間合戰。據說戰后因其功績信長將淺野家的養女寧寧(似乎也有翻譯成彌彌的)許配給他,這位寧寧小姐后來在秀吉的賢內助,在豐臣政權中影響頗大,人稱“北政所”。
豐臣秀吉
在桶狹間合戰中打敗并討殺了今川家督今川義元后,信長與從今川獨立的松平元康(后來的德川家康)結盟,以穩定東部防線,而后回過頭來向北攻略美濃的齋藤家。1566年,在多次進攻齋藤失利后,信長決定修筑墨股城,但猛將柴田勝家與佐久間信盛先后失利。秀吉臨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須賀正勝幫助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任務,傳說墨股城一夜筑城,為后世所稱道。
修筑墨股后,信長將居城遷往離美濃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州)。不久美濃發生竹中半兵衛以十七騎輕取稻葉山城(齋藤居城)的事件,事后半兵衛放棄稻葉山城。得知此事后,秀吉以“三顧”之禮將半兵衛召至麾下,并借半兵衛之力招降美濃三人眾(稻葉一鐵、安藤守就、氏家卜全)。次年信長出兵稻葉山城,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齋藤龍興兵敗被俘。
此后信長遷居岐埠城(即稻葉山城),并開始在天下布武的名義下開始了統一日本的戰爭。
1568年,前征夷大足利義輝(被三好家殺害)之弟足利義昭來到美濃尋求援助,于是信長便以援助家為名出兵上洛(意指進京)。在打敗三好家后義昭被擁立為。隨后信長又以違抗命令為由出兵越前朝倉家,結果因盟友淺井長政的背叛而被迫撤退。秀吉率部在此戰眾負責殿后,歷史上稱之為“金崎殿后”。也就是這年木下藤吉郎改名為木下秀吉。
在討伐越前失利后不久因統治權上的分歧織田與足利發生對立。義昭聯絡各路大名一起討伐信長,史稱“信長包圍網”。
此后信長腹背受敵,疲于應付。1573年武田信玄上洛失敗,病死途中,成為信長霸業的轉折點。同年信長打敗并流放足利義昭,室町幕府滅亡。稍后,信長攻陷淺井家居城小谷城,淺井氏滅亡。不久朝倉家在信長打擊下土崩瓦解,家主被家臣弒殺,其主要家臣亦歸順信長。
也就是在1573年,秀吉因與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作戰有功,封近江國今濱城(后改名長濱城)城主,并改木下姓為羽柴秀吉(はしば ひでよし, Hashiba Hideyoshi)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領有淺井故領北近江22萬石,開始躋身于戰國群雄之列。
1577年,播磨赤松家投降后,受命攻略中國(日本本州島西部地名,非指CHINA)地方,任播磨國國主,主城為姬路城,征服但馬國、因幡國,使備前國和美作國的宇喜多氏服屬,并與毛利輝元作戰在此期間秀吉展現出過人的謀略,“鳥取斷糧”、“水淹高松”等著名戰役不僅遏止了毛利的東進而且迫降宇喜多直家,甚至毛利也難以招架。
人物評價:
豐臣秀吉,日本征服亞洲運動的開創者,也是日本脫離中華文化第一人。
日本戰國時代,戰亂頻仍,生靈涂炭。這是個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難自不必說,大批舊貴族也在戰亂中紛紛喪生,新興武士“國眾”崛起,全日本分為六十六國大名。
其中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18歲即位,卻頑劣不堪,終日胡作非為,眼見得祖上的江山就要毀在他的手里,有忠心家臣實在看不下去,竟自殺以諫,織田信長突然來了個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此幡然悔悟,從新做人,一變而為勵精圖治的英主。
1567年,織田信長吞并美濃國,仿周文王歧山起兵故事,建造岐阜城,以示一統天下之雄心,就此開始了統一日本大業。